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中科院百人計劃20年之際:我的夢中國夢
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劃”獲得者、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中)與他的研究生在教室內討論學術問題。 20年前,一張藍圖上繪出梧桐樹,盼鳳來儀,為中國科學增添動力;20年后,藍圖上筆走龍蛇,星光熠熠、氣象萬千。這張一筆一畫繪就的藍圖,正是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實施20年來的真實寫照。 1994年,為了吸引、培養和造就一批國際一流的優秀跨世紀年輕學術帶頭人,中科院啟動了國內第一個青年人才支持計劃——“百人計劃”,20年來,“百人計劃”就像一塊“吸金石”一樣,成為中科院人才項目的品牌。 20年來,“百人計劃”鍛造出數百位科技帥才,鑄就了一支科研精銳之師,為國內科學、經濟和社會發展發光出力,推動著中國夢的實現。20年在即,《中國科學報》采訪多位“百人計劃”入選者,以期梳理、總結這一重大人才引進制度,從而為下一步國家人才戰略的實施提供借鑒。引鳳還巢目前中科院“百人計劃”資助近1900人 在等待采訪的時間里,記者在中科院動......閱讀全文
寫在中科院百人計劃20年之際:我的夢 中國夢
春華秋實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至今,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已經為中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國際上取得了一批具有非常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北京譜儀Ⅲ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都是為人所熟知的國家重大科學項目,而領銜這兩項重要工作的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正來
揭秘中國深部探測計劃:入地中國夢
1864年,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發表科幻小說《地心游記》,描寫了人類由地面到地下,經過一番探險最終回到地面的故事。 如今,夢想照進現實。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前蘇聯、美國、德國等世界各國紛紛加入地球深部探測的行列。2008年,中國一項關于地球物理的重大的科技專項計劃也正式拉開序幕—
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
5月,即將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將人們的目光聚焦“中國創新”。 40年前,全國科學大會一聲春雷,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2年前,“科技三會”的召開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總有一些時刻,值得被永遠銘記。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13億多中國人民接續奮斗,開啟
丁洪:物理夢·中國夢
丁洪是個經常編織夢想的人。 1990年,他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像許多青年一樣,他飛到大洋彼岸,追逐自己的夢想。讀碩士、博士,做博士后,當助教、副教授,直至教授,并且成為美國波士頓學院大學物理系的終身教授。用了18年時間,他在美國實現了很多留洋學子眼中標準的“美國夢”。 2008年,不甘寂寞的
饒毅:從“美國夢”到“中國夢”
我認同的“中國夢”是在中國文化傳統的根源基礎上,結合中國100多年來的歷程所形成的。一個世界大國、一個有悠久文化的民族,經過特定歷史階段,形成了我們獨特的建國史和精神文化。100多年來,我們多方尋找、學習、探究現代中國的道路。 毋庸諱言,許多人出國的一個原因是以為美國代表了
潘建偉:“量子夢”托起中國夢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中國夢,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為之努力,我選擇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偉說。 對這位44歲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來說,“量子夢”始于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偉在畢業論文中,不乏莽撞地向量子力學理論提出質疑。 從普通人的眼光來
清華百人計劃發表CRISPR新成果
CRISPR/Cas已成為強有力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并已成功地應用于 許多生物,其中包括幾個植物物種。然而,在植物中,基因組編輯試劑載體的傳遞仍然是一個挑戰。最近,來自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報道了一個基
王輝耀:“中國夢”應是海歸的歸宿夢而非發財夢
回來的人少,又沒有吸引外國人才進來,我國面臨巨大的人才逆差 我國累計出去的人大概有160多萬,到2009年底一共大約回來了49萬,不到30%。高端人才回來的更少,比如在美國科技工程領域的博士畢業生,回國的只有8%左右。回來的人少,又沒有吸引外國人才進來,我國面臨巨大的人才逆差。 ——王
中科院披露新“百人計劃”細節
在今天上午于北京召開的深入實施“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副院長王恩哥對率先行動“百人計劃”的調整考慮、項目設置及主要特色進行了詳細解讀。 王恩哥說,根據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人才高地建設的需要和近年來海外人才群體結構呈現的新特征,中科院對“百人計劃”進行了優化調整,啟動實施率
白春禮:“百人計劃”二十年回顧與思考
最近的二十年,是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二十年,我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規模發展到世界第一,整體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為我國科技跨越發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礎。1994年,中科院率先推出了面向海內外的人才計劃——“百人計劃”,二十年來,為我國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探索出一條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