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專家樊嘉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肝癌細胞、腫瘤微環境和肝癌轉移與復發領域又取得新進展。 記者今日獲悉,課題組發現人體內一種微小蛋白質――四跨膜蛋白CD151是肝癌侵襲轉移的關鍵因素。據介紹,四跨膜蛋白CD151與整合素α6β1高表達的肝癌細胞亞群在與腫瘤微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可獲得高侵襲和轉移的能力。專家指出,這將為肝癌抗復發和轉移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靶點。著名的美國胃腸病學會會刊――《胃腸病學》雜志(Gastroenterology)新近在線刊登了該成果。 據悉,肝癌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切除仍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式,但術后的高復發和轉移率明顯影響患者的長期生存,因此,探索肝癌侵襲和轉移分子機制對于改善肝癌患者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腫瘤微環境即“土壤”在腫瘤的復發和轉移中的作用受到腫瘤學家們高度關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肝癌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樊嘉教......閱讀全文
外泌體是一種存在于細胞外的多囊泡體,可通過細胞內吞泡膜向內凹陷形成多泡內涵體,內涵體與細胞膜融合后釋放其中的小囊泡。外泌體的直徑在40-110 nm之間,其中包含RNA、蛋白質、microRNA、DNA片段等多種物質,存在于血液、唾液、尿液、腦脊液和母乳等多種體液中。外泌體從發現至今已有30多年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癌癥的發生總是“悄無聲息”,當真正被醫生確診時,也許患者早已病入膏肓。如果簡單驗個血就能解密癌癥的“個性特點”,早日將癌癥扼殺在萌芽之中,那該有多好! 日前,中科院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孫佳姝團隊構建了一套高“性價比”的癌癥篩查方法:只需1微升血清(通常采血管采血量的1/5000),通過對其中細胞
素有“生物導彈”之稱的腫瘤靶向治療,核心目的在于精確狙擊癌細胞,同時避免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而能把藥物精準遞送到癌細胞的載體,就像“導彈”的制導系統和動力裝置。人類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對生物體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藥物載體,有著永無止境的追求。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在總結近十年工作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葛高翔主要研究方向為細胞微環境對腫瘤發生及轉移的調控。五月份,其帶領的課題組先后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和《PLOS Genetics》發表了兩項最新研究成果,分別解析了腫瘤壞死因子T
6年前,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醫學系教授、Moores癌癥中心的腫瘤免疫學家Maurizio Zanetti在《PNAS》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表明癌細胞能利用應激哺乳動物細胞的未折疊蛋白反應(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與免疫細胞“社交”,尤其是來源于骨髓的免疫細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1月1日,第21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 2020年光譜年會,在四川成都世外桃源酒店繼續召開。在第一天大會報告后,組委會安排了精彩的分會報道,光譜生物技術及應用分會場報告精彩紛呈,學者們綜合利用了分子光譜和原子光譜等多種手段,對生命體系進行高靈敏度、高選擇性
與大塊材料相比, 納米尺度材料有著獨特的光學、電學、力學和生物學性質, 這使得納米顆粒在藥物輸運和腫瘤成像等醫學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同時, 愈來愈多的工業化納米顆粒和納米材料的制備, 使得其生物安全性也受到很大的關注. 由于納米顆粒進入體內后的作用發生在細胞層面上, 這要求我們很好地去理
面對全球嚴峻的抗癌形勢,如何在提高癌癥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以減輕病人痛苦并延長生存期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臨床研究表明,藥物的治療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藥物與亞細胞結構及生物大分子等(如線粒體、DNA、RNA等)的有效相互作用。大部分抗癌藥物通過損傷細胞核內DNA殺死癌細胞,因此,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3月23日,2018(第三屆)外泌體與疾病研討會在上海中興和泰酒店召開,本屆會議主題圍繞外泌體的基礎研究、外泌體與疾病診斷以及外泌體分離與檢測的技術,邀請了業內專家和青年學者進行深入學術交流,吸引了行業內近200位來自高校、研究院所和企業的研究與技術人員參加。2018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2014年3月13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期刊發表了題為“Blockade of Fas signaling in breast cancer cells suppresses tumor g
疾病模型,作為各種疾病的替代物,在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及機制、藥物篩選及開發、藥物藥效及作用機制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和人類疾病狀態相當的疾病膜型并不容易,各種模式動物在基因水平、生活習慣、體內微生物組成等方面都與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疾病模型與真實疾病接近程度決定了我們的疾病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類造血前體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殖的血液系統腫瘤,是成年人中常見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種白血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四點五,治療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30%。近年來AML的發病率有年輕化及上升趨勢,臨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針對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類造血前體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殖的血液系統腫瘤,是成年人中常見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種白血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四點五,治療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30%。近年來AML的發病率有年輕化及上升趨勢,臨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針對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類造血前體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殖的血液系統腫瘤,是成年人中常見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種白血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四點五,治療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30%。近年來AML的發病率有年輕化及上升趨勢,臨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針對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類造血前體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殖的血液系統腫瘤,是成年人中常見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種白血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四點五,治療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30%。近年來AML的發病率有年輕化及上升趨勢,臨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針對
盡管安全性一度遭到質疑,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基因測試新技術 新概念造影劑“納米MRI燈” 巴西轉基因大豆 記錄DNA數據 具隱身效果的膜材料(模擬效果圖) 耐水性超薄太陽能電池 美 國 基因編輯技術火熱 干細胞研究獲突破 美科學家開展了該國首個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