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等參加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19日宣布,他們首次觀察到中微子在飛行過程中變身的一種新模式,進一步推進了物理學界對這一領域的認識。 中微子是一種極難被探測到的基本粒子,中微子能穿透任何物質飛行,共有3種類型,分為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這3種中微子被認為可相互轉換,這種現象稱為“中微子振蕩”。據研究人員介紹,這次發現的μ中微子向電子中微子轉變的情形,讓他們弄清了中微子相互轉換的全貌。 研究團隊從2010年開始進行實驗,在茨城縣東海村的加速器設施“J-PARC”制作出μ中微子后,向295公里外的“超級神岡”中微子檢測裝置發射,實驗由于東日本大地震曾中斷一年多。 “超級神岡”每天有來自“J-PARC”的300億個中微子通過,能檢測出的只有1個左右。截至今年4月,研究小組共檢測出532個中微子,其中28個屬于電子中微子,其余都是μ中微子。研究人員分析后,斷定這些電子中微子是由μ中微子轉換而......閱讀全文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組負責人發來的賀信。 這是在沒有灌裝閃爍液之前的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內部照片。該探測器用于捕捉反中微子產生的微弱閃光。高靈敏的光電倍增管排列在探測器的壁上。 由于粒子物理學在破解宇宙之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所以該研究領域的每一項重大進展都
圖為大亞灣實驗項目三號實驗大廳。 圖為三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 圖為“蛟龍”進行7000米級海試下潛試驗。 圖為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準備滑躍起飛。 圖為嫦娥二號衛星拍攝的圖塔蒂斯小行星。 圖為10月25日,第16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 最玄 發現新的中微子振
遠廳三個探測器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3月8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評價說:“該發現不僅使我們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也使我們知道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有一個光明前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各獎項獲獎結果已經全部揭曉。 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 其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分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日前,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這一科學成果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并評價為“如果物理學家無法發現超越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會代表粒子物理學的未來。大亞灣實驗的結果可能就是標志著這一領域起飛的時刻。”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京召開,北京共有70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包括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62項,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1.7%,連續五年超過三成,體現了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穩步推進。 70個獲國家科技獎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13項、國
記者從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獲悉,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日前揭曉,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對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等基礎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成功實現載人交會對接;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闡明二疊—三疊
2017年1月9日,人民大會堂主席臺,聚光燈再次打到王貽芳身上,這位年輕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代表團隊又領到了一個大獎——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去年,王貽芳獲得了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此刻,他表示:“物理學的基礎研究并沒有直接的應用價值,卻引領我們進一步理解世界、認識宇宙。
明天,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即將揭曉。哪些人可能得到這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呢? 知社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最有希望的幾位科學家,和他們閃耀中國的科研成果。坊間傳言其中更有今年諾貝爾獎提名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兩個獎項
中微子探測器成功安裝在巨型水池之中。 重大原創成果贏得的掌聲是經久不息的:2012年3月8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團隊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入選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當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并且,3年后的2015年11月9日,大亞灣中微子項目首席科學家王
位于美國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的冰立方天文臺在朝霞中迎接破曉,這里是科學家們處理冰下傳感器數據的地方。①科學家正在標示一架粒子探測傳感器,它是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上的部分裝置,該天文臺于2010年12月份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
科技日報北京11月9日電 美國舊金山時間11月8日下午7時,2016年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在美國加州硅谷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揭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研究員、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陸錦標教授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獲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是中國科
10月19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站的全部8個中微子探測器正式運行取數,標志著實驗站的全面建成。此后,實驗站將持續運行3-5年,把中微子混合角sin22θ13的測量精度提高4倍,并開展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測量等相關研究。精確測量是科學發現和突破的基礎。θ13是自然界的基本參數。精確的
以中國為主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近日對外宣布,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這標志著人類在破解宇宙中“反物質之謎”的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據記者了解,在此次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上海交通大學劉江來中微子團隊承擔著刻度系統的安裝、調試、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2012年,科學界充滿著淚水。83歲的希格斯熱淚盈眶,在他預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了它,這歷史性的一天“能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簡直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科學界也充滿歡樂。“輪子!這是輪子!”“好奇”號火星車在紅色星
關系到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能否推進至宇宙誕生后僅1秒的時期遺跡中微子在銀河系中的運動軌跡。東北大學供圖 日前,東北大學理學院教授張鑫與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張玨合作,在“宇宙遺跡中微子的引力結團效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N單體模擬中發展了一種重要的計算方法——重加權方法,使得只利用一次模擬即
中微子——基本粒子中最詭秘的一位,落入了中國人的陷阱,并招供出它的變身秘密。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的36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藏著中國迄今最成功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大亞灣中微子裝置。它在2012年3月8日宣布成功發現了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引起世界矚目;《科學》雜志網站說,大亞灣實驗裝置
2012年度“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楊振寧獎”4月2日揭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榮獲此殊榮。 曹俊自2003底開始從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承擔了實驗設計階段的物理與軟件工作,先后曾負責物理與軟件系統和中心探測器系統,完成了中心探測器的概念設計與工程設計。他目前任大亞灣合作組聯
只有站在創新源頭的制高點上,我們才能實現原始創新能力質的躍升,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需求,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方向,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應有的科技貢獻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
2019年9月7日,9月7日消息,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于9月7日在北京公布2019年獲獎名單,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四位頂級科學家獲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獲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陸錦標(Kam-Biu Luk
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在聆聽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大會報告后,十八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就如何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接受了《中國科學報》專訪。《中國科學報》:在開幕式上,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提出了“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您怎樣
春華秋實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至今,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已經為中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國際上取得了一批具有非常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北京譜儀Ⅲ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都是為人所熟知的國家重大科學項目,而領銜這兩項重要工作的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正來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進一步突出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必須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和各類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 中國要強盛、
幾天來,一則科學新聞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張同杰教授團隊在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下稱“超算中心”)“天河二號”上,模擬了宇宙從大爆炸之后1600萬年開始至今的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過程。為此,記者來到位于廣州大學城的超算中心,請超算中心主任袁學鋒先生對此進行深入解讀。 揭示中
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4月23日,關于該成果的論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電子反中微子消失》(
1月22日,中國科學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為中心揭牌,并帶領調研組就中心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座談和現場辦公。 我國在粒子物理領域研究具有堅實基礎,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將以我國現有研究設施為基礎,通過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基于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
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頒發了包括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內的五項國家級科研獎勵,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由42個科研項目摘得,“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項目獲得唯一的一個一等獎。 此次評獎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可能少有人知道,今年距離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當時稱
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關于公示擬推薦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項目(人選)情況的通知 根據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關于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工作的通知》(國科獎字〔2015〕46號)要求,現將中國科學院擬推薦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項目情況予以公示。 公示內容可下載附件名單,登錄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