青蒿啟迪獲諾獎,羅浮論道中醫藥。2016年9月4日至6日,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在中國古代偉大醫藥學家葛洪煉丹著書的廣東省惠州市羅浮山腳下召開。 2016年9月5日上午,由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在惠州市羅浮山隆重開幕 葛洪于1600多年前在此所著的《肘后備急方》,啟迪了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的靈感,發明了青蒿素提取辦法。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重要指示,屠呦呦團隊代表、4位國外諾貝爾獎獲得者、10余名兩院院士、2位國醫大師及中醫藥領域中醫專家、學者、企業家等800余人齊聚羅浮山論道中醫與科學,圍繞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推動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互借鑒、融合發展進行思想的碰撞與交流。 這是中國中醫藥界乃至世界中醫學界的頂級學術會議,是我國中醫藥科學發展的一次盛會,更是一場“弘揚青蒿素精神 傳承創新中醫藥 共促人類健康”的“羅浮論道”。 抓住中醫藥發展的大......閱讀全文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這是黨的十九大賦予我們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更是中醫藥工作者的擔當。中醫藥人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2018年,她和團隊將重點攻關青蒿
1960年,黃鳴龍(左二)與周維善(左三)在捷克科學院有機和生化研究所前合影(周維善供圖)不同種類的青蒿 瘧疾是危害人類最大的疾病之一,人類對付瘧疾的最有力的藥物均源于兩種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國科學家19世紀初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二是 我國科學家20世紀70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后,關于她的報道鋪天蓋地。實際上,真正見過她本人的記者,依然很少。 她頑強抵抗著外界的關注。屠呦呦曾對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院長,可以了吧,趕緊停下來。我不太愿意搞這些場合上的事情,是時候談談青蒿素的具體問題了吧。”科研,她愿意談;其他的,“實在不會”。
在這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在提醒她“還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談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期望一:發現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論文變成藥” 自1969年正式接觸抗瘧藥,至今近50年的歲月中,屠呦呦與青蒿素結下不解之
“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略顯焦急。 在這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在提醒她“還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談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期望一:發現青蒿素更多“
青蒿素基本專利與我失之交臂 30年后國內專利布局已具雛形國際市場占有率不足1% 2015年的國慶假期,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假期。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下午17時30分,我國85歲女藥學家屠呦呦,憑借著發現抗瘧疾特效藥青蒿素,摘得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
2015年的國慶假期,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假期。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下午17時30分,我國85歲女藥學家屠呦呦,憑借著發現抗瘧疾特效藥青蒿素,摘得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不過,青蒿素這一中國版的原創藥在給中國科學家帶來無上榮耀的同
81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登上了國際生物醫學大獎“拉斯克獎”的領獎臺: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北京時間9月24日凌晨在紐約隆重舉行。拉斯克基金會將臨床醫學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85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開啟了諾獎之旅。北京時間12月7日晚,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屠呦呦用中文發表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10日,她還將出席頒獎典禮,實現中國大陸科學家諾獎零的突破。 屠呦呦獲得諾獎,使一向被質疑“不科學”的中醫,終于吐氣揚眉
中醫藥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結晶,在人民健康事業中發揮獨特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關注和重視中醫藥和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將于今年7月1日實施,新華社記者歷經6個月,走訪中醫界、文藝界、體育界等多領域的領軍人物,就弘揚中醫藥和中醫藥文化進行調研。 調研中
屠呦呦早年在工作中 諾獎落京東,青蒿素名。 良藥治瘧救蒼生。 百般艱辛實驗難, 醫典啟明。 協作會戰興,遞補相競。 古方須賴科技成。 埋頭干事何顧它, 呦呦晚鳴! 10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為新晉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
1977 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等幾家單位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在《科學通報》第 22 卷第 3 期首次發表了有關青蒿素化學結構及相對構型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在當年我國沒有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的情況下,搶在外國人前面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國人的發
1977 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等幾家單位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在《科學通報》第 22 卷第 3 期首次發表了有關青蒿素化學結構及相對構型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在當年我國沒有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的情況下,搶在外國人前面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國人的發
編者按:中草藥在治療疾病上具有廣闊的前景,隨著國家對于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視,相關研究工作在近年來備受關注。國內對于中醫藥應用研究的支持是勿庸置喙的,昆明、上海等地的天然藥物研究或篩選中心紛紛入選創新工程,勢將大力推動國內的天然藥物研究與開發。 本次生物谷采訪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
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9日通過《中醫藥法(草案)》,并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一旦獲得立法表決通過,中國將誕生第一部為傳統中醫藥振興而制定的國家法律。 專家認為,《中醫藥法(草案)》將對振興和傳承中醫藥事業、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系和國民健康保障體系、探索用中國式辦法解決醫改難題發揮切
近年來,隨著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療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接受。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中醫學、西醫學兩種醫學體系不同,但目的是共同的,就是維護健康、解除病痛。中醫藥能為世界人民健康提供一種有效的選擇。 世
今天上午,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十五年舉辦同樣的盛會,足見國家科技獎“成色之高”。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國家最高科技獎今年卻再度空缺。 這是繼2004年之后,國家最高科技獎第二次出現空缺。 根據《國家科學
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內,科研人員行色匆匆,百萬億次集群計算機“爭分奪秒”。這里聚集了近300人的創新研究團隊和先進開放的科學研究平臺。 “未來五年,我們將重點部署天、空、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和超智能網絡化機器人研究,實現網絡空間的無縫覆蓋能力和在工業和社會服務中的廣泛應用。”中國工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從學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基礎創新發展方向,能夠發表學科奠基性、基礎性原始創新成果;從技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技術創新發展方向,能夠引領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方向;同時,都能夠迅速傳播創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廣泛認同,具有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實際表現講
【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的中醫藥文化】 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不僅要重視國內中醫藥事業,也應讓中醫藥惠及更多國家和民眾。前不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印發的《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在3年內,形成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在中醫藥“一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書寫了若干個“中國第一”及頂級榮譽,其中之一是“中醫藥成果獲得最高獎項”。她本人亦認為,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評價說,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相
又一所國字頭大學即將橫空出世?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和建設工作匯報會在11月1日和11月4日相繼召開。一周內,兩次建設會議召開,意味著這所“國字頭”大學或許很快就要來了。 作為研究中醫藥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成果豐碩、實力雄厚,擁有中國首位諾
“中醫藥學作為傳統醫學的突出代表,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響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傳統醫藥體系。它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惠及東方、影響世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如何讓中醫藥學更好地服務于全社會?在11月23日由中國農工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主辦的“首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月8日,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S)”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選出對人類當前生活影響最大的杰出人物。 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與居里夫人(Maria Curie)、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數學家艾
跨進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實驗樓的門廳,首先看到的便是高懸在墻上的3個鏡框。 “我們苦了60年,才得到了這3張最高獎狀!”所里的人,無一例外會帶著自豪的笑容向來訪者如是說明。 舉重若輕的表達,讓人不由得上前再仔細端詳—— 右邊一張獎狀,獲獎時間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面寫著:“為表揚
中藥并非“難以下咽” 陳竺談用分子生物學闡釋中藥復方的“君臣佐使” 去年7月份,《自然》雜志發表文章指出,對科學家來說,中藥是如此地“難以下咽”,中藥仍然籠罩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面紗下。借助于典型的還原法,研究人員希望尋找出治療特定疾病的中藥配方中的某種
近日,黨中央決定,首次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隆重表彰一批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根據評選頒授工作部署,在各地區各部門反復比選、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經組織考察、統籌考慮,產生8名“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28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為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
40年改革開放,100名“改革先鋒”。在12月18日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100名為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令人矚目的是,在這份名單上,科技工作者有超過20位之多,成為改革開放40年來“重量級”的存在。 多位科技工作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這表
——簡議中藥分析國際學術大會“經典名方”專場上的思想碰撞 中醫藥被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經典名方則堪當瑰寶上的精華。就在今年4月1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了該局會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共收錄100首方劑,第二批100首《經典名方目錄》也在制定中。當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