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正值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DCM)成立50周年,在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國際合作局、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和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的支持下,9月6日至8日,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DCM成立五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邀請了來自世界菌種保藏聯合會、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中心、日本遺傳所等23個國家70余家機構的150位代表參加,其中包括50余位海外專家,探討未來全球微生物資源大數據及其共享和利用過程中的科學問題和發展趨勢, 并借此機會,以WDCM的工作為平臺,進一步倡導重要的國際合作計劃,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微生物資源數據的共享和應用。 會議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雙江主持,中科院科發局、環保部生態司、科技部平臺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出席本次會議并致辭,并由中科院院士鄧子新、世界微生物菌種保藏聯合會主席Philippe Desmeth、華大基因CEO尹燁、美國能源部原核超級項目負責......閱讀全文
近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Research)在線發表了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關于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數據庫gcType的論文。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模式菌株(t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團隊題為World Data Centre for Microorganisms: a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o explore and utilize preserved microbia
9月6日,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發布《中國微生物資源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分析結果顯示, 2001—2015年間,中國微生物資源領域取得巨大發展。中國微生物領域發文量位于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微生物領域專利(族)數量世界第一,從
6日在京發布的《中國微生物資源發展報告2016》顯示,隨著對微生物重要作用的逐步認識,中國近年來在微生物研究及微生物資源的保藏與利用等方面持續發力,目前中國33家主要的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并共享的微生物菌株總量超過18.2萬株,位居全球第四。 這份由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
6月5日,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優化調整的名單,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位列其中,成為20個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之一。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依托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等單位共建。中心數據資源總量超過300
10月26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馬俊才團隊題為gcMeta: a Global Catalogueof Metagenomics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ar
第七屆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學術研討會于10月12至13日在京舉行。會上,由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DCM)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牽頭,聯合全球12個國家的微生物資源保藏中心共同發起的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組和微生物組測序合作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將建立覆蓋20多個國家30個主要微生物資
微生物資源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微生物數據資源則是微生物資源共享和開發的關鍵環節,數據資源的豐富性、準確性和共享水平,決定著微生物學領域研究和應用的綜合能力。 2020年11月9日,國際標準化組織生物技術委員會(ISO/TC 276)正式發布微生物資源中心數據管理和數據發布標準(ISO 217
5月27日至6月12日,由中科院國際合作局“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項目支持,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DCM)、世界菌種保藏中心聯合會(WFC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洲微生物資源保藏和可持續利用聯盟(ACM)、亞洲資源中心研究網絡(ANRRC)、中科院應用
2018年3月30日,《Science》雜志(科學)的新聞版塊以 “New effort to sequence microbes”為題報道了由我國科學家牽頭的一項正在進行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數據挖掘及功能解析全球合作計劃“Global Catalogue of Microorganisms (
在近日召開的第12屆國際菌種保藏大會上,經過大會專家委員會評審并經世界菌種保藏聯合會理事會審議通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orld Data Center for Microorganisms, WDCM)新的主持單位。 W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么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采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狙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
近日,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發布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單位牽頭的2019年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微生物領域項目數據集,所有公開數據通過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門戶對國內外科學家共享(www.nmdc.cn)。此次共開放數據集107個,
5月17日,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啟動儀式暨第一屆WDCM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DCM)隸屬于國際生命科學聯盟(IUBS)下屬的世界微生物菌種保藏聯合會(WFCC)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屬的國際微生物資源中心(MIRCEN)。2010年,世界微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消息,6月18日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正式發布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三條數據來自北京市確診病例基因組序列數據(NMDC60013902-01、NMDC60013903-02)以及環境樣本基因組序
在此次疫情防控攻堅戰過程中,2020年春節前一天,采集自湖北武漢一名臨床患者的病毒毒株和電子顯微鏡照片等信息發布后,很快便吸引了媒體的注意力,申請使用相關信息的用戶不乏許多英美知名媒體。 這些信息正是來自于當天開通的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這個系統的特點是把實物資源優勢和信息技術能
日前,中國科學院正式上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文獻共享平臺,向全球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提供開放式的瀏覽、檢索和共享服務,為推動世界各國開展病毒研究和疫情防控提供參考。 當前,國內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已進入“下半場”,可縱觀全球,多個國家卻正經歷著自己的“至暗時刻”。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上,中科
6月7日至8日,在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和中科院生物局的支持下,由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DCM)、世界菌種保藏中心聯合會(WFC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中科院應用微生物研究網絡(RNAM)、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亞洲微生物資源保藏和可持
2016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預言《2017十大醫療創新科技》,其中利用微生物組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領域高居榜首,這表明全球已掀起微生物研究的新熱潮且取得矚目成績,同時在市場潛力與應用前景方面,微生物組學將煥發無限生機。 我們知道,所有機體包括人在內都與微生物是共生體,人體身上有超過1
疫情當前,人類是命運共同體。記者3月3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為促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攻關的國際交流和文獻共享,中科院在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向全世界共享數據的基礎上,又搭建了“中國科學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文獻共享平臺”。 該平臺匯聚了中科院科研人員和中科院所屬科技期
目前,我國在專利微生物資源數量和微生物專利數量上均居世界第二。但它們“不像畢加索的畫作,放在那里會越來越值錢。如果不去開發,最后損失會非常大”。 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一間儲藏室中,周宇光拉開靠墻一排儲藏柜中的一個抽屜:里面放著上百個白色小盒子,盒內是成捆的密封安瓿管。它們直徑在5毫米左右,里面裝
近日,國家“863”計劃“微生物數字化信息系統集成關鍵技術研發”項目推進會在京舉行。其間,由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組成的國際微生物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掛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微生物大數據研究步入世界前列。據主持“微生物數字化信息系統集成關
由美國、英國、中國等12國科學家參加的大洋鉆探旨在打穿地球殼幔邊界。1月16日,美國微生物學家在“決心”號大洋鉆探船上分析微生物樣品。5月22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大洋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科考船上,科考隊員順利回收我國首個深海沉積物微生物原位培養系統。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署于3月1
4月25日,“十二五”科研信息化科技領域云項目“微生物領域云”項目啟動會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舉行。 啟動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處處長楊懷義主持,李彥副所長致歡迎辭。項目負責人微生物所信息中心馬俊才研究員對項目總體情況進行了匯報。隨后,四個子課題組分別就其研究內容依次進行了匯報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人開始了居家辦公、網上辦事的新模式。 為了最大程度保障科研工作的有序開展,中國科學院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優勢,主動作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構建數據庫及信息服務平臺,支撐科研單位開展病毒溯源、傳播力、傳播機理等方面研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由該所與濟南市政府、山東省科學技術廳三方共建的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當天成立,并通過網絡視頻舉行簽約儀式。新成立的研究院一期計劃投資15億元人民幣,預計2021年內建成并投入全面運行。 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建成后的工作重點將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基于微
9月11日至15日,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orld Data Center for Microorganisms,簡稱WDCM)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馬俊才研究員赴泰國國家基因工程及生物技術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Genetic Enginee
目前,我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保藏的專利菌株為11977個,位列全球第2。 一株在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沉睡了20年之久的古老菌種,最近因為韓春雨事件火了起來。這個叫做格氏嗜鹽堿桿菌的菌種,在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的利用下,實現了基因組編輯技術NgAgo-gDNA而出名。 日
近期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冠狀病毒是一大類病毒,已知會引起疾病,患者表現為從普通感冒到重癥肺部感染等不同臨床癥狀,例如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此次武漢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以下簡稱“毒種”)是一種尚未在人類中發現的
肺炎疫情蔓延,國內外科研機構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本身的研究也在持續深入。近日,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就公布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novel coronavirus)的彩色照片: 這是一張經過渲染的偽彩色照片,看起來很嚴厲,但更展現了新型冠狀病毒的猙獰面貌,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