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體(lysosome /?la?s??so?m/)是一種在很多動物細胞中發現的膜結合細胞器。它們是球形囊泡,含有的水解酶可以分解多種生物分子。溶酶體的膜蛋白和內腔蛋白都有特定的組成。內腔水解酶最適的pH約為4.5–5.0,類似于胃的活動。除了降解聚合物,溶酶體還參與各種細胞過程,包括分泌、質膜修復、細胞信號轉導和能量代謝。 溶酶體作為細胞的廢物處理系統,從細胞內外消化著細胞質中廢棄或未被利用的物質。細胞外的物質通過內吞作用被吸收,而細胞內的物質通過自噬作用被消化。細胞器的大小差異很大——較大的細胞器可能是較小細胞器的10倍以上。它們是由比利時生物學家克里斯汀·德·迪夫發現并命名的,他最終獲得了1974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溶酶體已知含有60多種不同的酶,有50多種膜蛋白。溶酶體的酶在粗面內質網中合成。酶是從高爾基體的小囊泡中導入的,而小囊泡是與較大的酸性囊泡融合。溶酶體固有的酶被分子甘露糖6-磷酸特異性標記,因此它們......閱讀全文
溶酶體(lysosome /?la?s??so?m/)是一種在很多動物細胞中發現的膜結合細胞器。它們是球形囊泡,含有的水解酶可以分解多種生物分子。溶酶體的膜蛋白和內腔蛋白都有特定的組成。內腔水解酶最適的pH約為4.5–5.0,類似于胃的活動。除了降解聚合物,溶酶體還參與各種細胞過程,包括分泌、質
具有親脂性的弱堿積聚在酸性細胞內隔室中,如溶酶體。雖然血漿和溶酶體膜對中性和不帶電荷的弱堿物質是可滲透的,但帶電荷的質子化弱堿物質無法滲透生物膜并在溶酶體中積累。溶酶體中的濃度可能比胞外濃度高100到1000倍。這種現象被稱為溶酶體向性,“酸捕獲”或“質子泵”效應。親溶酶體化合物的累積量可以通過
關于溶酶體的類型和命名,有新提法。有研究資料表明,根據溶酶體的形成過程和功能,把溶酶體命名為前溶酶體(endolysosome)和溶酶體。晚期胞內體與脫包被的含有溶酶體酶的轉運小泡融合成前溶酶體,它從高爾基體或細胞膜上的轉運泡(如果是從細胞膜上通過胞飲作用在網格蛋白介導下回收的溶酶體酶則在脫去包
1955年首次發現溶酶體(lysosome)。它是單層膜圍繞、內含多種酸性水解酶類的囊泡狀細胞器,其主要功能是進行細胞內消化。 具有異質性,形態大小及內含的水解酶種類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標志酶為酸性磷酸酶。根據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初級溶酶體(primarylysosome),次級溶酶
這些都是消化泡,正在進行或完成消化作用的溶酶體,內含水解酶和相應的底物,可分為異噬溶酶體(phagolysosome)和自噬溶酶體(autophagolysosome),前者消化的物質來自外源,后者消化的物質來自細胞本身的各種組分。 根據溶酶體作用物的來源,將次級溶酶體分為: (1)異生性溶
比利時魯汶大學生理化學實驗室主席克里斯汀·德·迪夫一直在研究胰腺激素胰島素在肝細胞中的作用機制。到1949年,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專注于葡萄糖6-磷酸酶,這是糖代謝中的第一種關鍵酶,也是胰島素的靶標。他們已經懷疑這種酶在調節血糖水平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即使在一系列實驗之后,他們也沒能從細胞提取物
溶酶體的功能有二:一是與食物泡融合,將細胞吞噬進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顆粒物質消化成生物大分子,殘渣通過胞吐作用排出細胞;二是在細胞分化過程中,某些衰老的細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體內并被消化掉,這是機體自身更新組織的需要。 溶酶體的主要作用是消化作用,是細胞內的消化器官,細胞自溶,防御以及對某
溶酶體熒光探針溶酶體為單層膜蛋白包圍的內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體。溶酶體中含有多種酶,如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彈性蛋白酶、組織蛋白酶等等,是物質代謝的場所。弱堿性胺選擇性聚集在胞內低pH值的小室中,可用于研究溶酶體的生物合成和發病機理。其中最常用的就是DAMP,它不發熒光,需要和抗DNP的抗體共同使用
溶菌酶(lysozyme)又稱胞壁質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質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ide glycanohydrlase),是一種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堿性酶。[1]主要通過破壞 細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 -乙酰氨基葡糖之間的β-1,4糖苷鍵,使細胞壁不溶性
性質不同:溶菌酶是一種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堿性酶。溶酶體為細胞漿內由單層脂蛋白膜包繞的內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體。種類不同:溶酶體中約含60種酶,包括蛋白質、糖類、脂類等物質的水解酶類,如酸性磷酸脂酶、組織蛋白酶、核糖核酸酶以及芳香基硫酸脂酶A和B等。溶菌酶則沒有。優點不同:溶菌酶是很穩定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