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隨: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深層問題日益凸顯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極端多變氣候影響下的全球糧荒問題日益嚴重。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今年9月份發布了《世界農作物前景及糧食形勢》報告,強調歉收、漲價與限制出口等正威脅全球糧食安全。占世界人口22%的中國,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從我國耕地稟賦及其產糧能力來看,當前糧食生產問題還未到可怕的地步。但是,眾多不安全的因素日益顯現,特別是冒進的城鎮化、盲目的農業結構調整、無序的農業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三怕”,正成為嚴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深層問題。 耕地面積減少尚不可怕,怕的是好地被撂荒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糧食安全的根基。1996~2008年,我國耕地面積從19.51億畝減至18.25億畝,人均耕地由1.59畝降到1.39畝。2007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18億畝耕地紅線”,理應成為中華民族安國興邦的“生命線”。然而,守住“紅線”是......閱讀全文
劉彥隨: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深層問題日益凸顯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極端多變氣候影響下的全球糧荒問題日益嚴重。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今年9月份發布了《世界農作物前景及糧食形勢》報告,強調歉收、漲價與限制出口等正威脅全球糧食安全。占世界人口22%的中國,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從我國
專家表示我國糧食安全仍存遠慮
一方面,糧食生產“九連增”,糧食增量屢創新高;另一方面,糧食進口量持續 增加,去年糧食自給率降到88.4%。專家表示—— 大豆自給率降到18%,整個中國糧食自給率降到88.4%——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的同時,糧食進口量也在持續增加。糧食危機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在日前于京
科技部立項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消息,5月21日,科技部“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年項目立項工作會議”上,經過兩輪專家評審和科技部審核批準,以中國農科院資源區劃所為依托、研究員為首席科學家的“全球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與適應機制研究”項目獲準立項。 這是全球變化研究國家
國務院部署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部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下簡稱“兩區”)劃定和建設工作。 《意見》提出,建立“兩區”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要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國家糧食局:糧食安全的弦不能松 否則生產容易滑坡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進一步明確了各省級人民政府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事權與責任,對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作出全面部署。國家糧食局政策法規司司長、局新聞發言人顏波解讀意見時強調,雖然糧食實現十一連增
農業部發布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指導意見
近日,農業部發布《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進行了系統部署。據了解,《意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努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重要講話精神,以及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精神的一項重大舉措,對加快現代
統計局刊文談中國糧食生產: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國家統計局網站今日刊登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署名文章,談我國的糧食生產情況。黃秉信稱,中國糧食生產基本面良好,2013年以來,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過12000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2017年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了470公斤,中國人吃不飽飯的問題徹底成為歷史,我國糧食安全保
我國首個糧食安全評估報告發布
《中國糧食安全發展報告(2013—2014)》13日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部糧食安全評估報告。報告認為,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整體比較安全,大豆生產存在風險。 報告從評估角度對我國糧食安全進行分析,初步建立起了糧食安全評估體系,將糧食安全等級劃分為“糧食安全”“糧食比較安全”“糧食不安全”和“糧
國務院副總理親自動員人民身邊的這件“小事”
7月27日,一個聚焦“糧食安全”的會議在京召開。 會議的全稱是“全國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出席。 今年決策層更加關注糧食的安全問題。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高層首提“六保”。“六保”之一,就是“保糧食能源安全”。
糧食生產風險防御體系亟待建立
受國家政策的利好影響,近年來流轉土地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由于糧食收購有國家最低收購價的政策支持,“種糧只賺不虧”成為很多種糧者的共識。然而一旦遇突發惡劣天氣,對糧食質量有所影響就會降低效益,甚至挫傷種糧者的積極性。這勢必對種糧者的農業科技水平、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防控市場風險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