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圍手術期患者輸血對預后影響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但是很多問題,尤其是涉及到相關的心血管風險,尚不明確。今年6月英國醫學雜志(BMJ)發表了一篇述評,對目前關于圍手術期輸血的不同看法進行了點評,并建議臨床醫生對此需慎重對待。 Memtsoudis 教授指出,盡管有一些研究立場鮮明地指出限制性輸血策略可能優于寬松的輸血策略,但是這一共識的確定仍遙遙無期。比如,最近一項 Meta 分析研究包括了31 個臨床試驗中的 9813 例患者,結果顯示上述兩種圍手術期輸血策略對整體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然而,由于輸血相關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屬小概率事件,在分析死亡率和心肌梗死方面,該研究所采用的統計模型并不能夠達到所需信息標準。 Whitlock 和他的團隊進行的一項基于大范圍人群的數據庫資料研究結果則與之不同。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美國 346 家醫院共超過 ......閱讀全文
關于圍手術期患者輸血對預后影響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但是很多問題,尤其是涉及到相關的心血管風險,尚不明確。今年6月英國醫學雜志(BMJ)發表了一篇述評,對目前關于圍手術期輸血的不同看法進行了點評,并建議臨床醫生對此需慎重對待。 Memtsoudis 教授指出,盡管
針對社會各界對轉基因食品提出的種種質疑,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轉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論,對抗病蟲的轉基因品種,在推廣時應持慎重態度。 “轉基因食品不能全否,也不能全肯,它們中有的不存在安全問題,但也有的還要對其安全性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袁隆平
該指南由一個10人小組制定,包括以下成員:來自美國不同地區的私立和公立醫院的麻醉醫師,一名外科醫師,一名輸血專業的病理學家,一名產科醫師和兩名方法學家。他們按照嚴格的方法學程序更新指南,并使用以下詞匯描述所得證據的強度。支持(support):采用足夠隨機對照試驗(RCT)得到薈萃分析結果,提示臨床
3. 輸血不良反應隨著無菌無熱原技術的提高和一次性輸血器材的應用,過去常見的由熱原引起的發熱反應及細菌引起的污染反應等非免疫性輸血反應已較少見,而免疫性輸血反應如由白細胞抗體引起的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相對增加.除了最常提到的輸血反應,病毒傳播及電解質紊亂以外,輸血亦與手術預后不良,感染風險增加,腫瘤再發
圍手術期由于術前疾病本身引起的病理生理變化或手術操作引起失血,當出現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和(或)血液成分明顯變化時,輸血治療十分重要,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或有利于病人術后恢復.盡管血液成分的安全性不斷提高,圍手術期輸血仍然存在許多風險和不良反應.而且血液資源有限,血源短缺時有發生.如何提高輸血安全性和選擇
一、圍手術期血液保護和節約用血1、兩個80%。一家綜合性醫院的用血約80%用于手術病人,而手術用血的80%是用于手術中。2、節約用血技術:①嚴格掌握輸血指征(不輸營養血)②減少術中出血(外科和麻醉科醫生的共同責任)③開展自體輸血(輸血科負責采集和保存病人血液)④術中出血的回收⑤合理使用血液和血漿代用
圍手術期抗凝治療是一種常見的且需要考慮患者、手術和擴大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排列的情況。術前評估必須解決的是:與圍手術期出血風險相平衡的栓塞事件的風險。手術操作可以分為通常不需要完全撤銷抗凝治療的低出血風險,以及一些與中等或高出血風險相關的操作。如果接受華法林的患者需要中斷抗凝,必需考慮的是簡單地阻斷抗
臨床上多種因素包括創傷、炎癥反應、凝血因子消耗、纖溶異常、血液稀釋、應用抗凝藥物、低體溫等常影響圍手術期病人的出凝血功能,導致臨床難以控制的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繼發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嚴重影響圍手術期病人的預后。正確識別不同類型的出凝血功能障礙并給予積極的治療,對圍手術期病人的管理至關重要。普通外科常
圍手術期嚴重出血須考慮輸注同種異體紅細胞時,目前存在血液供不應求的社會問題,這在我國極為嚴重,我們常用“血荒”一詞來形容這種現象。同樣重要的是,同種異體紅細胞的輸注還帶來以下醫療問題:1輸血錯誤,多是人為失誤,如ABO血型的錯誤輸血;2輸血反應,表現為各種各樣的急性和遲發性不良反應;3傳播輸血相關傳
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輸血適應癥,科學、合理用血。手術前應根據術中估計出血量決定申請備血,出血量在10毫升/公斤體重以下者原則上不輸血。積極開展手術前自體儲血、術中血液稀釋等技術。對估計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者,爭取手術野血被回收,減少或避免輸同種異體血,杜絕“營養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