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型的環境交互(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GEI)對研究復雜的生物性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對人類而言,由于環境數據采集的困難以及環境影響效果弱,難以鑒定GEI效應相關的基因型。近日,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分析推導出基因型和表型之間的聯系,從而繞過了采集環境因素的困難。作者通過對英國biobank數據庫中無親緣關系的348501人的5600萬個突變的基因組水平的變異數量性狀位點(varianc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vQTL)進行了分析,鑒定出了9個性狀的75個vQTLs,而且這些性狀與肥胖相關性大。隨后,對5個環境因素的GEI分析表明,GEI效應與vQTLs的富集相關性強。 研究人員發現,環境因素可以增強或減弱基因型對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的影響。相反,身高則主要由遺傳決定,受環境因素影響小......閱讀全文
大數據與精準醫療已成為當今健康產業的熱門話題,組學和大數據是當前決定精準醫學發展的一個基礎。今天我們不談大數據與精準醫學,我們來談談大數據與國家自然基金的申請。曾經看到一則帖子,“生當為人杰,死亦寫基金”,蒼涼……這句話看上去有些浮躁,但申請基金做科研科決不能浮躁。2016年的基金申請將于明年3
10月18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梁承志研究組開發的分子育種整合組學知識庫水稻子庫在線發表于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文章題目為MBKbase for rice: an integrated omics knowl
“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家長可以有的放矢地開發孩子的天賦和潛能,不用嘗試那么多的興趣班來挖掘特長”“準確預測癌癥腫瘤,準確率近100%”…… 打開搜索引擎,鍵入“基因檢測”,類似的廣告語不時可見。基因檢測成了可以預測未來發展以及旦夕福禍的利器,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天賦基因檢測尚處于
伴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革新、生物醫學分析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分析工具的應用,精準醫療的時代已經到來,將為病人提供更精準、高效、安全的診斷及治療。“目前我國精準醫療計劃已經啟動實施,包含5大任務、25個方向,預計投入資金16億元。”在近日由貝殼社等主辦的第六屆Bio4P精準醫療創新論壇暨20
2014年12月12日,美國《科學》雜志集中刊登了八篇鳥類基因組系統演化史項目,該項目是華大基因聯合全球200多科學家推動鳥類物種全基因組測序的重要步驟。 華大基因研究員張國捷表示,鳥類基因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弄清禽流感的傳播規律和分布等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問題。華大基因承擔著國家基因庫
對于浙江大學遺傳與基因組醫學中心主任祁鳴來說,基因檢測跟平時量體溫差不多。由于工作需要,他已經做過近百次基因檢測,包括體驗美國創業公司23andMe不到100美元的基因檢測服務。 眼下,只要他每年支付5美元,23andMe每年都會重新檢測他的樣本,并提供一份報告,報告里的檢測項目不斷增加,說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
今天師兄告訴我,如果我們實驗室要研究糖尿病,應該主要研究2型糖尿病,這讓我聽到之后愣在了那里,原來在研究糖尿病上面我還年輕著呢(暗自說道)。那,2型糖尿病是不是也需要相對應的動物模型來支持研究呢?師兄能幫忙講講嘛?(我厚著臉皮問道)。當然了,研究2型糖尿病怎么能少得了其相關的動物模型呢?你上周已經掌
10月11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所長Eric D. Green,美國加州首席科學官Edward M. Rubin以及美國華盛頓華盛頓華盛頓大學華盛頓大學醫學與基因組科學榮譽教授Maynard V. Olson在Nature聯合發表了一篇預測性文章,題為The future
喬布斯在2011年死于胰腺癌之前,曾花10萬美金來給自己的DNA做了一次測序。這一做法在當時昂貴又罕見,誰想到在喬幫主離世5年之后,一模一樣的基因測序已經降到了幾千美金,甚至更低的價格,進入百萬民眾的視野。 讓DNA測序發生革命性改變的公司,毫無疑問是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這個價值20
11月8日下午,騰訊2014 WE大會在京舉行。12位科技精英從全球各地匯聚到一起,圍繞“Nothing but the Future”這個主題,從各自領域出發,描繪了一幅幅關于人類未來生活的藍圖。 產品是什么樣子?能感知腦電波,自動推送精準服務。 交互是怎樣?空氣交互,無需各種平板、眼鏡.
21世紀以來,人們的物質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獨生子女的增多,也導致了家長和長輩對于孩子的過分溺愛。近年來,青少年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而肥胖也導致一些慢性病發病率明顯增高。因此,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可以解釋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兒童發展為超重的環境因素。Doi.org/10.1371/journal.p
大家好,我是一只來自邦耀實驗室SPF級動物房的基因編輯小鼠,聽實驗室的哥哥姐姐們說現在外面已經30多度的高溫了,在外面呆幾分鐘就能汗流浹背。雖然我沒有汗腺,但是光想象一下就覺得鼠生艱難啊…不過上完最后一節課就要放暑假,去一個新的環境、參與完成一項偉大的實驗了~但是我們中有的是短途貨車出行,有的是長途
在糖尿病領域的激烈廝殺中,悅糖是一家具有明顯差異化的自我健康管理平臺。 相比同類競品,有三大顯著區別:一,國內首款融入精準醫學的健康應用;二,面向糖前和早期糖尿病人;三,獨創“糖點”值食物標注體系。 首創上述獨特理念的人來自悅糖的研發團隊:楊玉峰和她的伙伴們。楊玉峰是北京悅優博邁科技有限公司
1950年,Ingalls發現了一種“肥胖基因”(ob),它的突變可以導致肥胖和糖尿病。Kennedy和Hervey分別于1956年和1958年發現了脂肪分泌的一種“飽感因子”,它能通過下丘腦控制動物攝食量,調節體重。歷經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科學家通過定位克隆技術得到 ob 基因。ob 基因編碼
基因體檢并不比傳統的體檢更優越,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比做基因體檢重要得多 打著科學旗號開展基因體檢業務的美國公司,正受到來自科學家的質疑。 美國國會日前開始對從事基因體檢服務的商業公司進行調查。包括23andMe、Navigenics、Pathway Genomics等業界知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單細胞測序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極致所在 億康基因總經理兼聯合創始人 MALBAC?發明人,共發表SCI首輪論文數十篇 測序中國對話了生殖健康領域著名企業億康基因總經理兼聯合創始人陸思嘉博士。陸思嘉博士是MALBAC?單細胞全基因組擴增技術的發明人,這一技術目前在輔助生殖、產前
單細胞測序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極致所在 億康基因總經理兼聯合創始人 MALBAC?發明人,共發表SCI首輪論文數十篇 測序中國對話了生殖健康領域著名企業億康基因總經理兼聯合創始人陸思嘉博士。陸思嘉博士是MALBAC?單細胞全基因組擴增技術的發明人,這一技術目前在輔助生殖、產前
我國屬于出生缺陷高發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達4%-6%,每年大約有80萬-120萬缺陷患兒出生,每年僅因神經管畸形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2億元。 “精準醫學的干預有望降低高危目標新生兒死亡率。如新生兒單基因疾病單例模式全外顯子測序(singletonWES)作為一線分子檢測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于新生兒
近年來,我國成人肥胖率呈迅速增長的態勢,肥胖流行趨勢日益嚴峻,而肥胖流行的嚴重后果也逐步成為我國日益加重的社會負擔。肥胖不僅僅與飲食及運動相關,基因在肥胖進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肥胖基因譜的問世更襄助于相關基因更為深入的研究。 近日,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核心肥胖基因之一——MC4R 竟然存
2015 年初,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意在大規模測定癌癥病人的全基因組,獲得大數據,挖掘癌癥驅動基因,實現個性化精準用藥,解決癌癥對人類的威脅。2016 年初,拜登的癌癥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 2020)使精準醫學計劃正式落地。精準醫學很快紅遍全球,在世界各地、在國內也迅速催
前幾天有“磚家”同學寫了兩篇《鼠年說鼠》(一)和(二)。為了留作永久的學習材料,小編在經過原作者同意后,現進行轉載。本文將兩部分內容融在一起,并對(一)和 (二)順序進行了調換。 抗體藥發現的兩大礦場 抗體藥主要有兩個大礦場,一個是依賴于體外展示技術的全合成/半合成/天然抗體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8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380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
來自一項關于服用二甲雙胍的患者的大型國際研究的第一個成果揭示了患者之間的遺傳差異,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某些患者對藥物的反應比其他人要好。二甲雙胍是世界上治療2型糖尿病的最常用藥物。該研究結果最終可能幫助醫生預測哪些患者需要比其他人更高的劑量才能產生同樣的效果,或者需要完全不同的處方藥。 此外,
據外媒報道,近日一項涉及數十億測量的大量數據提供了一個人體在增重期間經歷的變化的詳細信息。這項由斯坦福大學科學家小組領導的研究將各種不同的生物分析技術結合起來,發現人體的體重變化會影響人體微生物、免疫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等各個方面。 這項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邁克爾·斯奈德(Michael Sny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4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對4500萬美國人進行長達24年的跟蹤調查,研究哪些疾病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哪些疾病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研究。 據其最新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期刊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調查
“數字化”自我引領健康管理風潮 隨著健康服務業和互聯網的融合逐步深化,智能健康管理逐漸成為全球熱門趨勢。面向患者、醫生、醫院等的創新互聯網模式正不斷涌現,醫療健康領域的互聯網產品也應運而生。今年以來,三星、蘋果、谷歌等相繼推出了S Health、HealthKit以及Google Fit,旨在
相關研究成果An intercross population study reveals genes associated with body size and plumage color in ducks于7月17日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并被列為該期
轉基因農作物被培育成功以來,科學家們通過實驗檢驗其安全性的工作就從未停止。然而,由于研究中存在的各種缺陷或失誤,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并進而引發公眾對轉基因農作物安全性的疑慮。 作為高技術實驗品的轉基因農作物,在其邁向公眾日常生活的途中,因與人類休戚相關的安全性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廣受爭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