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芽胞染色
(一)實驗目的:學習細菌的芽胞染色法(二)實驗原理:細菌的芽胞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著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體著色而芽胞不著色(芽胞呈無色透明狀)。芽胞染色法就是根據芽胞既難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難以脫色這一特點而設計的。所有的芽胞染色法都基于同一個原則:除了用著色力強的染料外,還需要加熱,以促進芽胞著色。當染芽胞時,菌體也會著色,然后水洗,芽胞染上的顏色難以滲出,而菌體會脫色。然后用對比度強的染料對菌體復染,使菌體和芽胞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因而能更明顯地襯托出芽胞,便于觀察。(三)實驗器材1.活材料:培養36小時的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或者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2.染色液和試劑:5%孔雀綠水溶液、0.5%蕃紅水溶液[見附錄二(一)6、5]。3.器材:小試管(75mm×10mm)、燒杯(300mL)、滴管、玻片擱架、接種環、擦鏡紙、鑷子、顯微鏡等。(四)實驗......閱讀全文
細菌的芽胞染色
(一)實驗目的:學習細菌的芽胞染色法(二)實驗原理:細菌的芽胞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著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體著色而芽胞不著色(芽胞呈無色透明狀)。芽胞染色法就是根據芽胞既難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難以脫色這一特點而設計的。所有的芽胞染色法都基于同一個原則:除了用著色力強的染料外,還需要加
細菌的芽胞染色
?(一)實驗目的:學習細菌的芽胞染色法 (二)實驗原理:細菌的芽胞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著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體著色而芽胞不著色(芽胞呈無色透明狀)。芽胞染色法就是根據芽胞既難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難以脫色這一特點而設計的。所有的芽胞染色法都基于同一個原則:除了用著色力強的染料外,還
細菌的芽胞染色
??? (一)實驗目的:學習細菌的芽胞染色法 (二)實驗原理:細菌的芽胞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著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體著色而芽胞不著色(芽胞呈無色透明狀)。芽胞染色法就是根據芽胞既難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難以脫色這一特點而設計的。所有的芽胞染色法都基于同一個原則:除了用著色力強的染料
細菌的特殊結構:芽胞
細菌的特殊結構:芽胞是臨床檢驗技師相關考試的部分內容,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細菌的特殊結構有莢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芽胞:芽胞是某些細菌(主要是革蘭陽性桿菌)在一定條件下,細胞質、核質脫水濃縮而形成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小體。芽胞不能分裂繁殖,是細菌的休眠體。芽胞若遇適宜的環境
細菌形態學檢查實驗——芽胞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芽胞(Spore)是細菌的休眠狀態,對各種理化因素有強大的抵抗力,能耐受惡劣環境的影響。芽胞折光性很強,可經特殊染色法染色后,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本實驗要求學生了解兩種特殊染色法并認識這種細菌特殊構造。實驗材料破傷風桿菌試劑、試劑盒孔雀綠水溶液花紅水溶液鉻酸水溶液石碳酸復紅染硫酸美藍染液
芽胞桿菌屬的形態與染色
致病菌中最大的革蘭陽性桿菌,兩端齊平,呈竹節狀。在組織內生長呈單個或短鏈,試管內可形成長鏈。無鞭毛,機體內或含血清培養基上可形成莢膜。人工培養或在外界環境中易產生芽胞,形狀橢圓,位于菌體中央,其直徑小于菌體。
無芽胞厭氧菌的主要種類
1.G-厭氧桿菌有8個屬,類桿菌屬中的脆弱類桿菌最為重要,形態呈多形性,有莢膜,生長迅速。2.G-厭氧球菌有3個屬,其中以韋榮菌屬最重要,為咽喉部主要厭氧菌。3.G+厭氧球菌有5個屬,其中有臨床意義的是消化鏈球菌屬,主要寄居在陰道,生長緩慢,培養需5~7天。4.G+厭氧桿菌有7個屬,其中以下列3個屬
無芽胞厭氧菌的基本介紹
無芽胞厭氧菌,包括多種革蘭陰性和革蘭陽性厭氧菌,大多為人體正常菌群重要組成部分,其致病力不強,為條件致病菌。在因手術、拔牙、腸穿孔等原因,使屏障作用受損,致細菌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長期應用抗生素治療使正常菌群失調。機體免疫力減退;局部組織供血不足、組織壞死、或有異物及需氧菌混合感染,形成局部組織
無芽胞厭氧菌的疾病性
無芽胞厭氧菌是一大類寄生于人體的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均為內源性感染,在一定的致病條件下,可引起多種人類感染。所致疾病有:1.敗血癥:主要由脆弱類桿菌引起,其次為革蘭陽性厭氧球菌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2.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主要由革蘭陰性厭氧桿菌引起,常可引起腦膿腫。3.口腔與牙齒感染:主要由消化鏈球菌
腸道細菌梭狀芽胞桿菌可保護新生兒免于感染
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Yun-Gi Kim等人發現,一種腸道細菌——梭狀芽胞桿菌可能在新生兒感染中起到了保護作用。圖片來源于網絡 科學家曾猜測,新生兒易發生感染是由免疫系統的不成熟所導致的。研究人員將新生小鼠和成年小鼠的盲腸內容物定植至成年無菌小鼠,結果發現,新生小鼠的微生物群未能防止兩種致病
關于梭狀芽胞桿菌的簡介
梭狀芽孢桿菌是一大群革蘭陽性、厭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桿菌的總稱 。梭狀芽孢桿菌屬是厭氧芽孢桿菌的唯一菌屬,現有157個種。該菌芽孢圓形或卵圓形,直徑比菌體寬。梭狀芽孢桿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人和動物腸道以及腐敗物中,多數不致病,只有少數細菌致病,致病菌株一般均能產生外毒素和侵襲性酶。臨床常見的致病菌
關于無芽胞厭氧菌的物種簡介
在細菌引起的感染中,厭氧梭狀芽胞桿菌(破傷風、氣性壞疽,肉毒梭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早被臨床重視。無芽胞厭氧菌感染卻常被忽視,近年來由于科學儀器、實驗方法的進展,發現無芽胞厭氧菌引起感染逐年增加,引起臨床廣泛重視。 無芽胞厭氧菌的致病力往往不強,細菌的種類不同其致病物質也不完全相同。無芽胞厭氧菌的
簡述無芽胞厭氧菌的感染特征
具有下列特征之一時,應考慮無芽胞厭氧菌的感染: ①發生在口腔、鼻竇、胸腔、腹腔、盆腔和肛門會陰附近的炎癥、膿腫及其他深部膿腫。 ②分泌會為血性或黑色,有惡臭。 ③分泌物直接涂片鏡檢可見細菌,而在有氧環境中培養無菌生長。 ④血培養陰性的敗血、感染性心內膜炎、膿毒血栓性靜脈炎。 ⑤使用氨基
關于陽性無芽胞的基本介紹
(一)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 為革蘭氏陽性厭氧桿菌,具分叉末端,主要寄居于腸道及齦下菌斑。其致病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在正常情況下,雙歧桿菌無致病作用,和人保持著和諧的共生關系,據研究報道它具有一系列生理作用,如合成維生素、與其他厭氧菌在粘膜表面形成生物屏障、防止外襲菌、
芽胞懸液獲取方法介紹
目前中國藥典、消毒技術規范中用于各種化學消毒劑、干熱、環氧乙烷、高壓蒸汽等滅菌效果的驗證和評價的芽胞懸液的獲得主要通過自制和商品化兩種途徑。一、自制芽胞懸液(1) 菌種處理:取凍干菌種管,在無菌操作下打開,以毛細吸管吸加適量營養肉湯培養基,輕柔吹吸數次,使菌種融化分散。取含5~10ml營養肉
厭氧芽胞梭菌實驗
認識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的形態和培養特點,通過"洶涌發酵"試驗和動物試驗,了解產氣莢膜梭菌的致病性;了解常用的厭氧培養法,觀察破傷風外毒素的致病作用。實驗方法原理厭氧芽胞梭菌均為革蘭染色陽性,都能形成芽胞,其形狀大小及位置因菌種而異,可作為菌種鑒別的參考;營養要求不高,但需厭氧環境才能
厭氧芽胞梭菌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厭氧芽胞梭菌均為革蘭染色陽性,都能形成芽胞,其形狀大小及位置因菌種而異,可作為菌種鑒別的參考;營養要求不高,但需厭氧環境才能生長。常見致病菌有破傷風梭菌,氣性壞疽病原菌和肉毒梭菌,破傷風和氣性壞疽為嚴重的創傷傳染病,在戰時尤為重要。肉毒梭菌為食物中毒病原菌。實驗步驟 1.? 觀察破傷風
蠟樣芽胞桿菌及檢驗
在《Bergey氏鑒定細菌學手冊》第8版中,蠟樣芽胞桿菌的分類地位為芽胞桿菌屬的第I群,該群有22個種。根據營養型菌細胞的寬度分為兩類,蠟樣芽胞桿菌、蕈狀芽胞桿菌、蘇云金芽胞桿菌、炭疽芽胞桿菌和巨大芽胞桿菌屬“大細胞菌種”。 1950年Hauge在對挪威奧斯陸某醫院職工和病員進食甜食后引起的食
蠟樣芽胞桿菌及檢驗
在《Bergey氏鑒定細菌學手冊》第8版中,蠟樣芽胞桿菌的分類地位為芽胞桿菌屬的第I群,該群有22個種。根據營養型菌細胞的寬度分為兩類,蠟樣芽胞桿菌、蕈狀芽胞桿菌、蘇云金芽胞桿菌、炭疽芽胞桿菌和巨大芽胞桿菌屬“大細胞菌種”。 1950年Hauge在對挪威奧斯陸某醫院職工和病員進食甜食后引起的食物中
海洋中豐富的細菌芽
采集海水樣本。 原綠球藻——這是海洋中最豐富的藍細菌——一直在散布大量的含有蛋白質、DNA和RNA的菌“芽”。Steven Biller及其同事說,這些細菌性膜囊泡可能會對全世界的碳預算產生顯著的影響。研究人員對在實驗室中生長的原綠球藻的囊泡脫落進行了觀察并檢測了馬薩諸塞州葡萄園海峽(
關于梭狀芽胞桿菌的危害介紹
一些菌種如腐化梭菌分解蛋白質和氨基酸,產生H2S、硫醇、甲基吲哚(糞臭素)等具有惡臭味的腐敗產物,在乳中生長時可使乳中酪蛋白完全胨化,在熟肉上生長使肉變黑,在罐頭中生長時,因產氣使罐頭發生膨脹。肉毒梭菌在食品中增殖時可產生肉毒毒素,當人們食入含有該毒素的食品時,可發生毒素型食物中毒,早期癥狀為全
簡述梭狀芽胞桿菌的形態特征
梭狀芽孢桿菌是一大群厭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桿菌的總稱,只有少數種可在大氣條件下生長,但在大氣中不形成芽孢。 梭狀芽孢桿菌革蘭氏染色均為陽性,芽孢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大于菌體,位于菌體中央、極端或次極端,使菌體膨大呈梭狀,形態屬于桿菌,故稱其為梭狀芽孢桿菌。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概述
過去,由于在本病患者的糞便和假膜中發現凝固酶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曾一度認為本病系廣譜抗生素所造成的腸道菌群失調,是金葡萄性腸炎的一種類型。目前認為,假膜性小腸結腸炎與金葡萄性腸道感染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而在假膜性腸炎中,金葡萄僅是一種伴隨菌,并不起致病作用。近年來,一些學者從本病患者的大便中分離
關于無芽胞厭氧菌的防治原則介紹
無芽非金屬厭氧菌為人體正常菌群,屬于條件致病菌,其感染為內源性感染,故缺乏特異有效的預防方法。外科清創引流是預防厭氧菌感染的一個重要措施。 大多數無芽胞厭氧菌對青霉素、氯霉素、氯林可霉素、頭孢菌素敏感,均可用于治療,而對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不敏感,對四環素亦大多耐藥。脆弱類桿菌能產生β-內酰胺酶,
關于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介紹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對氧極為敏感,分離培養較困難.故命名為艱難梭菌。艱難梭菌屬厭氧性細菌。厭氧性細菌是指那些在無氧條件下要比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好的細菌,而人的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 艱難梭菌為革蘭陽性粗大桿菌,有鞭毛,卵圓形芽胞位于次極端。芽胞在外環境可
如何預防梭狀芽胞桿菌感染?
注意食品衛生:選擇新鮮、干凈、無異味的食品,避免食用過期或變質的食品。在烹飪前,應徹底清洗食材,尤其是肉類和海鮮等易受污染的食品。 避免生食:生食食品中可能存在梭狀芽胞桿菌,因此應盡量避免食用生肉、生蛋、生海鮮等食品。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觸食品前后、上廁所后等情況下。使用肥皂和
關于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簡介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又稱假膜性腸炎,主要見于用阿莫西林、克林霉素或第 2、第 3代頭孢菌素治療之后。感染可無明顯危害 ,僅伴有輕度腹瀉 ,有些患者未經治療可自行痊愈。有的也可表現出嚴重臨床癥狀 ,伴有發熱、大量腹瀉 ,結果導致體重降低 ,形成偽膜性結腸炎。特別危險的是發生中毒性巨結腸或敗血癥。
關于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概述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發病初期,假膜形成前,隱窩表淺上皮首先發生腫脹、變性,少數細胞脫落,間質水腫、嗜酸性液體滲出,可見輕度中性粒細胞浸潤和血管擴張,可有微血栓形成。若病變繼續進展,使更多的上皮細胞變性脫落,其基底膜破壞,病變間質向腸腔滲出纖維素,嗜酸性液體和炎細胞連同脫落的上皮細胞、黏液和壞死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治療原則
1.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極為重要。一旦確診,應立即停用原抗生素。 2.支持療法:注意休息。輸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糾正低蛋白血癥。近年來,發現對外霉素所致的水瀉,可通過口服葡萄糖鹽水來補充氯化鈉的丟失,同時糾正酸中毒。 3.扶植腸道正常菌群抑制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生長:通常
簡述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培養特性
嚴格厭氧.在厭氧血瓊脂平板上35℃培養48 h.形成直徑為3-5 mm、圓形、白色或淡黃色、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不溶血的菌落。在CCFA(環絲氨酸、頭孢甲氧霉素、果糖和卵黃瓊脂)平板上產生較大、表面粗糙、邊緣不整齊的黃色菌落。在紫外線照射下見黃綠色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