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給藥是一種非常重要而有效的給藥方式,不過血管內皮的存在導致分子量大于白蛋白(66 kDa)的物質無法滲透出血管。只有當血管內皮的通透性顯著增強時,蛋白質、核酸、納米藥物等才能大量穿過內皮進入組織。而大多數疾病狀態下,病灶處血管內皮都保持著結構和功能的完整,導致大分子藥物難以大量遞送至病灶區。因此,克服血管內皮障礙是藥物遞送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近期,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和埃默里大學的Wilbur A. Lam教授與萊斯大學的Gang Bao教授等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論文,提出了一種新的增強血管內皮滲透性的物理方法。他們先用外磁場調控血管內皮細胞攝取磁性納米顆粒(MNPs),再用外磁場作用于胞內MNPs,影響內皮鈣黏蛋白和F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擾亂血管內皮黏著連接,從而靶向增強特定區域血管內皮的滲透性,最終增強系統給藥在特定部位的輸送效率。 早期研究表明可以利用磁場給胞內MNPs施加外力控......閱讀全文
無論國籍、種族,幾乎所有人都“談癌色變”。盡管某些癌癥已經不再是“不治之癥”,但畢竟是少數。根據2018年2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癥統計數據,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就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其中,肺癌和乳腺癌分別位居男女性發病的首位。 攻克癌癥長久以來都是科學家
研究人員給氧化鐵納米粒子設計了一種新型接枝聚合體外殼,能遞送抗癌藥物并實現藥物釋放的實時監控。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30日(北京時間)報道,最近,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化學家合成了一種新型氧化鐵納米粒子,不僅能向細胞遞送抗癌藥物,而且藥物的釋放能被實時監控。研究人員稱,這是納米診
迄今為止,幾種抗癌納米藥物已轉化為臨床試驗,而且更多的抗癌納米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然而,目前的困境是許多體系在動物模型中是有效的,但在臨床試驗中未能提高存活率。因此,這個領域的一個關鍵主題是如何進一步調整納米藥物的性質來提高它們的治療功效。 通常而言,在實體瘤中,為了將靜脈注射的納米藥物遞送
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多聚物可以幫助藥物靶向腫瘤。Freiburg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純化學方式,成功為治療性的納米顆粒指引了方向,文章發表在本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這項研究展示了為納米顆粒導航的全新模式,這些顆粒約幾百納米大小,可以作為微小容器將藥物運送到內皮細胞。 研究人員發
納米藥物是粒徑在1-100nm的藥物或藥物載體的總稱。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于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于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大量研究
癌癥的發生和發展通常與慢性炎癥有關,某些癌癥治療方法已被證明可以引起急性炎癥。一旦引發炎癥,中性粒細胞就是關鍵的細胞類型,它能夠主動歸巢到組織損傷或感染的部位,沿著趨化因子的濃度梯度,穿過內皮襯里,深入非血管區域,這一過程稱為趨化作用。因此,中性粒細胞被用作藥物或NPs的“自身宿主”天然載體,用
近日,行業媒體GEN網站統計了基因治療發展的程度。據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的Trialtrove數據庫記錄,目前有729種基因療法,其中近三分之二(461種)為臨床前研究。這些療法已經在1,855項臨床試驗中進行了評估,大部分為早期階段。 基因治療扎堆最多的
近日,行業媒體GEN網站統計了基因治療發展的程度。據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的Trialtrove數據庫記錄,目前有729種基因療法,其中近三分之二(461種)為臨床前研究。這些療法已經在1,855項臨床試驗中進行了評估,大部分為早期階段。圖片來源:Pixabay
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2019年8月Nature子刊的亮點研究,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進步,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1】Nat Commun:重復精液暴露促進宿主對HIV感染產生抵抗力,只是誰敢嘗試呢? DOI:10.1038/s41467-019-11814-5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精液僅能作
據世衛組織2013最新報告,乳腺癌的發病率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屬于高位穩定的狀態。全球年發病新增乳腺癌患者在130萬左右,死亡率在歐美國家占到女性的16%,發病率和死亡率占女性第一位。對于我國來說,乳腺癌局勢也不容樂觀。乳腺癌已居我國女性惡性腫瘤之首,且近年發病呈年輕化,發病率每年遞增約 3%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生物醫學組近期發展了一種新型光控聚乙二醇(PEG)剝離型智能納米顆粒,并將其用于增強腫瘤細胞靶向和深度滲透的研究。論文近期發表在Nano Letters(DOI: 10.1021/acs.nanolett.9b00737)上。 小分子藥物通常不具備特異性識別和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熱衷于在天然環境下觀察腫瘤細胞的活動。以往的腫瘤研究通常是靜態的,需要研究者們推測腫瘤細胞和環境細胞的活動,揣摩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而活體成像技術可以將這樣的互作直接展現在人們眼前,幫助人們在活體動物中追蹤癌癥的發展,深入解析一些特別危險的細胞。 活體成像技術還很年輕
目前,胰腺癌患者確診后五年生存率還不到9%,因此胰腺癌也被稱為“癌中之王”。胰腺癌難治一個原因是在胰腺癌早期,癌細胞便能夠從其原發部位逃逸并轉移到身體其它部位。然而,令人疑惑的,胰腺腫瘤組織缺乏血管,而癌細胞往往需要通過侵襲血管來進行擴散。 近日,來自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
國際抗體學會(The Antibody Society)近日發表文章,對抗體領域的新藥研發進展進行了分析。根據文章,自1986年首個抗體藥物獲批上市以來,在美國和歐盟,截至目前已分別累計批準了84個和78個抗體藥物。 在2019年,共有5個抗體藥物首次在美國或歐盟獲得了批準。根據目前抗體研發管
01 應用 鑒于外泌體介導的疾病發病機制的證據越來越多,至少有四種策略可用于影響外泌體驅動的疾病,涉及抑制外泌體功能的各個方面。這些策略包括它們的產生,釋放,細胞攝取或靶向促發疾病的特定外泌體組分。抑制外泌體介導的發病機制在癌癥中具有原型相關性,其中外泌體與腫瘤發生和腫瘤相關病理學的許多方面密切相關
全球生物醫藥研究人員正探索可能的方法以促使納米技術提高人體健康,例如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Frank Caruso 教授正利用自組裝技術裝配醫療用途的納米顆粒,他說:“我們研發的鑒定體系能鑒別納米顆粒的物理、化學特性,從而提高有效的遞送載荷以及實現投遞位點的特異性。對于藥物遞送而言,納米顆粒的
Wong及其同事綜合分析了包括癌癥在內的人類疾病的各種因素對納米技術基因治療的影響。這些研究人員強調了腫瘤模型系統在解決腫瘤特異性和異質性方面的重要性,這種異質性可影響與這種治療干預形式有關新型抗癌手段的療效和安全性。此外,該團隊匯總了納米粒子(NP)可能產生的問題。通過靶向癌癥干細胞(CSC)
素有“生物導彈”之稱的腫瘤靶向治療,核心目的在于精確狙擊癌細胞,同時避免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而能把藥物精準遞送到癌細胞的載體,就像“導彈”的制導系統和動力裝置。人類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對生物體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藥物載體,有著永無止境的追求。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在總結近十年工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Lineberger綜合癌癥中心研究人員使用整合的生物信息學方法,發現作為RNA結合蛋白(RBP)的QKI蛋白是miR-200b內皮靶標,其在肺癌腫瘤微環境中的研究尚未得到詳盡的研究。 此次,由Chad V. Pecot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證實, QKI通過穩定細胞周期蛋白D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2017年Cell旗下的Trends inBiotechnology 發表了一篇題為“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 to Precision Cancer Nanomedicine”的綜述。闡述了納米藥物在精準治療癌癥方面獲得的成果、面對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納米藥
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能夠激活部分腫瘤患者的免疫效應,顯著延長腫瘤患者生存期。但是免疫檢查點療法卻對大多數腫瘤患者響應率較低(總體響應率低于3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腫瘤組織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浸潤程度低導致免疫耐受。同時,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正常組織表達的受體也有識別作用,易造成非腫瘤靶向分布(
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能夠激活部分腫瘤患者的免疫效應,顯著延長腫瘤患者生存期。但是免疫檢查點療法卻對大多數腫瘤患者響應率較低(總體響應率低于3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腫瘤組織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浸潤程度低導致免疫耐受。同時,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正常組織表達的受體也有識別作用,易造成非腫瘤靶向分布(
1. 腫瘤免疫治療 腫瘤免疫治療是指通過免疫系統的被動或主動免疫來控制和殺滅腫瘤的一種治療方法。與傳統醫療手段在物理和化學層面上殺滅腫瘤細胞不同,腫瘤免疫療法通過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來控制和殺滅腫瘤,具有不良反應小、特異性強等優點。根據治療原理的不同,免疫療法主要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刺激、腫瘤疫
1. 腫瘤免疫治療 腫瘤免疫治療是指通過免疫系統的被動或主動免疫來控制和殺滅腫瘤的一種治療方法。與傳統醫療手段在物理和化學層面上殺滅腫瘤細胞不同,腫瘤免疫療法通過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來控制和殺滅腫瘤,具有不良反應小、特異性強等優點。根據治療原理的不同,免疫療法主要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刺激、腫瘤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