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Stafne首次報告了34例“近下頜角骨腔”以來,國外已有不少報告,國內較少。骨缺損的發生原因尚不確定,無統一命名,故文獻中所用名稱繁多。本病多無臨床癥狀,也有少數報道有疼痛癥狀,通常因拍攝X線片發現。該病的發生率約為0.1%~0.48%,好發于男性,男女比約為4∶1,各報道結論不一。好發年齡為41~60歲,20歲以下的青年罕見報道。 1.病例報告 患者,男性,61歲,主因“拍片發現左下頜骨腫物6月余”于2017-10-26收入深圳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病房。患者于2017-04因牙痛于外院就診,拍攝全景片發現左下頜骨腫物。患者自述無疼痛、腫脹等不適感。2017-10-24拍攝曲面斷層片示左下頜骨橢圓形透射影,位于髁孔前方,32-35根方,下頜神經管上方,邊界清晰,可見骨白線,與牙根無重疊,牙根未見吸收。 入院查體:雙側顏面部對稱,張口度張口型正常。口內檢查見恒牙列,口腔衛生差,牙齦退縮嚴重,......閱讀全文
1942年Stafne首次報告了34例“近下頜角骨腔”以來,國外已有不少報告,國內較少。骨缺損的發生原因尚不確定,無統一命名,故文獻中所用名稱繁多。本病多無臨床癥狀,也有少數報道有疼痛癥狀,通常因拍攝X線片發現。該病的發生率約為0.1%~0.48%,好發于男性,男女比約為4∶1,各報道結論不一。好發
神經鞘瘤屬于神經系統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在1910年Verocay將其描述為神經鞘瘤,為來源于周圍神經鞘膜的良性腫瘤。神經鞘瘤幾乎可見于神經細胞存在的任何部位,但較少發生于頭頸部,僅占25%~45%,常累及面神經、舌神經等運動神經,多為單房型病損,發生于頜骨內下牙槽神經者極少見。下頜骨骨內神
術后給予營養神經用藥,隨訪半年,腫瘤無復發,無下頜骨病理性骨折發生,咬合關系尚可,但右下唇麻木癥狀無明顯改善。半年隨訪拍攝CBCT提示右側下頜骨病灶無復發,部分成骨表現,下唇麻木仍無明顯改善(圖4)。?2.討論?李嘉瑤等的研究顯示:神經鞘瘤在全身發病位置上以顱神經鞘瘤發病率最高,椎管內神經鞘瘤次之,
纖維組織細胞瘤是細胞分化成纖維細胞和組織細胞而形成的腫瘤。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表現為惡性,稱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MFH),也稱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是最常見的成人軟組織肉瘤,由多形性紡錘和上皮樣細胞組成,有少量多核細胞。?MFH可發生于廣泛的
藥物性相關頜骨壞死(medication?related?osteonecrosis?of?the?jaw,MRONJ)是一種因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骨質疏松癥等疾病,大量使用抗骨吸收類藥物或其他靶向藥物后而發生的嚴重并發癥。臨床上常表現為頜骨,尤其是牙槽骨暴露、流膿、長期傷口不愈合及死骨形成,并伴有
頜骨中央性血管瘤(central?hemangima?of?the?jowe)是一種很少見的頜骨內血管異常增生的良性血管瘤,主要見于青少年,下頜骨為其好發部位,早期無明顯的癥狀體征,且隱蔽性強,常因外傷或者是拔牙造成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本文將報道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1例。?病例報告?患兒,女,11歲,因
神經纖維瘤是一種起源于神經組織的良性腫瘤,孤立性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發生在沒有遺傳性神經纖維瘤病的個體中的單一病變,常見于軟組織中,但在頭頸部,在頜骨內孤立的神經纖維瘤的發生較為少見,其最常見部位為下頜骨。Bruce在1954年首次報道了口腔孤立性神經纖維瘤,該疾病平均發病年齡27.5歲,15~45歲之
石骨癥(Osteopetrosis)又稱大理石骨病、廣泛性脆性骨質硬化癥、先天性骨硬化病和粉筆樣骨等,最早由德國放射學家Albers-Schonberg于1904年報道,故又稱Albers-Schonberg病。該病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先天性骨骼發育障礙性疾病,由于破骨細胞功能缺陷導致均勻的彌漫性骨質密
多生牙又稱額外牙,屬牙齒數目異常的發育畸形,形態分為錐形、結節型、補充型和牙瘤型。其可發生于顱頜面骨的各個部位,最好發的區域為上頜中切牙區,其次是下頜前磨牙區和上頜磨牙遠中區,少見于下頜磨牙區、下頜升支、腭骨水平板、鼻腔、上頜竇、篩竇、眶底乃至顱骨。現報告1例下頜磨牙區倒置阻生多生牙,并對其相關文獻
牙齦纖維瘤病(gingival?fibromatosis,GF)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的、無特殊病因的疾病,主要表現為牙齦的廣泛增生,增生的牙齦質韌、色粉,表面可見明顯的點彩。GF的患病率為1/175,000,男女發病率相當,可以是遺傳的——遺傳性牙齦纖維瘤病(hereditary?gingiva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