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紅斑狼瘡具有遺傳傾向
西北醫學院收集了27000例狼瘡患者的基因樣本進行分析后發現了二十幾個和狼瘡相關的基因。該研究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來自羅伯特H. Lurie綜合癌癥中心和西北大學臨床與轉化科學研究所的Ramsey-Goldman說:“這些發現有助于未來的研究去更好的診斷和治療SLE,且進一步解釋SLE在特定種族發生率高,疾病更嚴重的原因。”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受累的人群為育齡期女性,在非洲裔美國人原住民和西班牙裔中更常見。在SLE中,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導致炎癥和機體自身器官及組織的損傷,但是由于SLE的癥狀和其他免疫系統疾病相似,所以SLE很難診斷。 該研究顯示了24個基因組區域,加速SLE的患病風險,引導研究者提出所謂的“累積打擊學說”。 作者指出,免疫系統可以吸收這些風險的影響,但是隨著基因數量的增加,免疫系統變得不堪重負,從而導致SLE的發生。 這項研究表明,這......閱讀全文
紅斑狼瘡細胞檢查
【 標 本 】 靜脈血。 ? 【 方 法 】 改良血塊法。 ? ? ? 【 操 作 】 ? 1. 抽取患者血液2~3ml ,注于干燥試管內,于室溫待凝。 ? 2. 于凝固剛形成時,用竹簽將凝塊攪碎,并將殘余凝塊除去。 ? ? ? 3. 以2000r/分鐘離心沉淀10分鐘 ,使白細胞聚集在同一層面,
紅斑狼瘡細胞檢查
【 標 本 】 靜脈血。【 方 法 】 改良血塊法。【 操 作 】1. 抽取患者血液2~3ml ,注于干燥試管內,于室溫待凝。2. 于凝固剛形成時,用竹簽將凝塊攪碎,并將殘余凝塊除去。3. 以2000r/分鐘離心沉淀10分鐘 ,使白細胞聚集在同一層面,以利于狼瘡細胞形成。4. 置37℃溫箱內溫育2h
紅斑狼瘡的病因分析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紅斑狼瘡發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親屬較一般人患病率明顯升高。同卵雙胞胎都發病的概率遠遠高于異卵雙胞胎。這些現象提示,紅斑狼瘡的發病與遺傳基因有關。 2、雌激素 紅斑狼瘡大多數類型多見于育齡期婦女,且妊娠、服用含雌激素藥物(如避孕藥
紅斑狼瘡的相關介紹
紅斑狼瘡是一類慢性、反復發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總稱,常見于育齡期女性。紅斑狼瘡最具特征性的癥狀為面頰部出現蝶形紅斑,而“狼瘡”的名字正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該病的面部紅斑表現,像是被狼咬傷所致。而除皮膚損害以外,紅斑狼瘡的病變還可累及多臟器和系統。紅斑狼瘡目前仍缺乏根治手段,但通過早期診斷及規范性的
紅斑狼瘡細胞的介紹
狼瘡因子與受損的白細胞作用后,可形成狼瘡小體。后者被中性分葉核白細胞吞噬后形成紅斑狼瘡細胞。紅斑狼瘡細胞主要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偶爾見于類風濕關節炎等。紅斑狼瘡細胞的檢查,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在激素治療后及疾病的緩解期,紅斑狼瘡細胞甚少,但并不完全消失。亦有癥狀典型而找不到紅斑狼
紅斑狼瘡(LE)細胞定義
紅斑狼瘡患者血液內的LE因子為一種抗核蛋白的IgG抗體, 它作用于細胞膜使之受損傷,并使細胞核脹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質致密結構,形成一種均勻無結構的圓形煙霧狀物質,稱均勻體。這種均 勻體蛋白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白細胞吞噬后即為紅斑狼瘡細胞(LE細胞)。
盤狀紅斑狼瘡的介紹
盤狀紅斑狼瘡(DLE)為慢性復發性疾病,盤狀紅斑狼瘡皮疹呈持久性盤狀紅色斑片,多為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有幾毫米,甚至10毫米以上,邊界清楚。皮疹表面有毛細血管擴張和灰褐色黏著性鱗屑覆蓋,鱗屑底面有角栓突起,剝除鱗屑可見擴張的毛囊口。
Science醫學:紅斑狼瘡發病機制
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在一項研究中獲得了令人驚訝的發現,他們證實一種以促進天然抵抗細菌及真菌感染而聞名的酶復合物意料之外地抑制了紅斑狼瘡的形成。這一發現為開發出這一慢性虛弱性疾病治療干預鋪平了道路。相關研究在線發表在10月24日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
紅斑狼瘡的檢查診斷介紹
紅斑狼瘡的診斷主要分為以下幾步: · 面診醫生,由醫生詢問主要癥狀、相關癥狀、癥狀持續時間、以前的診斷和治療情況以及家族史等重要信息; · 醫師對身體做全面檢查和評估,包括皮膚、頭發、口腔和關節等; · 根據實際情況,完善相關的檢查,例如抽血化驗、尿液檢查、影像學檢查、腎活檢、等。其中腎活
紅斑狼瘡的藥物治療介紹
系統性紅斑狼瘡 · 對于輕癥系統性紅斑狼瘡,醫生主要通過給患者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對癥治療,以及聯合口服抗瘧藥和糖皮質激素控制狼瘡的活動,如效果不佳,還可加用免疫抑制劑。 · 對于合并重要臟器損害(如腎、肺、心臟、肝臟、中樞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等)的系統性紅斑狼瘡,往往需要聯合應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
紅斑狼瘡的臨床表現
紅斑狼瘡的癥狀多種多樣,可輕可重,早期癥狀往往不典型。 患者可出現包括皮膚、心臟、肺、腎、血液或神經系統的問題,具體癥狀取決于受累器官和嚴重程度。 早期癥狀 紅斑狼瘡可累及全身多器官,根據病情輕重不同,可出現多種復雜情況,早期癥狀往往缺乏典型特征。 系統性紅斑狼瘡 因可以出現多個器官受
簡述紅斑狼瘡(LE)細胞定義。
紅斑狼瘡患者血液內的LE因子為一種抗核蛋白的IgG抗體, 它作用于細胞膜使之受損傷,并使細胞核脹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質致密結構,形成一種均勻無結構的圓形煙霧狀物質,稱均勻體。這種均 勻體蛋白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白細胞吞噬后即為紅斑狼瘡細胞(LE細胞)。
紅斑狼瘡細胞的檢測方法
1.血凝塊法 抽靜脈血5ml置于試管中,待血凝塊凝固后用玻棒將其搗碎,37℃孵育1小時后2000轉/min離心10分鐘后棄上清液,小心地吸取白細胞層涂成薄血膜片,晾干作瑞氏染色后鏡檢。 2.微量玻片法 取載玻片1張,放上1段直徑4mm、高2~3mm的乳膠管或塑料管。滴加約1滴靜脈血液在該段
盤狀紅斑狼瘡的飲食禁忌
1.忌食油膩、辛辣、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2.忌食進食生冷不潔的食品和飲料,避免暴飲暴食,戒煙和禁飲咖啡 ; 3.忌食具有增強光敏感作用的食物。
治療盤狀紅斑狼瘡的簡介
應早期治療,以防永久性萎縮。必須盡量減少在陽光或紫外線下暴露,外出時應采用防紫外線措施。 1.局部藥物療法 ①皮質類固醇外用; ②他克莫司外用; ③液體氮或干冰冷凍療法。 2.口服藥物治療 ①抗瘧藥如氯喹等,氯喹有防光和穩定溶酶體膜、抗血小板聚集以及黏附作用,病情好轉后減量; ②雷
急性皮膚紅斑狼瘡的相關介紹
急性皮膚紅斑狼瘡即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的皮損,典型的皮損表現為面部蝶形紅斑,為位于顴突的對稱性水腫性紅斑,皮損常越過鼻梁,偶爾也可見到單側性的。皮損還可累及前額,眶周和頸前V字區,伴有或不伴有水腫的全身性的紅斑。
急性皮膚紅斑狼瘡的診斷檢查
急性皮膚紅斑狼瘡即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的皮損,典型的皮損表現為面部蝶形紅斑。病人對氨苯砜治療十分敏感,以此可與獲得性大皰表皮松解癥鑒別。DLE的診斷主要根據皮疹特點及皮膚病理檢查。有條件可作免疫熒光帶試驗以助確診。
紅斑狼瘡細胞的注意事項
為提高陽性率,應在血塊形成時及時操作。
【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
治療(一)一般治療適用于所有SLE患者。包括心理及精神支持、避免日曬或紫外線照射、預防和治療感染或其他合并癥及依據病情選用適當的鍛煉方式。(二)藥物治療1.非固醇類抗炎藥(NSAIDS)適用于有低熱、關節癥狀、皮疹和心包及胸膜炎的患者,有血液系病變者慎用。2.抗瘧藥氯喹或羥基氯喹,對皮疹、低熱、關節
深在性紅斑狼瘡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47 歲。因右側面部紅斑、結節 2 個月于 2017 年 1 月來我院就診。患者 2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 于右側面頰出現紅色斑塊、皮下結節,無癢痛不適, 曾于外院就診,組織病理提示“脂肪內炎性反應伴 肉芽腫形成”,具體診治不詳。近 1 個月皮損逐漸長 大,周圍紅腫,伴輕度瘙癢不
關于紅斑狼瘡細胞(LEC)的簡介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液內的紅斑狼瘡因子,是一種抗核蛋白的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它作用于細胞膜,使得細胞膜受損,并使細胞核脹大形成一種均勻無結構的圓形煙霧狀物質,這種物質被多形核白細胞吞噬后,形成紅斑狼瘡細胞。檢測血液中有無中性多形核白細胞吞噬均勻體的現象,即可對系統性紅斑狼瘡進行診斷。
線狀皮膚型紅斑狼瘡病例分析
1臨床資料 例1 女, 77 歲。頭皮皮疹伴癢 2 個月,加重 1 周。2 個月前右顳部出現一綠豆大小紅色丘疹,伴 瘙癢,外院診斷為“脂溢性皮炎”,予氟芬那酸丁酯 外用,效果欠佳。后丘疹增多融合,呈條帶狀分布。 1 周前皮損脫屑,瘙癢加重,無光敏感。皮膚科情況:右顳部呈開口向后的“C”型條帶狀暗紅色
新生兒紅斑狼瘡臨床分析
新生兒紅斑狼瘡(neonatallupuserythematosus,NLE)是發生于胎兒及新生兒期的一種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皮膚損害和(或)心臟損害,于1954年由McCuiston和Schoch[1]首次報道。該病的發生與孕期母體所產生的自身抗體如抗干燥綜合征A(sj?gren’ssyndro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因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肯定,大量研究顯示遺傳、內分泌、感染、免疫異常和一些環境因素與本病的發病有關。 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雌激素水平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下,導致T淋巴細胞減少、T抑制細胞功能降低、B細胞過度增生,產生大量的自身抗體,并與體內相應的自身抗原結合形成相應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在皮膚、關節、小
盤狀紅斑狼瘡的臨床表現
病初,活動性損害為紅斑狀圓形鱗屑性丘疹,直徑5~10mm,伴有毛囊栓塞。皮損好發于雙頰的突起部位、鼻梁、頭皮和外耳道,可持續存在或反復數年。皮損可波及軀干上部和四肢伸側。光敏感多見,表現為光照射皮膚的片狀損害。黏膜受累可十分突出,尤其是口腔潰瘍。未經治療的DLE皮損漸漸向外擴展,皮損中央區出現萎
紅斑狼瘡的一般治療介紹
紅斑狼瘡的治療目標是改善癥狀、控制病情,保證長期生存、預防器官損傷,盡可能降低疾病的活動度和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指導患者管理疾病。 紅斑狼瘡的治療應根據患者的癥狀、疾病嚴重程度和合并癥情況針對性的進行個體化治療,如果患者有多器官系統受影響,可能需要進行多學科診療。 同時還需要
首個紅斑狼瘡血液診斷測試技術誕生
瑞典倫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免疫技術專業的副教授克里斯特·溫仁(Christer Wingren)研發出一種血液測試,能夠判斷出關于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診斷標志,并能預測出病情如何發展。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
關于盤狀紅斑狼瘡的基本介紹
盤狀紅斑狼瘡(DLE)為慢性復發性疾病,盤狀紅斑狼瘡皮疹呈持久性盤狀紅色斑片,多為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有幾毫米,甚至10毫米以上,邊界清楚。皮疹表面有毛細血管擴張和灰褐色黏著性鱗屑覆蓋,鱗屑底面有角栓突起,剝除鱗屑可見擴張的毛囊口。
關于盤狀紅斑狼瘡的診斷介紹
1.唇部有紅斑、鱗屑、萎縮、糜爛、退色或色素沉著,病損有延及皮膚。 2.口內黏膜有紅斑、糜爛、萎縮,周圍有呈放射狀排列的白色短紋。 3.面頰部有蝶形紅斑、鱗屑、角質栓、色素減退或萎縮。
關于全身性紅斑狼瘡的簡介
紅斑狼瘡的病理形態因病情、病變部位而異,變化較大。 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 血管病變 表現為小血管(小動脈或微動脈)的壞死性血管炎。免疫熒光檢查在血管壁有 DNA 、 C 3 及免 疫球蛋白沉積。 (2) 皮膚病理改變 皮膚病理改變為表皮萎縮,基底細胞或真皮基層液化變性或壞死,伴真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