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核心技術創新的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關注核心技術的創新,強調“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核心技術創新。中國迫切需要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優勢明顯,應該成為推動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的“創新高地”。灣區是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和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全球有三大世界級灣區,一是紐約灣區,即“金融灣區”;一是舊金山灣區,即“科技灣區”;還有一個是東京灣區,即“產業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定位為世界一流的創新經濟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既有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有中國的“硅谷”深圳,還有制造業基地廣州、東莞等,具有經濟規模龐大、產業體系完備、創新主體高度集聚、科研資源豐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環境開放包容等優勢,加之“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有條件、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經......閱讀全文
科技云貸亮相粵港澳大灣區
近日,2019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知交會)在廣州舉行。本屆知交會由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廣州市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知識產權署和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局共同舉辦。 開幕式上,建行廣東省分行與廣東商標協會、廣州集佳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簽訂100億元共同推進商標融資工作
創新?融合,共享健康 粵港澳大灣區疫苗創新藍皮書發布
以“創新?融合,共享健康”為主題的“第二屆大灣區(深圳)疫苗峰會”,12月4日~5日以“線上+線下”形式分別在深圳坪山和北京舉行,本屆疫苗峰會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和深圳市坪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賽諾菲巴斯德提供支持。來自疾控、國際機構、行業企業、學界等的代表參會,共同探討“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在全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在廣州舉行
論壇現場 數字經濟如何賦能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國內有哪些前沿數字技術?應用在哪些場景?12月21日,在廣州花都舉行的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上,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軟件學院院長趙生捷,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等大咖圍繞“數字經濟: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
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啟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700.shtm 中新社廣州2月26日電 (蔡敏婕 何智鈞)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26日在廣州番禺啟動。該科技園聚焦新型移動出行未來產業。 當天,第六屆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國際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技與產業應用研討會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7.shtm 中新網廣州8月18日電 (記者 許青青)18日,由廣州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山大學和啟科量子廣東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屆量子科技與產業應用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實驗室成立
“金融”和“科技”是推進粵港澳發展的雙引擎,二者結合而成的“金融科技”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為共建世界級金融科技灣區,由騰訊和香港科技園共同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論壇今天在香港舉行。政產學研等社會各界齊聚現場,以“金融科技”為立足點,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為大灣區金融科技
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核心技術創新的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關注核心技術的創新,強調“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核心技術創新。中國迫切需要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粵港澳大
大灣區進入“‘共享創新’時間”
20多年前,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被提上議程之初,大家都沒想到它可能會落戶東莞。這一大科學裝置,在當初被一些地方認為“既不產生GDP、也不交稅,來了也沒什么用處”。 現如今,散裂中子源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支撐科技創新的一個主要科學平臺。12月8日,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在“大灣區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氣候監測公報》發布
廣東省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10日聯合發布《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氣候監測公報》(下稱“《公報》”)。《公報》由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聯合編制。 《公報》指出,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總體氣候特征是:溫高雨少干旱重,局地暴雨極端性強,臺風影響弱。 《公報》介紹,2021年,大灣區
16項重點任務支持措施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
12月21日,記者從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該局日前出臺《關于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從服務營商環境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質量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等方面提出16項重點任務,謀劃推出一批引領型、創造性市場監管改革舉措,大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