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嬰兒肝炎的基本介紹
嬰兒肝炎綜合征是指1歲以內嬰兒(包括新生兒)由不同病因引起,主要以黃疸、肝功能損害、肝或脾大的一組癥狀。近年研究認為本病是由某種病原使圍生期感染造成之生理性膽汁淤滯的增強與延續,肝活檢可見肝細胞多核巨細胞化和炎癥改變。......閱讀全文
關于嬰兒肝炎的基本介紹
嬰兒肝炎綜合征是指1歲以內嬰兒(包括新生兒)由不同病因引起,主要以黃疸、肝功能損害、肝或脾大的一組癥狀。近年研究認為本病是由某種病原使圍生期感染造成之生理性膽汁淤滯的增強與延續,肝活檢可見肝細胞多核巨細胞化和炎癥改變。
關于嬰兒肝炎的特點介紹
小兒病毒性肝炎發病率高于成人,以甲型為多,其次為乙型,丙型和戊型則較少,丁型更少見,小兒的慢性肝炎大多為乙型肝炎。 嬰兒肝炎患者發生重癥肝炎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幼兒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急,發熱多見,肝脾大較多且顯著,肝功能損害較明顯,易發生代謝紊亂。但預后較好,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較成人快
關于嬰兒肝炎的主要表現介紹
黃疸:常為嬰肝癥的首發癥狀,多于3個月內發生。可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重疊或間隔再現。注意詢問黃疸出現時間、演變情況;大小便顏色及動態變化有助于臨床分型和鑒別診斷。 病理性肝臟體征:肝臟增大超過相應各年齡組正常上限和/或質地改變)。 脾腫大:常見于肝脾同時受累的疾病,如CMV、RV和弓形蟲感染;
關于嬰兒肝炎的伴隨特征介紹
①神經系統損害:如智力低下、肌張力降低、肢體癱瘓、驚厥等。可見于:先天性CMV、RV感染和先天性弓形蟲病;新生兒HSV感染;代謝障礙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癥,尼曼一匹克病,高雪氏病等。重癥黃疸有可能發展為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又稱核黃疸),主要是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脊液屏障進入中樞使神經細胞中毒變性。嬰肝
關于嬰兒肝炎的診斷標準介紹
由于嬰兒綜合征病因復雜,給診斷及治療帶來困難,有人提出嬰幼兒黃疸見于下述情況時,更應多考慮病毒性肝炎以外的診斷: 1)新生兒及嬰幼兒的黃疸; 2)熱程較長、熱度過高、血象過高或過低時; 3)黃疸長期持續不退; 4)伴明顯貧血; 5)伴多系統損害征象。
關于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特點介紹
小兒病毒性肝炎發病率高于成人,以甲型為多,其次為乙型,丙型和戊型則較少,丁型更少見,小兒的慢性肝炎大多為乙型肝炎。 嬰兒肝炎患者發生重癥肝炎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幼兒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急,發熱多見,肝脾大較多且顯著,肝功能損害較明顯,易發生代謝紊亂。但預后較好,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較成人快
關于嬰兒肝炎的一般表現介紹
消化道癥狀:食欲異常(病重時間腦受損可表現為食欲亢進)、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 營養障礙:體重不增或增重不理想;甚至營養不良(由于吸收不良,肝合成、利用減少,攝入不足或繼發感染時消耗增多)。 脂溶性維生素缺乏(膽汁淤積所致):佝僂病較為常見,還可見Vit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 貧血(鐵缺
關于嬰兒肝炎的病因分析
引起此征的病因有: 1)感染性:有病毒性感染,如巨細胞病毒(cmv)、肝炎病毒、eb病毒、風疹病毒、腸道病毒、皰疹病毒、腺病毒、黃熱病毒等。也有各種細菌感染及弓形體感染。 2)先天性代謝異常性疾病:如肝豆狀核變性、半乳糖血癥、果糖不耐受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等。 3)肝內或肝外膽道異常:
嬰兒肝炎綜合征的基本信息介紹
嬰兒肝炎綜合征簡稱嬰肝征,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組1歲以內(包括新生兒期)起病,伴有血清膽紅素升高,肝臟腫大(或肝脾腫大)和肝功能損害的臨床癥候群。 嬰兒肝炎綜合征簡稱嬰肝征,為兒科常見病。是指一組于嬰兒期((包括新生)起病、伴有黃疸、病理性肝臟體征和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增高的臨床癥候群。以
關于嬰兒疫苗的基本介紹
嬰兒出生后,可從母親體內獲得一定的抵抗傳染病的能力,但隨著月齡的增長,抵抗力會逐漸減弱和消失。為了提高兒童抵抗傳染病的能力,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就需要有計劃地按時給寶寶進行預防接種,以保護寶寶健康地成長。 常見的疫苗有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水痘、三聯、五聯、口服輪狀病毒、腮腺炎、手足口病、麻腮
關于重型肝炎的基本介紹
(1)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進展快,黃疸深,肝臟小。起病后10天內,迅速出現神經精神癥狀,出血傾向明顯并可出現肝臭、腹腔積液、肝腎綜合征、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膽固醇低,肝功能明顯異常。 (2)亞急性重型肝炎 在起病10天以后,仍有極度乏力、納差、重度黃疸(膽紅素>171μ
關于嬰兒痙攣癥的基本介紹
發生在出生后幾天到30個月,半歲前是發病高峰。由于嬰兒整天在床上或襁褓中,年輕的媽媽缺乏經驗,容易麻痹大意,把發作病情誤認為由于孩子饑餓、尿布濕或頭頸身體不適引起。痙攣停止后,可遺留神經損傷癥狀和體征,如語言障礙、部分失明、斜視、肢體癱瘓,或有其他類型癲癇發作。本病死亡率占13%,而90%以上智
關于嬰兒肝炎綜合征的臨床表現介紹
由于病因不同,又有下列不同的臨床特點。 1.發病年齡 嬰肝征多見于6個月以內,尤其3個月內最為多見。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和弓形蟲等感染出生后不久即可發生;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可出現晚些;細菌感染在新生兒或幼小嬰兒時出現;半乳糖血癥、酪氨酸血癥進食母乳后即可逐漸出現;果糖不耐癥則在進
關于慢性肝炎的基本介紹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攜帶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過6個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異常者,可以診斷為慢性肝炎。常見癥狀為乏力、全身不適、食欲減退、肝區不適或疼痛、腹脹、低熱,體征為面色晦暗、鞏膜黃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質地中等或充實感,有叩痛,脾大嚴重者,可有黃疸加深、
關于乙醇性肝炎的基本介紹
乙醇性肝炎按其臨床癥狀輕重可分為無癥狀型(無黃疸型)、慢性持續型、慢性活動型、暴發型及膽淤型等類型。輕者無癥狀,僅有肝腫大及輕度肝功能損害,或僅有乏力, 食欲不振、 肝腫大及壓痛。重者有嚴重肝臟失代償表現,如發熱、黃疸、惡心、嘔吐、 腹痛,迅速出現腹水、 出血傾向。亦有的病患表現為肝內膽汁淤積。
關于黃疸性肝炎的基本介紹
從患者開始有癥狀到出現黃疸這段時間,約為數日至2周。起病 時患者常感畏寒、發熱,體溫38℃左右,少數患者可持續高熱數日。更為突出的癥 狀是全身疲乏無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尤其厭惡油膩食物,上腹部堵脹滿悶 ,尿黃似濃茶水,大便較稀或便秘。
關于甲型肝炎病毒的基本介紹
1973年Feinslone首先用免疫電鏡技術在急性期患者的糞便中發現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甲型肝炎病毒為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屬。人類感染HAV后,大多表現為亞臨床或隱性感染,僅少數人表現為急性甲型肝炎。一般可完全恢復,不轉為慢性肝炎,亦無慢性攜帶者
關于甲型肝炎抗原的基本介紹
甲型肝炎抗原是一總能誘發體內產生甲肝抗體的物質。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為一直徑為27-32nm的二十面體立體對稱圓球形顆粒,無包膜,核心為單鏈正股RNA。HAV屬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屬(hepatovirus)或嗜肝RNA病毒屬(heparnavirus)。
關于丙型肝炎RNA的基本介紹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HCV)是一小的有囊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屬黃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屬。HCV基因組為一長的開放讀碼框架(ORF),在其兩側的5′和3′均有非編碼區,從5′端開始,編碼區由7個基因區組成,即C、E1、E2、NS1、NS2,NS3、NS4和NS5,C
關于丙型肝炎抗體的基本介紹
丙型肝炎抗體英文名稱: HCV-Ab 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和纖維化,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極大,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丙型肝炎抗體臨床意義 (1)在輸血后患肝炎有80-90%的病人是丙型肝炎,其中大部分為陽
關于嬰兒臉色發黃的基本癥狀介紹
嬰兒臉色發黃是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表現。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出生24小時后血清膽紅素由出生時的17~51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mol/L(5mg/dl)或以上,臨床上出現黃疸而無其它癥狀,1~2周內消退。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互足月兒不超過204mol/L(12mg/dl),早產兒
關于嬰兒支氣管肺炎的基本介紹
支氣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是嬰兒最常見的肺炎。全年均可發病,以冬、春寒冷季節較多,表現為發熱、咳嗽、氣促和肺部固定的中、細濕啰音。嬰兒支氣管肺炎為小葉肺炎而少見大葉肺炎,這與嬰幼兒時期免疫功能低下及呼吸道解剖生理特點有關。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低出生體重兒、免疫缺陷
關于淤膽型肝炎的基本介紹
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自覺癥狀常較輕,有明顯肝大、皮膚瘙癢、大便色淺,血清堿性磷酸酶、γ-轉肽酶、膽固醇均有明顯增高,黃疸深,膽紅素升高以直接增高為主,轉氨酶上升幅度小,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原活動度正常。較輕的臨床癥狀和深度黃疸不相平行為其特點。
關于乙型肝炎疫苗的基本介紹
乙肝分布十分廣泛,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流行。我國是乙肝的高發區,人群中有60%的人被乙肝病毒感染,10%的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乙肝主要侵犯兒童及青壯年,是我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流行型。乙肝病程遷延,易轉變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是當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是一個嚴重的公共
關于戊型肝炎病毒的基本介紹
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是一種經糞一口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自1955年印度由水源污染發生了第1次戊型肝炎大暴發以來,先后在印度、尼泊爾、蘇丹、蘇聯吉爾吉斯及我國新疆等地都有流行。 1989年9月,東京國際HNANB及血液傳染病會議正式命名為戊型肝炎,其病原體戊型肝炎病毒 (Hepat
關于丁型肝炎抗原的基本介紹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存在于受感染的細胞內和外周。丁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早期,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期內可在血液中檢出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持續1-2周;慢性感染時可持續保持于低滴度水平。
關于甲型肝炎癥疫苗的基本介紹
甲肝滅活疫苗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的疫苗之一。什么是滅活疫苗呢?即人們在獲得病毒以后,對其進行一定的處理,可以使病毒完全喪失活性,從而得到被殺死的病原微生物,進而制成滅活疫苗。通俗的說滅活疫苗就是一種被殺死的病毒,將其輸入人體,既不會使人染病,又可以使人體產生抗體,抵御病毒入侵。
關于丁型肝炎病毒的基本介紹
1977年意大利學者Rizzetto用免疫熒光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細胞核內發現一種新的病毒抗原,并稱為δ因子(delta agent)。它是一種缺陷病毒,必須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輔助下才能復制增殖,現已正式命名為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HDV)。 HD
關于丙型肝炎病毒抗體的基本介紹
丙型肝炎病毒(HCV)曾稱為腸道外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后將其歸類為黃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屬,主要經血液、體液傳播。丙型肝炎病毒抗體(HCV-Ab)是由于人體免疫細胞對丙肝病毒感染所做出的反應而產生的。HCV-Ab檢測是應用最廣泛的用于丙肝流行病學調查、臨床丙肝患者篩查和診斷的檢測項目。常用的
關于重癥黃疸肝炎的基本癥狀介紹
1、尿黃如茶 黃疸型肝炎患者都有尿黃的癥狀。初起尿色淡黃,逐日加深,濃如茶色或豆油狀;繼而皮膚及鞏膜發黃。尿色加深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導致肝細胞破壞,影響膽紅素的代謝,使膽紅素進入血液增多導致。 2、肝區疼痛 名為黃疸型肝炎,一定會使肝臟受損。疼痛的位置為右上腹。出現肝區疼痛這種黃疸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