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顆粒白細胞無細胞質顆粒,但有圓形細胞核,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認為它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具有明顯的變形運動,能吞噬、清除受傷、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單核細胞還參與免疫反應,在吞噬抗原后將所攜帶的抗原決定簇轉交給淋巴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單核細胞也是對付細胞內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的主要細胞防衛系統,還具有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淋巴細胞則為具有特異性免疫功能的細胞。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反應而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反應。 成年人白細胞數為(5~9)×10^9/L,其中中性粒細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細胞占0.005~0.05,嗜堿性粒細胞占0.005~0.01,單核細胞占0.03~0.08,淋巴細胞占0.20~0.40。幼兒血液中白細胞數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狀態(如妊娠期)會引起白細胞數量的變化。有炎癥時,血中的白細胞數明顯增加。各類白細胞的防御保護作用各不相同。 ......閱讀全文
無顆粒白細胞無細胞質顆粒,但有圓形細胞核,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認為它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具有明顯的變形運動,能吞噬、清除受傷、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單核細胞還參與免疫反應,在吞噬抗原后將所攜帶的抗原決定簇轉交給淋巴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單核細胞也是
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吞噬活動的能力,是機體對抗入侵病菌,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的最重要的防衛系統。當中性粒細胞數顯著減少時,機體發生感染的機會明顯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
結構:屬于IL-1配體家族,結構與IL-1蛋白家族相似。人IL-18cDNA編碼193個氨基酸,半胱氨酸天冬酶在N端將其水解為成熟的IL-18,發揮其生物學活性。其位于染色體11q22.2-22.3,由6個外顯子和5個內含子組成,cDNA全長約1.1kb。 功能:是一種作用強大的前炎癥細胞因子
白細胞是人體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類血細胞。白細胞在人體中擔負許多重任,它具有吞噬異物并產生抗體的作用、機體損傷的治愈能力、抵御病原體入侵的能力、對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其實白細胞還可以細分為五種類型,使用儀器或人工方法對這五類細胞分別計數,被稱為白細胞分類計數。這五類白細胞中嗜中性粒細胞占0.5~0
白細胞介素-16是由激活的細胞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首先被發現可誘導人和大鼠CD4T淋巴細胞的游走應答,因此最初被命名為淋巴細胞趨化因子(LCF)。 結構:人白細胞介素-16由第15號染色體上基因15q26.1編碼,其mRNA長2.6kb,半衰期約2h,編碼分子質量67*10^3~80*10^3
結構:與IL-4一樣,IL-5(白細胞介素-5)也由抗原活化的CD4+T細胞產生;肥大細胞也能產生IL-5。天然IL-5的分子量為40~50KD,是由二硫鍵連接的二聚體糖蛋白,但是單體IL-5也有IL-5活性。 功能:IL-5曾補稱為T細胞替代因子(T cell replacing facto
結構:人類IL-6基因位于第7號染色體上;IL-6分子量在21~30KD之間。 功能: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Th2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產生。能夠刺激活化B細胞增殖,分泌抗體;刺激T細胞增殖及CTL活化;刺激肝細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參與炎癥反應;促進血細胞發育。 IL-6可由多種細胞合成
溶菌酶(lysozyme)又稱胞壁質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質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ide glycanohydrlase),是一種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堿性酶。[1]主要通過破壞 細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 -乙酰氨基葡糖之間的β-1,4糖苷鍵,使細胞壁不溶性
溶酶體(lysosome /?la?s??so?m/)是一種在很多動物細胞中發現的膜結合細胞器。它們是球形囊泡,含有的水解酶可以分解多種生物分子。溶酶體的膜蛋白和內腔蛋白都有特定的組成。內腔水解酶最適的pH約為4.5–5.0,類似于胃的活動。除了降解聚合物,溶酶體還參與各種細胞過程,包括分泌、質
卵磷脂是一種常用的帶電的兩性表面活性劑,食品產業中所用到的卵磷脂往往提取自大豆、蛋黃、牛奶、向日葵仁和油菜籽中。[2] 大豆卵磷脂一般應用于巧克力和冰淇淋中,在乳液中的應用較少。卵磷脂可與其他天然乳化劑(如蛋白質等)復配制備成混合乳化劑,以穩定乳狀液。[2] 到2017年為止,與其他乳化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