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毒性休克 可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表現為高熱或體溫不升,心率>90次/分鐘,呼吸急促或過度通氣,PaCO212×109/L或<4×109>0.1%等。 2.膿毒血癥 驟起寒戰,繼以高熱可達40℃~41℃,或低溫。神志異常,脈細速,肝脾可腫大,嚴重者出現黃疸或皮下出血。......閱讀全文
1.中毒性休克 可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表現為高熱或體溫不升,心率>90次/分鐘,呼吸急促或過度通氣,PaCO212×109/L或0.1%等。 2.膿毒血癥 驟起寒戰,繼以高熱可達40℃~41℃,或低溫。神志異常,脈細速,肝脾可腫大,嚴重者出現黃疸或皮下出血。
急性蜂窩織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間隙或深部疏松結締組織的急性、彌漫性、化膿性感染。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葡萄球菌,有時為溶血性鏈球菌,少數由厭氧菌和大腸桿菌引起。近年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和檢測手段的提高,厭氧菌感染和混合感染受到廣泛的重視。
1.外周血象 (1)白細胞計數 一般感染時,白細胞計數>10×109/L升高。若白細胞計數>(20~30)×109/L,或0.1%,或出現毒性顆粒時,應警惕并發感染性休克和膿毒血癥。 (2)白細胞分類計數 白細胞計數升高常伴有中性粒細胞升高。 2.細菌學檢查 (1)細菌培養 對多發、反復
1.局部治療 (1)藥物涂布早期局部無波動時,可用50%硫酸鎂做局部濕熱敷,或用金黃散外敷 (2)物理治療早期應用紫外線、紅外線可促進膿腫局限,消炎;膿液排出后可選擇透熱法,如超短波、微波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肉芽組織生長,加快創口愈合。 (3)切開引流一旦膿腫形成,應切開引流。對于口底及
多因皮膚、黏膜損傷后,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受病菌感染所致。也可由局部化膿性感染直接擴散或經淋巴、血液傳播而發生。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時為溶血性鏈球菌,也可為厭氧菌、大腸桿菌感染或混合性感染。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偶見革蘭陰性菌引起的蜂窩織炎。
1.丹毒 溶血性鏈球菌侵入皮膚及網狀淋巴管引起的感染。局部表現為絳紅色斑塊,指壓后退色,皮膚輕度水腫,邊緣稍隆起,界線清楚。感染蔓延迅速,但不化膿,很少有組織壞死,易反復發作。下肢反復發作者,可有皮下淋巴管阻塞。 2.壞死性筋膜炎 常為需氧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發病急,全身癥狀重,而局部癥狀
1.局部癥狀 病變局部紅、腫、熱、痛,并向周圍迅速擴大。紅腫的皮膚與周圍正常組織無明顯的界限,中央部顏色較深,周圍顏色較淺。感染部位較淺、組織較松弛者,腫脹明顯且呈彌漫性,疼痛較輕;感染位置較深或組織較致密時,則腫脹不明顯,但疼痛劇烈。 2.全身癥狀 患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癥狀,如畏寒、
病原菌主要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以由厭氧性或腐敗性細菌由外界侵入皮下組織所致。也可由其他局部化膿性感染直接擴散而來,或由淋巴或血行感染所引起。
初起時為境界不明顯的彌漫浸潤性斑塊,以后發炎的癥狀迅速擴展和加重,局部紅、腫、熱、痛,有顯著的指壓性水腫,有壓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腫硬的斑塊,以后軟化形成膿腫,潰破后排出膿液及壞死組織。急性病人都有高燒、寒戰、頭痛、全身不適等。有的病人常伴有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壞疽、轉移性膿腫或嚴重的敗血癥。蜂
本病病理變化,真皮及皮下組織有廣泛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改變,有中性白細胞、淋巴細胞浸潤,血管及淋巴管擴張,有時可見血管栓塞。毛囊、皮脂腺、汗腺被破壞,晚期可見由纖維母細胞、組織細胞及巨細胞形成的肉芽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