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英國、中國等12國科學家參加的大洋鉆探旨在打穿地球殼幔邊界。1月16日,美國微生物學家在“決心”號大洋鉆探船上分析微生物樣品。5月22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大洋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科考船上,科考隊員順利回收我國首個深海沉積物微生物原位培養系統。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署于3月14日正式啟動名為“火星太空生物”的合作項目。當日,“質子—M”運載火箭攜帶該項目軌道飛行器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發射升空,軌道飛行器將在火星大氣中尋找可能表明微生物存在的甲烷和其他氣體。 在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中,微生物組的作用超乎想象,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相結合,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將創造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們認知的微生物不到1% 微生物對我們而言并不陌生。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釀造工藝,就是利用微生物的發酵功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味道和更加豐富多彩。醬香醋滋潤,酒醇豆腐香,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結果。從傳統釀造工藝到現代微生物發酵技術,我......閱讀全文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吁,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吁,
人類認識的微生物還不足1%,微生物群體及其功能的形成過程和機制,以及驅動微生物群演化的動力等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黑箱”。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 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雙江研究員說,希望在人類代謝性疾病并發癥和中草藥調控腸道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相關
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上,存在無數各種各樣的微生物,但我們對微生物了解很少,甚至不知道在我們周圍有什么樣的微生物。世界上所有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幾乎已經全部被認知,而我們認知的微生物還不到1%。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大量微生物,一個100斤重的人,體內大約有1.5斤的微生物,它們在我們體內發揮著什么作用
近日,由中國廣告主協會標準與認證咨詢專業委員會承辦,多家行業研究機構協辦的2019年中國廣告主大會“標準與認證服務發展論壇”在杭州舉行。國家工程實驗室教授、黔酸寶生物實驗室主任李小兵 國家工程實驗室教授、黔酸寶生物實驗室主任李小兵出席論壇,并發表“標準與認證是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基石”主題演講
美國白宮13日宣布啟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這是奧巴馬政府繼腦計劃、精確醫學、抗癌“登月”之后推出的又一個重大國家科研計劃。小小的微生物,為何能成為美國的國家級大型科研計劃?美國政府將如何實施這個計劃?最終的目標又是什么? 啟動資金超5億美元 微生物存在于人體、植物、土壤、海洋等各種環境中
近期,美國正式宣布啟動旨在推進微生物組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目的是在所有生態系統、大自然及人造世界里提升最前沿的微生物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水平。 那么,究竟何為微生物組?微生物組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哪些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在此領域又該如何跟上國際步伐?對此,中科院微生物所
近期,美國正式宣布啟動旨在推進微生物組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目的是在所有生態系統、大自然及人造世界里提升最前沿的微生物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水平。 那么,究竟何為微生物組?微生物組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哪些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在此領域又該如何跟上國際步伐?對此,中科院微生物所所
近期,美國正式宣布啟動旨在推進微生物組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目的是在所有生態系統、大自然及人造世界里提升最前沿的微生物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水平。 那么,究竟何為微生物組?微生物組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哪些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在此領域又該如何跟上國際步伐?對此,中科院微生物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少數長期存活的胰腺癌患者與許多對所有治療方案都無效的胰腺癌患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在于他們的腫瘤中的細菌群落刺激或抑制免疫反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8月8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umor Microbiom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少數長期存活的胰腺癌患者與許多對所有治療方案都無效的胰腺癌患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在于他們的腫瘤中的細菌群落刺激或抑制免疫反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8月8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umor Microbiom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癥患者的生死 DOI:10.1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時光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2019年就要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6xc.com.au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學家在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鑒別出10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一條馬路之隔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把以上表述自豪地刻在樓前的石頭上。從那里路過的人大都會不由自主地朝那塊石頭多看幾眼,心中油然而生的除了敬意之外,還有對“微生物”的幾分好奇。而近日,美國白宮以總統名義發布“國家微生物組計劃”之舉使得“微生物”在神秘之外,平添了攸關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更
2016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預言《2017十大醫療創新科技》,其中利用微生物組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領域高居榜首,這表明全球已掀起微生物研究的新熱潮且取得矚目成績,同時在市場潛力與應用前景方面,微生物組學將煥發無限生機。 我們知道,所有機體包括人在內都與微生物是共生體,人體身上有超過1
10月26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馬俊才團隊題為gcMeta: a Global Catalogueof Metagenomics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ar
對于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長、環境微生物學專家劉雙江來說,12月1日有些特別。由他作為申請人之一發起的香山科學會議第582次學術討論會當天在京開幕,會議旨在重塑我國相關領域下一步的研究格局。 此次會議規模不大,但40多位參會者卻代表了國內外20余家研究院所和高校的相關團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是時候
地球微生物組計劃(Earth Microbiome Project)的目標是盡可能多地對地球微生物群落進行取樣,以便促進人們對微生物及其與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在內的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理解。這一任務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的幫助。到目前為止,這一計劃已覆蓋了從北極到南極的七大洲和43個國家,而且有超
近年來,肺部微生物組對呼吸道健康的重要性逐漸受到了科學家們的重視。The Scientist雜志特別撰文介紹了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 如果將人類的消化系統看作是從口腔延伸至胃和腸道的一條河流,那么肺就是河流旁的湖泊,常常被湍急的水流波及,密歇根大學的Gary Huffnagle說。Huffna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238-8 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是在2007年被提出,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以健康人群為對象描繪了人體微生物的全景圖。第二階段的人類微生物組
是什么導致某些人更容易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癌癥和代謝綜合癥等慢性疾病?在腸道微生物組中或許可以幫助揭示其中的主要線索。 近日,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腸道微生物組健康指數。該指數將健康的微生物組與患病的微生物組區分開來。(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在9月15日出版的《natu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人類消化道中居住著大量的微生物,它們被統稱為腸道微生物組。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類代謝食物、抵御感染和應答藥物等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人類疾病都與微生物組失衡有關。 Science雜志周五發表的兩項大規模研究首次揭示了生活方式與腸道微生物組的關聯。研究顯示,生活中許多因素都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
微生物組是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與人體、空氣、土壤與海洋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微生物組科學與產業已經成為國際科技合作與競爭的“戰略高地”。然而,大數據挖掘工具的匱乏,阻礙著微生物組研究從“數據分析”向“數據科學”的跨越。2010年,來自43個國家的500多名研究人員聯合啟動了“地球微生物組計
2007年12月美國《科學》雜志預測:人體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將可能是國際科學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個重要領域之一。就如何研究共生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等問題,4月剛剛出席了巴黎國際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聯盟籌委會會議的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趙立平接受了《科學時報》的采訪。 深圳華大基因
2016年11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發表于國際雜志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對微生物組的研究對于未來精準醫學的研究或許非常重要;機體的微生物組是由消化道中細菌、病毒、真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