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材料學著名專家,他曾先后擔任兩所重點高校領導職務長達15年,但他在談到自己時常說:我最崇高的稱謂是教師。 【人物心聲】愛民族、愛國家的堅定信念,為民族、為國家富強的責任感,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不竭動力。 【人物簡介】左鐵鏞: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學家。1958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1958-1991年,在中南工業大學任教,歷任教授、博導并任副校長;1991-1996年任原國家教委科技司司長;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2006年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96-2004年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現任北京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實驗室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高教學會地方大學教育研究分會會長、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中國委員、國際合作教育協會(......閱讀全文
第九屆國際凝聚態理論與計算材料學會議于7月4日至8日在大連星海會展中心召開。本次會議由大連理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主辦,大連理工大學高科技研究院與教育部三束材料改性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兼物理學院院長王恩哥院士,瑞典Lund大學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
田永君,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洪堡學者、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進入超硬材料研究領域的那一刻起,田永君就從來沒有停下過鉆研的腳步。經過十幾年的專注研究
一、會議簡介 “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是我國功能材料科技領域每三年召開一屆的大型學術盛會。會議旨在交流我國功能材料科技領域近三年來的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科技成果、應用成果,以促進我國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推動我國功能材料的學科繁榮、技術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第六屆學部學術年會技術科學部學術報告會在京西賓館第十二會議室舉行。中科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和2017年技術科學部12位新當選院士圍繞材料科學、航空航天、能源科學、兵器科技等重要的技術科學領域,從科學前沿熱點出發,結合自身的科研成果,通過翔實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闡述了對科學技術
教育系統學習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精神座談會6月16日在教育部舉行,來自高校的18位兩院院士圍繞學習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暢談學習體會,提出意見建議。他們表示,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表明我國的科技工作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此時此刻,需要反思,也需要暢想,
11月12日上午九點,中國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受聘華中科技大學雙聘院士儀式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一號樓外賓接待室舉行。副校長解孝林參加了受聘儀式。 儀式上,化學與化工學院黨委書記李濤首先介紹了參加儀式的領導和嘉賓。隨后,解孝林代表學校向瞿金平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 他指出,在新形勢下,華中
2011年5月18日,中國材料研討會暨展覽會(C-MRS)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中國材料研討會”是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舉辦的重要系列年會。2011年中國材料研討會由北京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
作為中國航空材料界的拓荒者、中國航空鈦合金研究的開拓者,顏鳴皋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從金屬織構理論到航空鈦合金研究,從航空高溫合金應用基礎研究到航空金屬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他以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和求真務實的科研態度,鑄就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顏鳴皋 (1920.6~2014.12)
導讀:第二十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18年光譜年會將于2018年10月19日-22日在青島召開(會議主頁:http://www.sinospectroscopy.org.cn/meeting/index.php?mid=23 ),本次會議適逢全國光譜學學術會議40年。為慶祝光譜會議及我國光
提到今年成立30周年的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不得不提北京科技大學肖紀美院士。作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前理事長、名譽理事長,肖紀美為該學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就要迎來90華誕的肖紀美院士,除了聽力稍微有點下降以外,身體仍然健朗,走路不用拐杖。他如今依然眷戀著三尺講臺,還堅持為高校學子作講座。只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現將初步候選人名單予以公布。 中國科學院2019年8月1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共181人,分學部按姓氏拼音為序)&nb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決定聯合開展“10000個科學難題”征集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活動宗旨 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對科學研究的導向作用;激勵
計算機工業飛速發展,芯片制造工藝在不知不覺中就從90nm進化到了14nm,摩爾定律在20多年的時間里大行其道,意義非凡。要知道,人們最初接觸納米這個詞多少都和購買與使用計算機相關。但現如今,納米這個詞已經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一個鏡頭想要強調自己的高技術標準,會標稱自己使用了納米鍍膜;廚房
2019年即將結束,中國學者總共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了180項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5篇,材料學有3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物理學有18篇。我們盤點一下材料學: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0篇,Nature 發表了11篇,Science 發表
在12月27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院士宣布,29名中國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5名外國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路甬祥院士出席了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委會秘書長、中國科學
2019年6月27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 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國大陸有16人當
5月3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召開全體院士會議,化學部第十六屆常務委員會主任朱道本主持會議。 朱道本代表化學部第十六屆常委會作了工作報告,重點對化學部過去兩年的工作進行了全面回顧。在院士增選方面,關注和支持“化學生物學”等多個新興和交叉學科,新當選的9位院士平均年齡53.7歲,是近三次增選中
從飛機噪音控制到削減風致災害,從智能材料到大數據存儲,從腫瘤治療到廁所革命……5月30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全院學術報告會上,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6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與在場院士分享、交流了一系列工程科技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安道琳 從低噪音飛機到噪音控制 提
2011年5月18日下午,2011中國材料研討會組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李元元校長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羅宏杰所長主持的大會特邀報告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大會堂B舉行,多年從事材料研究的資深院士、專家為大家帶來一個個精彩的報告。 特邀報告會現場 C.T.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日前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兩名北京科學家(邵峰、彭永臻)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至此,來自北京科研單位的兩院院士已增至13人。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院邵峰今年只有44歲,是國際知名的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他此次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在這
11月12日下午,出席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第八屆第十七次常委擴大會議的部分院士專程來到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考察。 考察期間,院士們參觀了復合材料中試線、特種纖維實驗線和生物基高分子科研成果,聽取了動力鋰電池、海洋材料與防護技術、精密驅動與智能控制、固體
作為2011年院士專家咨詢服務團來閩活動之一的“新材料產業發展與展望研討會”于4月21日在福建物構所報告廳舉行。 2011年院士專家咨詢服務團是中組部會同國家有關部委組織,目的是為地方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務,把最稀缺的高層次人才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更好地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
9月6日下午,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和山東理工大學合作共建的“精細化工、催化材料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山東理工大學4號實驗樓前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旭日干,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副主任、院士汪燮卿、舒興田,總參第五十五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慰祖,山東省科學技術
2020年11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高端學術論壇在北京召開。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院士,自然科學基金委原主任陳佳洱院士,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院士,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科技部紀檢監察組、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
中國材料學會顧問 嚴東生院士 中國材料學會顧問,著名的材料研究專家嚴東生院士從事材料研究已有70年的時間,親眼驗證了中國材料學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國際上取得的成果。嚴院士欣喜地指出:目前我國在國際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已達到前幾位,引用率也在不斷提高,這些成就離不開材料工作者
談到紅外光、激光和微波等技術,相信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不過,知道太赫茲技術的人卻寥寥無幾了。早在2004年,美國首次提出太赫茲(THz,1012Hz)技術,并且被列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那么,太赫茲技術到底是什么?有何種魅力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關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一系列問
談到紅外光、激光和微波等技術,相信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不過,知道太赫茲技術的人卻寥寥無幾了。早在2004年,美國首次提出太赫茲(THz,1012Hz)技術,并且被列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那么,太赫茲技術到底是什么?有何種魅力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關注?給
作為深圳市高等教育的起點,2021年的深圳大學已經足以滿足人們對于深圳本土高等教育的期待。中央的高度關注給了它前所未有的高起點,深圳精神賦予了它體制創新的獨特基因,深圳市的大力支持讓它創造了堪稱奇跡的發展速度。既擁有一所年輕大學應有的創新活力,又具備著一所成熟大學應有的完善體制和清晰的發展路徑。如今
坐在著名材料學家嚴東生先生不算太大的家里,聽他回憶科學人生是一種幸運。雖然他已是94歲的老人,但還是那樣儒雅親和、氣度不凡。 嚴東生,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名譽所長。作為國際著名的材料科學家,嚴東生是我
做半導體物理研究、為國家能源方針建言獻策、向公眾普及相關科學知識,褚君浩說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實現“智慧地球”和“低碳地球”而進行的。 他的夢想,簡單而宏大。年近七旬的褚君浩沒有停止追問,在實現“智慧地球”和“低碳地球”的夢想道路上,一個人究竟能夠發揮多大的能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