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IVD與生命科學領域產業與資本(私募融資、IPO和兼并重組)的市場表現,比料想的還要“凜冽”。IVD產業層面,集采當道并繼續蔓延,從年初分子項目HPV被納入集采,到年末28省發光集采直接砍掉近百億元市場規模,生化、免疫、分子等全領域核心品類基本納入集采并在全國各省逐步落地執行,IVD領域企業國內生存法則日漸清晰且犀利,而全國性醫療反腐的持續,則繼續深刻地影響乃至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生命科學領域,2024年上半年提出的設備更新換代政策在下半年尚未落地執行,多因素交織加劇了行業的內卷和出清,出海幾乎成為了全行業企業近三年的不二生存法則,從東南亞到俄羅斯,從拉美到歐美,“出海熱”的背后,抵擋不住“出海難”的現實。
私募融資方面,2024年IVD與生命科學領域交易活躍度較2023年略有所升,但整體交易金額不足百億元,較2023年度下滑近60億元,創2020年(含)以來新低。與此同時,重磅交易不在,全年單筆2億元及以上的交易僅17起,創2020年(含)以來新低,不考慮上市公司定增事宜,超5億元的單筆融資事件為0。此外,熱門概念也不在,曾紅極一時的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自動化等相關領域即便繼續獲得資本關注,但都不再是資本重注的對象。特別地,整個私募融資的主旋律由“國資+產業”主導,市場化機構不再頻頻出擊,更難得重磅參與。
二級市場方面,歷經2020-2022年的三年IPO發行浪潮后,市場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IVD與生命科學領域企業在2024年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發行低谷,全年無一家相關公司IPO發行,17家相關企業終止IPO進程(其中7家企業已過會),僅賽分科技在2024年初科創板過會,年末丹娜生物北交所過會算是給2024年的IVD領域注入了一絲暖意。IPO被嚴控節奏,一級市場退出受阻,借新三板之道瞄準北交所成為諸多企業的不二選擇。
兼并重組方面,海內外市場正在發生不一樣的變化。海外方面,2024年交易數量及規模齊跌。對比之下,中國并購重組市場歷經幾年調整后,在2024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A股資本市場的監管環境有了諸多新變化。繼“3.15新政”、“新國九條”后,監管層于9月24日推出“并購六條”,特別是證監會將支持基于轉型升級為目標的跨行業和未盈利資產的并購重組,為市場注入信心,激發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并購活動自此明顯回暖。隨后,上海“并購十二條”、深圳“并購十三條”、無錫“并購十條”等來自政府部門的文件緊鑼密鼓先后出臺,為市場再添活力。而以“并購六條”的發布作為整個市場的分水嶺,IVD與生命科學領域2起重磅跨界重組收購案例隨后快速公告,1起控股權轉讓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與此前數輪并購潮不同,當前并購市場突出強調產業整合主線,產業邏輯和協同增量成為并購市場的主旋律,服務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新一輪產業并購正逐漸升溫。顯然,政策暖風已至,IVD與生命科學領域的兼并重組或正當時,而2025年整個并購市場的最終走向,將取決于監管尺度在案例審核時的把握。
NO.1
私募融資
“國資+產業”主導,重磅交易急劇減少
數據顯示,2024年IVD與生命科學領域私募融資交易筆數較2023年有所回升,但交易總額和單季單筆平均融資額創2020年(含)以來的新低。根據牛氪資本統計,全年私募融資交易活躍度較2023年增加14起,為328起(VS2023年,314起),但從交易金額來看,全年累計融資約99億元(不包括未披露金額的183筆),創2020年(含)以來交易規模的新低,較2023年約158億元的交易規模下滑近60億元,單季單筆平均融資額也再創新低,2024年Q2一度僅0.54億元。
2024年,IVD與生命科學領域產業與資本(私募融資、IPO和兼并重組)的市場表現,比料想的還要“凜冽”。IVD產業層面,集采當道并繼續蔓延,從年初分子項目HPV被納入集采,到年末28省發光集采直接砍掉近百億元市場規模,生化、免疫、分子等全領域核心品類基本納入集采并在全國各省逐步落地執行,IVD領域企業國內生存法則日漸清晰且犀利,而全國性醫療反腐的持續,則繼續深刻地影響乃至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生命科學領域,2024年上半年提出的設備更新換代政策在下半年尚未落地執行,多因素交織加劇了行業的內卷和出清,出海幾乎成為了全行業企業近三年的不二生存法則,從東南亞到俄羅斯,從拉美到歐美,“出海熱”的背后,抵擋不住“出海難”的現實。
這種巨大反差背后的原因:一是牛氪資本自創立以來,統計口徑特別是對未公開披露交易事件的統計自2024年以來更加完善,因而可能導致交易事件在2024年并未如同市場感受的“冰感”反而略有回升;二是表面上看,2024年雖然有近56%的交易事件未披露,較2023年近36%的未披露事件明顯增加,但理論上未披露交易金額通常交易規模都較小,這種差異并不構成對整體交易量巨幅下滑的影響。結合私募融資市場中產業方、資本方和各中介方在2024年的直觀感受,我們更愿意用前述不足百億元的“極冰”融資規模來驗證現實的犀利與冷酷。
這種犀利和冷酷從重磅交易急劇下滑也可窺見一斑。根據牛氪資本統計,不考慮2家上市公司定增情形,2024年單筆超5億元的交易不在,2億元(含/約)及以上交易17起(VS2023 21起),數億元(含)及以上的交易也僅有泛泛的11起(2023年 17起),對比之下,2024年重磅交易顯著下滑。
??關鍵詞一:B輪(含)后融資受阻,重磅交易不再,市場化機構缺席
從交易輪次來看,2024年私募融資進一步向A輪及以前聚集,交易筆數及占比創2020年(含)以來的新高,C輪及以后明顯減少至個位數。根據牛氪資本統計,全年A輪及以前融資筆數224筆,占全年交易筆數的70.9%,對比2020-2023年的74起(43.5%)、145起(51.1%)、170起(58.0%)、160起(51.6%),這意味著2024年的私募融資交易進一步集中在A輪及以前,表面反應的是投早投小,但更深層次,卻是一個殘酷的融資現實,即過往早期被投資的項目往后輪次融資受阻,或估值難以提升,或難以為繼等。此外,C輪及以后的交易數量全年僅有6起,較2023年的19起下降明顯,其中,曾經作為mNGS代表企業的微遠基因(科泉基金領投)、杰毅生物(余杭國投集團領投)和組學代表企業中科新生命均完成了數億元的單筆融資,賽福基因(錦江發展集團領投)、銳訊生物、金準生物(廣東粵財投資)等融資規模均在億元級以下。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后期項目融資背后的領投方幾乎都主要由地方國資/引導基金等參與,市場化機構基本缺席。
從交易區間看,重磅交易也明顯下降,非上市公司單筆超5億元的私募融資為零。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交易規模在2億元(含/約)及以上共17起,而2020年-2023年分別為37起、61起、50起和21起。其中,除華恒生物(688639.SH)、萬孚生物(300482.SZ)完成了兩筆約7億元定增外,全年再無5億元(含)以上交易,對比之下,2020-2023年期間超5億元(含)的交易量分別為12起、15起、7起、1起。2024年度IVD與生命科學領域融資規模最大的兩筆交易為微元合成(京國投基金領投)超3億元A輪融資和深研生物(越秀產業基金領投)超3億B+輪融資,而兩家公司背后的領投方無一例外,依然是國資主導,市場化機構缺席。
市場化投資機構不再重磅押注后期項目或重磅項目的背后,或因為IPO被嚴控節奏退出無門,或二級市場持續低迷導致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嚴重,或產業極卷之下2024年不再有任何值得被追捧的熱門賽道可言,雪上加霜的是宏觀層面下的集采政策蔓延使得市場不斷萎縮,由此引發資本端在2024年表現出了上述事實結果。
??關鍵詞二:生命科學繼續得到資本關注,IVD個別細分回暖
2024年,以合成生物學、上游儀器與設備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延續2023年的投資機構融資偏好,繼續得到了資本青睞,交易數量及占比繼續刷新紀錄,但單筆平均交易額降低。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生命科學領域交易數量與2023年基本持平,分別為208起、211起,其中,合成生物學領域發生101起(30.8%),對比2023年全年79起(24.1%),交易數量及占比再創新高;上游儀器與設備相關企業交易數量達47起(14.3%),較2023年39起(11.59%)繼續攀升。此外,上游原料、試劑及耗材雖然繼續是資本關注的賽道,2024年發生交易23起,但交易數量創2021(含)以來新低。
與此同時,2024年IVD賽道較2023年有所回暖。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IVD及相關交易合計為120起(36.59%),對比2020-2022年分別為133起(77.78%)、177起(62.11%)、146起(48.67%)、103起(32.80%),交易活躍度較2023年有所回暖,但仍不及2020-2022年。
從TOP10細分領域來看,生命科學方面,合成生物學、上游儀器與設備、類器官等生命科學細分在2024年繼續獲得資本關注,上游原料試劑及耗材、流水線與實驗室自動化等雖得到資本的持續關注,但較2023年度交易數量有所下滑,特別是上游原料試劑及耗材,下滑非常明顯。IVD方面,測序服務、質譜等個別IVD細分交易活躍度雖不及2022年及之前,但較2023年有所回暖,而病理賽道則得到了資本史無前例的關注度。
此外,2024年融資節奏進一步放緩,年內完成2輪及以上的企業數量創2020年(含)以來新低,并集中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及上游儀器與設備領域,但單筆交易規模均不大。根據牛氪資本統計,年內融資2輪及以上企業共18家(VS2022年 27家),其中,合成生物學領域共7家(38.89%)相關廠商,包括虹摹生物(HMO)、益唯森(功效性天然產物制品)、微元合成(甘露醇/阿洛酮糖)、紐邦生物(膳食補充劑)、康碼生物(無細胞合成功能性蛋白質)、聚維元創(秸稈轉化生物基材料等)、津合生物(生物酶/輔酶)等;上游儀器與設備端企業共6家,包括中析生物/達遠辰光(生命科學自動化)、百林科(生物制藥工藝解決方案)、慧觀生物(高端細胞影像)、賽存生物(生物樣本凍存保護劑)、依利特(液相色譜);IVD相關企業共5家,包括單分子免疫檢測廠商國研漢因/宇測生物、數字PCR代表企業新羿生物、質譜解決方案商瑞萊譜,病原體檢診解決方案商泱銳生物完成2輪融資。
??關鍵詞三:“國資+產業”主導整個市場
2024年,包括全國各地的國資平臺、國有性質的投資機構等及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相關CVC產業平臺,正式主導IVD與生命科學領域私募融資市場交易。從領投機構性質來看,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IVD與生命科學領投機構與2023年幾近持平,為395家,而2020-2023年分別對應為255家、322家、333家、393家。進一步分析背后的資金來源,市場化機構參與方占比已然不足50%。牛氪資本統計數據顯示,全年國資背景(含國資證券平臺等)或地方政府相關機構共涉及151家,亞輝龍、安圖生物、貝泰妮、九安醫療、朗姿韓亞、瀘州老窖、茅臺科創基金、騰訊、順為資本等CVC產業方投資平臺共涉及50家,二者合計201家,占當年所有參與領投機構的約51%,正式超過市場化參與機構。若進一步考慮市場化機構資金來源于國資政府等因素,純粹的市場化投資機構占比更低。
#熱門賽道全面解讀與展望#
合成生物學
回歸理性和商業本源,要技術,更要賺錢
進入2024年以來,二級市場延續2023年風格,繼續凜冽。當年以凱賽生物(688065.SH)、華恒生物(688639.SH)為代表的生物基材料企業,和以華熙生物(688363.SH)、巨子生物(02367.HK)為代表的醫美原料企業,作為合成生物學領域紅極一時典型代表,截至2025年1月10日,除巨子生物尚有約513億港幣市值外,其他公司均從歷史最高點一路跌宕下行至不足240億元,華恒生物僅剩下約70億元市值。
顯然,二級市場倒逼一級市場估值體系重構,關于合成生物學的新常態再次塑造:2024年交易活躍度還在,但交易規模大幅下滑。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共發生投融資事件101起,而2020-2023年分別為5起、31起、56起、79起,交易數量創2020年(含)以來的新高,但從交易總額和單筆交易額來看,2024年交易總額僅約30億元,較2023年度的58億元,下滑相當明顯;單筆交易均額創2021年(含)以來新低,為0.68億元,僅比合成生物學尚未獲得資本關注的2020年(單筆交易均額0.51億元)略高。
從重磅交易金額來看,2024年合成生物學領域重磅交易明顯減少。根據牛氪資本統計,全年非上市公司億元級以上交易僅6起,較2023年14起大幅下滑;2億元(含)以上交易僅3起,而2023年有7起;5億元(含)以上交易為0。2024年最大單筆交易僅超3億元,為食品原料/動保營養合成生物學廠商微元合成完成超3億元A輪融資。此外,益生菌研發及生產龍頭企業佰澳達(數億元)和植物基因編輯領域廠商齊禾生科分別(數億元)完成超2億元融資,其他交易均不足2億元。
資本層面的劇烈變化,令曾幾何時靠概念或技術即能吸納大量資本并以此為生的合成生物學廠商們,在2024年略顯窘迫,不得不思考及面對“新常態”下的生存法則:要技術,更要賺錢,成為了2024年合成生物學領域各參與方關注的核心。具體地,無論是合成生物學廠商還是參與投資的資本方,基本都不再沉醉于只講技術平臺,而是通過具化產品關注量產變現,同時考慮變現節奏,通過多元化業務開展,布局更多的應用場景,加快變現能力。
從合成生物學各細分領域來看,食品(主要指替代蛋白等)/食品添加劑(香料香精、功能性食品等)、生物基材料和醫美原料等三大細分賽道依然是2024年合成生物學領域資本最活躍的三大細分,特別是生物基材料領域,2024年該領域企業融資數大幅增長。根據牛氪資本統計,食品/食品添加劑、醫美原料、生物基材料等2024年分別交易31起、20起、17起。此外,比起單一的產品線規劃,結合2024年融資難、細分賽道天花板低、賽道擁擠等多重因素,如何快速商業化變現成為企業及資本方關注的核心,由此導致很多企業通過多元化業務布局,或從較易入手的產品切入,如不需要備案/注冊等報證流程的細分領域,又或者借助藥食同源、妝食同源等產業邏輯,多舉措發展,比如開拓食品添加劑同時布局醫美原料、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領域,目的只有一個:加快商業化變現能力,實現更好的良性發展。
??食品/食品添加劑:替代蛋白不再受關注,“+合成生物學”概念下老牌廠商悉數登場
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食品/食品添加劑領域較2023年的30起僅增長1起,但依然是最受關注的細分。從交易金額來看,31起交易事件中,僅4家企業發生了5起交易實現單筆億元級以上交易,26起交易均不足億元。進一步細分,替代蛋白領域已不再是資本考慮的重心,2024年僅人造肉廠商(綜合型廠商)佰鴻科技和乳蛋白研發商國科星聯兩家公司完成融資,而2023年該領域5起(人造肉3起,人造奶2起)融資;“+合成生物學”概念的食品添加劑領域依然圍繞代糖、香料香精、多功能性食品配料(如HMOs、蝦青素)等熱門細分開展,但益生菌、膳食補充劑、動物營養品等更多的細分廠商新晉成為資本關注的重點。
?要技術,更要賺錢:回歸商業本源,變現能力是資本關注的重點
2019年至今的五年,合成生物學完成了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技術膜拜、資本推崇,旋即又跌落資本寒冬的周期輪回。考驗合成生物學廠商的核心話題從“量產死亡谷”的基礎探討在2024年已然變為“如何靠自我造血活下去”這一基本生存能力。選品已經不再是產業和資本關注的議題,圍繞商業化變現、賺錢才是核心,也是商業的本源。2024年8月,微元合成完成單筆超3億元融資,也是合成生物學領域2024年度最大單筆融資。根據介紹,公司第一代甘露醇技術于2023年三季度實現規模化量產,工程放大中心和小規模生產基地2024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據悉,本次融資核心圍繞收入、利潤等業績展開,證明公司能賺錢是此次交易成功的根本議題。2024年11月,由江南大學陳堅院士團隊與華南理工大學程建華教授團隊共同創立的巨微生物在披露獲得數千萬融資的同時,宣告公司在美妝日化和健康食品等領域已成功拓展了廣泛的客戶資源,與近百家知名品牌客戶完成交易或正在進行合作洽談,合同訂單金額累計達到數千萬元,預計年收入將超過千萬,實現盈利。
實際上,2024年融資成功的“+合成生物學”概念的食品添加劑企業,多數都已有一定規模體量。2024年1月,全球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產業化開拓者維達康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由毅達資本領投、華創毅達跟投,根據介紹,公司研發的5-羥基色氨酸(5-HTP)、褪黑素、白藜蘆醇、香紫蘇醇等天然產物已在全球首次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全部進入全球原料供應商TOP3,其中5-HTP和白藜蘆醇為全球最大供應商。2024年8月,磷蝦油品類的開創者逢時科技完成7500萬元戰略融資,由威剛科技領投,凱輝基金繼續加碼,此時,這家公司以海洋生物制品南極磷蝦油切入,成立六年拿下“行業銷冠”,已在全球營養品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2024年12月,專注膳食補充劑領域的紐邦生物完成數千萬B輪融資,由華熙元祐基金投資,根據資料,自2015年創立以來,紐邦生物產品外銷為主,成功商業化原料50多種,多個單品銷售額數千萬至上億元。
?多元化變現發展共識:切入更多應用場景,或加快商業變現步伐,或提高護城河
考慮各細分品類進入門檻差異,“妝食同源”等產業邏輯盛行,通過多元化應用場景加快商業化變現能力,成為共識。2024年5月,聚焦于油脂類化學品的脂禾生物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常州高新區科技人才基金、星空資本、銀杏谷資本、三澤創投、鼎心資本、乾道集團共同投資,按照公司規劃,油脂作為一類營養化學品,可廣泛應用于食品、保健品、藥品、飼料等領域。2024年11月,基茵達生物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中科長光創投與北京順義區旗下的北京順創產投投資,公司集中于開發香蘭素、5-羥基色氨酸等食品添加劑和抗抑郁藥物等領域。2024年12月,專注于功能性天然化合物的益唯森繼6月完成數百萬天使+輪融資后再獲資本青睞,根據資料,公司提供功效性原料和特色功效食品。
此外,前述逢時科技融資則是為了從功能性食品邁向海洋生物藥“升維賽道”不斷創新,拓寬護城河,布局高端海洋生物科技、寵物營養、寵物醫藥三大業務板塊;微元合成除了圍繞甘露醇技術規模化量產,還與國藥國際成立合資公司“國藥微元”,開發并規劃年產能3萬噸阿洛酮糖,同時,公司還開發了類胡蘿卜素(玉米黃素、葉黃素、α-胡蘿卜素)等高附加值化合物,儲備多項人類與動物營養保健方向的技術產品,向醫藥、日化、農業、食品、飼料和材料等領域拓展。
?益生菌領域:傳統益生菌廠商跑步進場,借資本之力或將加快海內外市場主導權
近兩年,益生菌作為功能性食品及保健產品中廣泛使用的產品,該領域多家廠商得到資本的關注。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益生菌領域共發生4起交易,較2023年增長2起。除了頭部益生菌企業微康益生菌,一然生物、佰澳達、華大優益等悉數登場,先后完成融資。
具體而言,2024年1月,益生菌研發及生產頭部企業佰澳達獲得招銀國際及廣發信德的投資,賦遠投資持續加注,這是佰澳達半年以來的第二筆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數億元,根據介紹,公司益生菌產品未來將在化妝品、食品及農業等多場景中延展。2024年6月,國內益生菌全端產業鏈頭部企業一然生物獲得新希望草根知本集團昇望基金戰略入股,實現了益生菌與飼料端、養殖端、乳品產業領軍企業的強強聯合。2024年7月,微康益生菌宣布完成D輪融資,投資方為蘇州國發創投、招商資本以及國投創合,與此同時,公司建立的亞洲最大益生菌菌種研發智能制造基地「微康益生菌三期菌種工廠」進入投產階段,年產能達600噸。2024年9月,華大優益完成數千萬元級人民幣Pre-A輪融資,由廬陽科創集團及合肥知名地方國資領投,根據介紹,這家2023年9月成立的公司將以“精準營養”為主營業務,逐步開拓菌肥、種業、動植物精準營養等新業務方向,圍繞人、動植物的營養需求和生長發育開展業務。
資料顯示,益生菌目前的商業模式歸為兩類:一類是只做后端產品包裝,即通過代工廠“量身定制”配方和益生菌添加量,最后重心在營銷模式;另一類是從基礎科研到實驗驗證再到產品轉化的全產業覆蓋。前者因為益生菌行業產品缺乏統一標準,亂象橫生,參與廠商眾多,魚龍混雜;后者則是Hard模式,需投入巨大的時間和成本,參與者相對較少。從市場規模看,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益生菌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約1093.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4%,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1400億元。從競爭格局來看,目前全球益生菌代表性廠商按產能規模可分為四個梯隊:年產能在1000噸以上的行業巨頭僅國際廠商科漢森和杜邦;年產能500噸-1000噸之間的廠商僅微康益生菌,據悉其年產能在2024年中超500噸以上;年產能在100噸至500噸之間的廠商包括蔚藍生物(603739.SH)、科拓生物(300858.SZ)、一然生物、潤盈生物、佰澳達等;剩余廠商歸為第三梯隊,產值在100噸以下的廠商,如瑞普生物、交大昂立(600530.SH)等。國內方面,由于中國微生物育種起步較晚,中國在益生菌領域需要解決缺乏菌種自主供給的“卡脖子”問題。阿里健康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益生菌原料主要還是依賴于進口。2022年中國益生菌行業市場中,杜邦和科漢森合計占比高達85%,本土企業合計市場份額僅15%,國內的益生菌原料供應商大都是近10年成立的中小型企業, 研發積淀稍顯薄弱,整體產能低,上市企業中如科拓生物(300858.SZ)作為“中國益生菌第一股”,截至2025年1月10日,公司市值僅約35億元,交大昂立(600530.SH)、蔚藍生物(603739.SH)的市值分別約37元、28億元。
顯然,2024年資本涌入益生菌賽道后,國產玩家在資本助力下,一方面圍繞研發的關鍵,即如何保持益生菌活性,開展研發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加快產能布局,打造新的增長引擎。牛氪資本認為,資本助力之下,未來益生菌賽道格局將進一步重塑,而借資本之力,國內益生菌廠商或將加快海內外市場主導權。
??醫美原料方面,“三因”概念遇冷,重組膠原蛋白繼續受資本關注
2024年,醫美原料領域依然作為資本第二關注的合成生物學細分,繼續獲得資本青睞。只是,賽道主旋律不再關注此前盛行的三因(玻色因、麥角硫因、依克多因),唯剩膠原蛋白、多肽等細分繼續受到矚目。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該領域共發生交易20起,較2023年的17起增加3起,其中膠原蛋白相關融資8起,多肽類相關3起。
?膠原蛋白正當時,械字號獲證時機及商業化市場能力或將成為行業“分水嶺”
盡管2024年醫美賽道廠商日子并沒有想象中好過,但以巨子生物和錦波生物為代表的膠原蛋白廠商依然交出了相對亮麗的數據。公開數據顯示,錦波生物在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晉升至近10億元大門( 9.9億元),同比增長91.16%,毛利率92.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2億元,同比增長了170.42%;巨子生物在2024年H1收入25.4億元,同比增長58.2%,毛利率82.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3億元,同比增長51.8%。對比2024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73.93%)、貝泰妮(73.73%)、昊海生物(70.42%)毛利率,膠原蛋白不失為當下“好賽道”:高毛利,高速增長率。
在此背景下,膠原蛋白賽道在2024年繼續獲得資本青睞。2024年4月,美萊醫療戰略投資湘雅生物,后者致力于第三代重組膠原蛋白生物新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的創新企業。同月,專注重組膠原蛋白合成生物技術應用商福萊明生物獲得鏡湖資本、廣東醫保藥業等數千萬元天使輪投融資。此外,君合盟于2024年5月和9月分別B輪及B+輪融資,累計規模近3.5億元,由通化東寶、國投創合、弘盛資本、元禾控股、新氧集團等參與,根據資料,公司已實現包括重組I/III型人膠原蛋白原液及制劑、重組A型肉毒毒素等在內的高端重組蛋白產品的規模化放大。2024年7月,首創“纖連蛋白+膠原蛋白”重組雙蛋白結構的美尚潔獲得由上海九頌山河領投的數千萬元融資,公司未來將發力重組膠原植入三類器械。2024年12月,粒影生物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根據資料,公司研發的耐高溫三螺旋Ⅲ型膠原蛋白區別于現有市場大多是單鏈低維度結構的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在降解速度、維持時間等方面具備優勢。此外,美琉生物、諾合新生物等也獲得融資。
根據牛氪資本統計,目前國內超40家相關企業涌入重組膠原蛋白行業且近20家先后獲得融資。對于重組膠原蛋白行業各廠商而言,未來競爭的核心問題主要圍繞技術和成本展開。成本方面,即與玻尿酸等成熟生物合成產品相比,只有通過技術進步和產能規模化擴張,在性價比方面與玻尿酸等產品媲美時,膠原蛋白在醫美、護膚品乃至食品等領域的市場空間才能進一步提升;技術方面,未來重組膠原蛋白唯有在支撐技術上進一步改進為更具有競爭力的填充產品,在醫美領域才能打開增長空間。從市場情況來看,目前錦波生物、巨子生物和創健醫療等為該領域的頭部幾家廠商,但各家在商業化道路上側重點不盡相同:錦波生物布局醫療器械,尤其是注射級產品,率先拿到了凍干纖維和溶液兩個植入劑產品的三類器械證,大幅領先同行對手;巨子生物原料產能優勢明顯,產品端以護膚品為主,目前也在注射類產品報證中,創健醫療以原料代工為基本盤,積極布局注射級產品和自有品牌建設。牛氪資本認為,未來2-3年,重組膠原蛋白注射級三類器械證或將有數家陸續獲批,對于行業內各廠商而言,除了在技術和成本方面獲得突破,械字號拿證時機及后續市場商業化能力將是重組膠原蛋白企業的根本“分水嶺”。
?減肥藥興起,醫美多肽原料廠商積極向多肽原料藥涌入
2024年,醫美原料多肽廠商雖受到資本關注,但核心邏輯不再局限于醫美原料,而是減肥藥。受益于司美格魯肽、替尓泊肽等兩大爆款產品的影響,圍繞前述大單品的全產業鏈市場需求激增。在此背景下,國內不少原本專注于醫美原料的多肽廠商向多肽原料藥廠商挺進并獲得融資。具體而言,2024年7月,原本專注于藍銅肽等美容肽廠商濟肽生物獲得了弘毅資本的天使輪融資。2024年10月,修實生物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由創景資本領投,華泰紫金、金雨茂物和小飯桌創投跟投。根據介紹,修實生物不再局限于功能性多肽原料,公司將持續加碼多肽生物合成技術平臺建設和多樣化管線研發,完成并擴大合規化多肽藥物產線建設,加速相關產品在國內外商業化落地的步伐。此外,百葵銳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勤智資本領投,粵科金融跟投,公司也在加速推進領先的靶向殺菌蛋白,抗衰多肽,膠原蛋白和生物基表面活性劑管線的產業化及商業化。
??生物基材料:關注焦點從PHA/PLA切換至人造皮革、化工品等細分,重磅交易幾無可能
根據牛氪資本統計,生物基材料領域2024年共發生融資17起(VS2023年9起,2022年6起),成為合成生物學領域增長最快的細分賽道。從細分產品來看,PHA/PLA領域雖然不乏有企業獲得融資,但賽道商業化落地、市場推廣難題已然讓頭部廠商向其他領域轉型。統計顯示,2024年僅米倍生物、麥得發等PHA廠商繼續獲得融資,而曾經的PHA融資龍頭藍晶微生物已開始向農業、環保、醫療健康等領域進階。
此外,人造皮革、化工品等細分領域受資本關注。2024年4月,貽如生物獲得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據悉,貽如生物已經開發出世界首款連續化生產的百分百生物基皮革,同時往高性能和生物基涂料材料方面開拓衍生。2024年10月,肆芃科技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由央企國投旗下國投創合領投,如皋科創投跟投。同月,聚維元創完成由廣發信德和珠海綠創參與的B輪融資,公司通過現有的技術將農業最常見的秸稈轉化為生物基材料、精細化學品、動物營養品、工業酶等各類生物產品,例如:秸稈糖、乙醇、丁二酸等,目前已經在山東打造了1.5萬噸的示范工程項目,2022年三季度就已經完成調試,并在江蘇北部建設了一期5萬噸的秸稈轉化基地。
??農業方面:交易數量及金額均增長,資本重磅出擊
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農業方面發生交易9起,對比2023年6起,交易筆數增長,同時,資本重磅出擊。
具體地,齊禾生科在2024年12月完成了單筆超2億元A輪融資,創農業合成生物學領域歷史最大筆金額融資,此外未米生物融資約億元。根據介紹,齊禾生科專注于植物基因編輯領域,在生物育種和植物合成領域布局產品線,本輪融資由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領投,昌發展集團、銘哲資產參與跟投;此外,未米生物完成億元A輪融資,由青創投領投,武漢農創基金、得時資本,常金控和崖州灣創投跟投,公司著力于基因編輯玉米相關,特別是高蛋白玉米的研發和商業化進度。
除了基因編輯相關,飼用蛋白、農藥、發光植物等也開始被資本關注。2024年8月,飼用替代蛋白產品研發商良平生物完成由中信建投資本參與的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根據介紹,良平生物植物基發酵蛋白已在華中地區實現年產規模達15萬噸/年的產能布局,共生產了超10萬噸替代蛋白產品,在數百萬噸飼料中添加應用,公司2020-2023年實現營收復合增長率100%,2022年實現年度盈利,2023年營收達近億元。2024年10月,元素驅動完成近2億元A輪融資,由杭州城投產業基金、招商局創投、西湖光子和云九資本等參與,根據資料,元素驅動開發出一種新型化學結構的生物降解材料PiX,在具備高強度、高耐熱性、高韌性等性能的同時,能夠“媲美石油基等成本較低的材料的價格”;農業方面,基于合成氨基酸的無豆粕日糧是元素驅動的核心應用場景之一,公司相關合成氨基酸產品已實現萬噸級量產。2024年11月,專注于農化、飼料等生物催化劑研發商麥肯偉獲得超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長投控股集團長財私募基金公司管理的藍月谷新興產業投資基金領投,融資將主要用于麥肯偉中試基地建設,公司成果包括如精草銨膦綠色酶法制備技術、熊去氧膽酸生物酶法合成技術、新型耐酸耐熱β-甘露聚糖酶高效表達生產技術等;同月,致力于打造高亮度發光植物神筆生物成功完成由梅花創投獨家投資的千萬級天使+輪融資。2024年12月,科氏帛生物獲得A輪投資,根據資料,公司是一家生物農藥生產商,致力于作物抗病、蟲性狀的研發,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品質和抗逆性,擁有研發、中試、示范以及棉種產業化等主要平臺。
??國資或地方政府基金主導合成生物學領域
2024年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活躍度由國資或地方政府相關基金扛起大旗。根據牛氪資本統計,2024年138家領投機構參與合成生物學101起交易,其中國資或地方政府基金參與方涉及66家,市場化機構參與方涉及59家,CVC產業平臺涉及13家。此外,合成生物學領域重磅交易均由國資等相關基金主導。具體而言,數筆億元級(含/約)大額交易均基本均由國資來主導,比如,2024年度合成生物學領域融資規模最大的交易微元合成超3億元A輪融資,由京國投基金領投,北京醫藥大健康基金、深創投、河北產投、順禧基金、河南投資集團跟投;齊禾生科超2億元A輪融資由醫藥健康產業投資、銘哲資產領投;衍微科技1.5億A輪元融資由亦莊國投、金信資本聯合領投;未米生物1億元融資由青創投、常金控、得時資本共同投資;元素驅動近億元A輪融資由招商局創投、西湖光子領投;維達康近億元B輪融資由國投招商領投;肆芃科技近億元PreA輪融資由國投創合領投,如皋科創投跟投。
上游儀器與設備
國之重器,高端成像受到資本史無前例的關注
根據牛氪資本統計,上游儀器與設備領域自2020年以來持續得到資本青睞,2024年共發生交易47起,而2020-2023年分別為3起、10起、22起、38起,交易活躍度持續攀升。從細分領域來
2024年,IVD與生命科學領域產業與資本(私募融資、IPO和兼并重組)的市場表現,比料想的還要“凜冽”。IVD產業層面,集采當道并繼續蔓延,從年初分子項目HPV被納入集采,到年末28省發光集采直接砍......
2024年,IVD與生命科學領域產業與資本(私募融資、IPO和兼并重組)的市場表現,比料想的還要“凜冽”。IVD產業層面,集采當道并繼續蔓延,從年初分子項目HPV被納入集采,到年末28省發光集采直接砍......
網上有一段話,暴躁會留在子宮,壓力會留在肩頸,郁悶會留在乳房,委屈會留在腸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任家俊表示,生氣會留在甲狀腺里。《生命時報》綜合多位專家觀點,解析情緒是怎樣......
波蘭生命科學公司ScopeFluidics近日表示,在收到交易的最后一筆款項后,該公司最近敲定了以1.3億美元(約合9.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其子公司CuriosityDiagnostics出售給Bi......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第九屆專家咨詢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召開2024年12月19日-20日,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第九屆專家咨詢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學敏......
在生命科學儀器設備部分領域,歐美產品長期占據產業主導,無論技術還是銷量占據絕對“巨無霸”地位,在寶山區大場鎮有一家企業正奮起直追,在多條產線給出國產新品,追趕歐美先進產品的同時更在領域內給出中國方案。......
12月23日,北京市昌平區生命科學園內的科興高精尖成果轉化基地項目“科興來福城”正式通過竣工驗收,標志著這一北京市及昌平區兩級重點工程即將投入使用。項目總建筑面積12.3萬平方米,包含5棟生物醫藥標準......
生命科學工具公司,面對科研市場為主的公司,細分市場眾多,行業內自主產品收入規模5000萬以內的公司占比超90%。而產品本身創新門檻很難說有多高,多個sku跨技術的產品組合是行業公司跨越5000萬營收的......
藥明康德全資子公司WuXiFundI擬以有限合伙人身份認購SofinnovaBiovelocitaII(SBVII)和SofinnovaCrossoverII(SCOII)基金份額,認購金額各為1,0......
近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生命科學領域第十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24-2026)入選名單,共遴選出67人。其中43位由中國科協資助、19位由立項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實驗動物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