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遺傳學是從細胞的角度,主要是從染色體的結構和行為來研究遺傳現象,并找出遺傳機制和遺傳規律。目前和基礎理論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對于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而迅速發展的芯片技術在檢測通量、分辨率、靈敏度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細胞遺傳學方法。因此可以說高通量芯片技術是細胞遺傳學檢測領域的一個跨時代的飛躍。 一、細胞遺傳學研究方法進展 細胞遺傳學是遺傳學與細胞學相結合的一個遺傳學分支學科。研究對象主要是真核生物,特別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動植物。此后又衍生出一些分支學科,研究內容進一步擴大。它把遺傳學研究和細胞學方法結合起來。從細胞的角度,主要是從染色體的結構和行為來研究遺傳現象、找出遺傳機制和遺傳規律。目前細胞遺傳學的基礎理論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新興邊緣科學,研究染色體畸變與遺傳病的關系等,對于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 核型分析 將待測的細胞的染色體按照......閱讀全文
南科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程鑫帶領的課題組在微納加工技術及其在納米壓印、半導體工藝與器件、納米光學等多種應用領域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近年來,在微流控芯片領域開展了大量創新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多種單元技術在微小平臺上靈活組合規模集成 微流控芯片技術(Lab on a chip)是
一、基因檢測公司梳理 目前全國涉及基因檢測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業務范圍劃分,這些公司可以分為:①最上游的基因檢測儀器開發企業(測序儀、芯片掃描儀、PCR設備),②提供樣本處理試劑和耗材的中上游企業(建庫試劑盒、檢測試劑盒、工具酶、基因芯片),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檢測服務的中游企業
如果是基因測序產業上游的公司,產品銷售的目標客戶廣泛,橫跨科研、醫療、商檢領域,產品包括測序儀、DNA提取試劑盒、捕獲試劑盒/多重子擴增試劑盒、建庫試劑盒、上機測序試劑盒,其中測序儀、上機測序試劑盒兩者是綁定的,DNA提取試劑盒、捕獲試劑盒/多重子擴增試劑盒、建庫試劑盒是可以用第三方的產品,國內
目前全國涉及基因檢測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業務范圍劃分,這些公司可以分為: ①最上游的基因檢測儀器開發企業(測序儀、芯片掃描儀、PCR設備); ②提供樣本處理試劑和耗材的中上游企業(建庫試劑盒、檢測試劑盒、工具酶、基因芯片); 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檢測服務的中游企業; ④提供測序數據存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關于《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21、T18、T13)檢測試劑盒(高通量測序法)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根據我中心2016年度醫療器械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編寫的任務安排,我中心組織編寫了《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21、T18、T13)檢測試劑盒(高通量測序法)指導原則》(
為滿足細胞遺傳學檢測需求提供了最新內容 2020年3月5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于近日推出三款全新Agilent GenetiSureCyto微陣列芯片,用于滿足細胞遺傳學實驗室進行產前和產后研究的需要。 Cyto微陣列芯片包含來自權威數據庫的最新臨床相關內容,芯片上的探針可
安捷倫科技將 CGH 和 SNP 分析結合到同一芯片上創造出一款獨具特色的細胞遺傳學工具 2010 年 10 月 11 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今日推出 SurePrint G3 Human CGH+SNP 芯片平臺,這一創新型的系統能夠同時分析染色體拷貝數改變和不改變的染色
一、前言 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或稱微全分析系統(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 μ-TAS)是指把生物和化學等領域中所涉及的樣品制備、生物與化學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位集成或基本集成一塊幾平方厘米的芯片上,用以
2020年3月5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于近日推出三款全新Agilent GenetiSure Cyto微陣列芯片,用于滿足細胞遺傳學實驗室進行產前和產后研究的需要。 Cyto微陣列芯片包含來自權威數據庫的最新臨床相關內容,芯片上的探針可實現拷貝數變異的高分辨率檢測,以及與
其二、分析速度極快。Mathies研究小組[10]在一個半徑僅為8厘米長的園盤上集成了384個通道的電泳芯片。他們在325秒內檢測了384份與血色病連鎖的H63D 突變株(在人HFE基因上)樣品,每個樣品分析時間不到一秒鐘。其三、高通量。如上所述的Quake[9]和Mathies[10]兩個研究小組
微流控技術,也被稱作“芯片實驗室”(LOAC),在歐洲被稱為“微整合分析芯片”(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s),它是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實現的主要平臺,可以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制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芯
第一部分 PGD/PGS的臨床流程與質控 1適應證和禁忌證 1.1PGD的適應證 1.1.1 染色體異常 夫婦任一方或雙方攜帶染色體結構異常,包括相互易位、羅氏易位、倒位、復雜易位、致病性微缺失或微重復等。 1.1.2 單基因遺傳病 具有生育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一項新技術或產品的問世,給人們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必然會引起擔憂,基因測序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基因測序技術被看作自疫苗問世以來疾病預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遺傳相關的疾病發生率,減少出生缺陷,還可以實現對疾病預測、預防、預警以及個體化診療;但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卻并不讓人滿意,甚至
一、基于分子雜交的分子診斷技術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雜交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20年,由于當時尚無法對樣本中靶基因進行人為擴增,人們只能通過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針對靶序列進行捕獲檢測。其中液相和固相雜交基礎理論、探針固定包被技術與cDNA探針人工合成的出現,為基于分子雜交的體外診斷方法進行了
新產品,代表著商品化的創新技術,正不斷突破研究的障礙和上下極限。這種“有償分享”推動了新技術的普及,帶來了科學研究突破的新希望,也引導科研的新方向。新的技術平臺讓研究手段提升到更高層次和新的境界,您當然有更多“機會”搶先一步發現原來“因技術所限”尚未知的新發現!站得高,看得更遠;也因看得更遠,更
2012年“上海伯豪實驗室開放日”即將啟動! “上海伯豪實驗室開放日”(2012年8月8日)是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2012年針對實驗室質量控制體驗做的全新嘗試。開放日以實驗室參觀、 Demo實驗演示和小型技術講座的形式展示上海伯豪公司的五大技術服務平臺,并
分子診斷技術是指以DNA和RNA為診斷材料,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檢測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達異常,從而對人體狀態和疾病作出診斷的技術。其基本原理是檢測DNA或RNA的結構是否變化、量的多少及表達功能是否異常,以確定受檢者有無基因水平的異常變化,對疾病的預防、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通俗
分子診斷技術是指以DNA和RNA為診斷材料,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檢測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達異常,從而對人體狀態和疾病作出診斷的技術。其基本原理是檢測DNA或RNA的結構是否變化、量的多少及表達功能是否異常,以確定受檢者有無基因水平的異常變化,對疾病的預防、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通俗
11月26日,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在武漢大學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榮獲本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頒獎典禮由獎勵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饒子和主持,此次共有14名科學家獲獎。 “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是為了紀念國際知名遺傳學家、我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這一預言如今已經成為現實,美國《科學》周刊評選的2014年全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一半的成果都來自生命科學領域。2014年,科學家們在衰老研究、生物進化、遺傳疾病基因分析、干細胞、腦和神經細胞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突破,有助于人們揭示有關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這一預言如今已經成為現實,美國《科學》周刊評選的2014年全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一半的成果都來自生命科學領域。2014年,科學家們在衰老研究、生物進化、遺傳疾病基因分析、干細胞、腦和神經細胞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突破,有助于人
近日,由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牽頭申報的“臨床用單細胞組學技術開發與肺癌應用研究”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2016年度項目立項。 該項目將圍繞單細胞組學技術臨床轉化應用的難點和熱點問題,整合微電子、自動化、生物芯片、新一代測序、大數據、醫學等多學科
“Biomarker” 這個詞在用于生物醫學領域之前,多見于地質學文獻,曾被翻譯成“生物標志化合物”,指的是地質材料中來自于活的生物體的一些有機化合物。上世紀六十年代,這一詞匯開始出現在醫學文獻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它被正式地引入到生物醫學領域。在生物醫學領域,對它也曾有過不同的描述。2001年,
“Biomarker”這個詞在用于生物醫學領域之前,多見于地質學文獻,曾被翻譯成“生物標志化合物”,指的是地質材料中來自于活的生物體的一些有機化合物。上世紀六十年代,這一詞匯開始出現在醫學文獻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它被正式地引入到生物醫學領域。在生物醫學領域,對它也曾有過不同的描述。2001年,美
“Biomarker”這個詞在用于生物醫學領域之前,多見于地質學文獻,曾被翻譯成“生物標志化合物”,指的是地質材料中來自于活的生物體的一些有機化合物。上世紀六十年代,這一詞匯開始出現在醫學文獻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它被正式地引入到生物醫學領域。在生物醫學領域,對它也曾有過不同的描述。2001年,美
“Biomarker”這個詞在用于生物醫學領域之前,多見于地質學文獻,曾被翻譯成“生物標志化合物”,指的是地質材料中來自于活的生物體的一些有機化合物。上世紀六十年代,這一詞匯開始出現在醫學文獻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它被正式地引入到生物醫學領域。在生物醫學領域,對它也曾有過不同的描述。2001年,美國N
小分子RNA,包括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miRNA(microRNA)、piRNA(piwi- interacting RNA)等,多次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十大科技突破”和“十大科學進展”,是當前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熱點。大量實驗證據表明,這些小分子
腫瘤的個體化治療基因檢測已在臨床廣泛應用,實現腫瘤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標準化和規范化,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緊迫任務。 為進一步提高腫瘤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技術的規范化水平,7月3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個體化醫學檢測技術專家委員會,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技術指南(試行)》。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在2003年順利完成,基因組測序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直接導致了每兆基因組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檢測的基因組數量越來越多。人們對基因組的復雜性深感震驚,這也引導著測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最近的一些突破性技術使得測序技術在更短的時間內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