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重視升級中國地熱能可否“熱”起來
與風能、太陽能等不同的是,地熱能的利用過程幾乎不會出現廢棄,是非常具有潛力的一種可再生能源。 羊易地熱發電站 終于盼到“第二個春天”來臨的中國地熱,近來不斷獲得來自國家政策層面的利好。 近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與國土資源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編制本省(區、市)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并于今年12月底前上報。 與風能、太陽能等不同的是,地熱能的利用過程幾乎不會出現廢棄,是非常具有潛力的一種可再生能源。但在過去幾年風電、光伏大肆拓展之際,卻很少看到地熱能的身影。 這份制定中的新規劃,能否讓中國地熱能煥發全新的生機? 重視升級 上一份令地熱界感到興奮不已的文件,是2013年年初印發的《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僅僅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國家能源局與國土資源部再次發出編制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的通知,間隔之短令人吃驚。 對此,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李克文對記者指出,這與《意見》一脈相承......閱讀全文
日本再掀地熱發電熱潮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JX日礦日石金屬等能源關聯企業積極推進地熱發電開發項目,目前向日本相關機構申請的新開發地熱發電項目為8個、合計發電功率超過20萬KW,建設工期約為10年,在日本新設地熱發電站為1999年以來的首次。 JX 日礦日石金屬計劃在北海道札幌市建設發電功率規模為4萬KW的地熱
地美特瑞麗地熱發電項目試驗發電成功
7月5日,記者從鄭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地美特”)獲悉,該公司“瑞麗100MW地熱發電項目”一期4MW發電機組的第一臺1MW發電設備在云南省德宏州瑞麗市進行了首次地熱發電實驗。目前已并網成功,且機組在并網過程中設備各項參數正常,狀態控制良好,這標志著該機組具備了發電能力。 據介紹
專家:中國地熱發電技術并不落后
國際地熱協會理事鄭克教授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投資開發了7個中低溫地熱電站,從技術層面講,中國在地熱發電方面并不落后。 利用率高 開發難度大 中國證券報:地熱發電的利用率相比其他新能源的優劣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鄭克Γ旱厝饒
地熱發電產業化需技術升級政策破題
國慶過后,國土部一份我國干熱巖資源總計相當于860萬億噸標準煤的報告,引發游資對地熱能概念股票瘋狂熱炒。干熱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主要應用于發電,中國證券報記者對我國地熱發電產業的調查顯示:從已經運營的地熱電站來看,盡管地熱發電在可利用小時數、發電成本等方面已經優于風電、光伏等
美國工程院院士霍恩:地熱發電期待更“熱”
“中國非常適合發展地熱能,因為中國有地熱資源,有技術,有人力。”作為國際地熱協會主席,美國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羅蘭·霍恩近年來十分關注中國的地熱資源開發。 和霍恩一樣,我國的地熱界專家也都非常看好地熱能的未來。3月8日,他們齊聚中國地質大學參加首屆中深層地熱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會
肯尼亞開工建設非洲最大地熱發電站
新華網肯尼亞奈瓦沙7月23日電(記者郭倩 宋晨)肯尼亞電力公司23日為奧爾卡里亞地熱發電項目舉行開工儀式。這一位于東非大裂谷上的地熱電站年發電能力將于2014年達到430兆瓦,成為非洲最大的地熱發電站。 東非大裂谷地帶地熱資源較為發達。奧爾卡里亞地熱發電站上世紀80年代建立,后又進行二期、
廣州能源所地熱資源發電系統模擬軟件研發獲進展
??? 9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地熱能研究中心開發的中低溫余熱及地熱資源發電系統模擬軟件開發取得新進展,該軟件可應用于對利用工業余熱及地熱資源發電的動力系統設計進行優化及過程模擬。 在PGCP(Power Generation Computation Program V1.0)第一
淺層地溫能利用迎來大發展 地熱發電亟須政策扶持
地熱資源被公認為穩定、綠色的資源,中國擁有約占全球7.9%的地熱資源,地熱資源作為重要的礦產資源已被納入發展新能源的大戰略中,然而地熱開發利用仍處于初級階段,開發利用水平不高、資源采收率低。在傳統能源日益減少但能源消耗量還不斷增加的今天,如何推動地熱資源的大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
孫友順:地熱發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在12月15日至17日于重慶舉行的“2011海外博士兩江行”活動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教授孫友順博士帶來的“地熱發電微電網系統”項目引起與會人員的極大關注。談及地熱發電,孫友順稱,我國地熱發電條件已經具備,如今只要能找到合作伙伴,項目就能變成現實,目前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中低溫地熱發電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前景研討會舉行
11月2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和天津大學在北京聯合舉辦了“‘十二五’中國中低溫地熱發電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前景研討會”。廣州能源所副所長吳能友,科技處處長周舟宇,地熱能實驗室馬偉斌、蔣方明研究員等參加了研討會。會議邀請了科技部高新司、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中科院高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