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鋒院士:我人生中的兩個“高光時刻”
錢鋒院士 受訪者供圖 我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17歲就讀南京化工學院(現更名為南京工業大學)化工自動化及儀表專業。很自豪地說,大學期間我的學習成績是非常優秀的。 畢業后,我在南京塑料四廠工作了四年多,期間擔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當時,我國微型計算機已經開始應用于化工過程控制,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石化工業關鍵裝置的裝備幾乎都從國外進口,國產化程度低,亟待通過自主創新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這讓我一直覺得自己得做些什么,去改變工業過程現有控制方式和模式,為此萌生了強烈的學習深造意愿。 1986年,我如愿考入華東化工學院(現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華東化工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以化工特色聞名的高等學府,也是新中國第一批招收自動控制專業研究生的學校之一。能進入這樣的大學深造,讓我十分興奮,這成為我人生中的一個“高光時刻”。 ......閱讀全文
陳寶生詳解“雙一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
“‘雙一流’是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它的定性就是八個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標準是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機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級版,更不是山寨版。” 3月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介紹了建設“雙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內涵和原則
建設中國特色能源領域世界一流大學
10月8日—9日,中國共產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在青島召開,大會全面回顧和總結過去五年多來的工作,確定新的奮斗目標和任務,審議通過黨委工作報告和紀委工作報告,選舉產生新一屆黨委和紀委,動員全校黨組織、全體黨員和師生員工開啟建設中國特色能源領域世界一流大學新征程。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
項昌樂代表: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邁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期。五年來,我們
錢鋒委員:國內專利質量亟須機制促進
“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不斷完善知識、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尤為重要。”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表示。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我國已成為世界專利大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專利質量還有一定差距。 錢鋒建議有關部門要
錢鋒:不應對立看待行政與學術
對于此次教育部頒布的《規程》,應該說在體系結構和具體內容上已經規定得相當詳細,條理也很清晰。但我們在加以貫徹的同時,須要更加關注條例的可操作性問題,即《規程》頒布之后,我們該如何去執行?而在這方面,高校面臨著很多困惑。 比如從原理上講,《規程》的頒布為的是將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加以區分,將學術問
錢鋒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
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同民生緊密結合。要探索建立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解決好“由誰來創新”、“動力哪里來”、“成果如何用”三個基本問題,培育產學研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良好創新格局。 ——《在上海考察時的講話》(2014年5月23日~24日),
錢鋒院士:流程工業邁向智能制造時代
流程工業主要包括石油、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基礎原材料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基礎產業,也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 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流程工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已發展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流程工業制造國家。然而在流程工業生產制造總體效能上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
錢鋒委員:加強原材料制造高質量發展
石油、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原材料制造工業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大原材料制造工業國,但其發展面臨著更為突出的資源、能源、環境約束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表示,“我國原材料制造工業急需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強前瞻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聚力攻克關鍵技術,在
錢鋒委員:流程工業人才培養需調整模式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流程工業制造國,流程工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基礎產業。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推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未來流程工業人才需具備多學科知識、跨界整合能力和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的能力,以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 然而在受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
錢鋒院士:我人生中的兩個“高光時刻”
?錢鋒院士 ??? 受訪者供圖 我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17歲就讀南京化工學院(現更名為南京工業大學)化工自動化及儀表專業。很自豪地說,大學期間我的學習成績是非常優秀的。 畢業后,我在南京塑料四廠工作了四年多,期間擔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當時,我國微型計算機已經開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