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底,世界頂級物理雜志、英國物理學會下屬的《物理世界》公布了本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10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以“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入選,并榮登榜首。在量子研究領域,這僅僅是該團隊無數榮譽中的一項。在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評獎中,潘建偉、彭承志等為主要完成人的“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團隊,又摘得了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獎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實現對多粒子糾纏的相干操縱可以確保通信安全、提升計算速度 量子是微觀世界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日常生活中的光,就由大量光量子組成。量子有不同于宏觀物理世界的奇妙特性,若能掌握其特征,則有望實現對信息處理能力革命性的突破。比如,利用量子的疊加性,制造出100個粒子相干操縱的量子計算機,就可能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還快百億億倍。 多光子糾纏,簡要地說就是利用量子的物理特征,進行的一種對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傳輸和操作......閱讀全文
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于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志上。該成果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
【神話小說、神異故事和民間傳說中給這一想象起了個和“量子態隱形傳物”有些相近的名字,即我們耳熟能詳的“隔空攝物”。】 近來重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名作《海底兩萬里》,萌生了這樣一個想法: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讀者面對同一部科幻作品的感受應該是不同的。以《海底兩萬里》為例,無疑,書甫一問世時,讀者會對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 啥是量子?簡單來說,量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再分割。量子世界中有兩個基本原理:一個是量子疊加,就是指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在不同量子態的疊加態上,著名的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就在今天凌晨,我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華社記者采訪了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呂力、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劉雄軍,帶你一起走進神奇的量子世界。
美國首屈一指的粒子物理實驗室變身為量子科技領域的新“玩家”。據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官網18日消息,該實驗室當日宣布,將把實驗室內所有量子科學項目集結在一起,成立新的費米實驗室量子研究所,以利用粒子物理學專業知識和創新方法促進量子科技的發展。 量子技術方興未艾,可廣泛應用于計算、傳感、模擬和通信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就在今天凌晨,我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華社記者采訪了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呂力、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劉雄軍,帶你一起走進神奇的量子世界。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奧地利科學家最近在量子糾纏系統領域創下新記錄:成功實現了20量子比特系統內受控的多粒子糾纏。研究人員在3個、4個和5個量子比特的所有鄰組間檢測到了真正的多粒子糾纏。新進展有望應用于量子模擬或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 包括通用量子計算機在內的量子系
1、側流免疫層析檢測技術 側流免疫層析檢測技術(LFIA) 也稱橫向流動免疫檢測技術,是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一種獨特的免疫分析方式,以條狀纖維層析材料為固相,借助毛細管的吸附作用使樣品在層析材料上移動,其中樣品
1、側流免疫層析檢測技術 側流免疫層析檢測技術(LFIA) 也稱橫向流動免疫檢測技術,是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一種獨特的免疫分析方式,以條狀纖維層析材料為固相,借助毛細管的吸附作用使樣品在層析材料上移動,其中樣品中的待測物與層析材料上一定區域的抗
在不同尺度上,物理世界遵循著不同的規律。描述微觀量子世界的定律,與描述宏觀物體的定律有著本質的區別。然而,任何隨著尺度的變化必然是連續的,物理學中看似截然分立的領域,實則具有豐富的聯系。 《尺度,法則和生命》這幅畫,正是通過17個地位顯著的公式,描繪了物理學不同領域的聯系
量子通信技術基于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為了拓展應用、與現有通信系統兼容以及大量減少成本,需對點對點的通信方式進行組網并充分利用經典通信設施。與此同時,量子克隆技術的出現也使得我們開始重新審視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問題。量
由于量子效應的影響十分復雜,微觀物理系統量子狀態的測定需要對其狀態進行非常精密的準備并進行反復多次測定。據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消息,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應用神經元信息網絡原理,提出一種具有學習功能的計算機程序,能夠根據有限的實驗數據,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糾錯,逐步“學會”系統量子
如果你想建立一個量子計算機,你需要一種方法來構造一堆處于相同狀態的量子位,并實現這些量子位的邏輯運算。有沒有可能使自然界中不同能量、不同狀態的粒子,變成同一個量子狀態的拷貝?有沒有可能通過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操縱它們來進行簡單的量子計算操作呢? 讓原子“凝聚一心” 大量相同量子態的粒子拷貝可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兩個相距遙遠的陌生人不約而同地想做同一件事,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線繩牽著他們,這種神奇現象可謂“心靈感應”。物理學家正在利用量子力學中的類似現象“量子糾纏”打造量子互聯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2日(北京時間)報道,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科學家實
前不久,美國查普曼大學量子研究院科學家提出的“量子柴郡貓”獲實驗證實,現在他們又提出了另一種量子動物——“量子鴿子”,來解釋粒子在時間上的不確定性,即現在不僅受過去影響,還受到未來的影響。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5日報道,傳統的鴿子理論描述為:如果你把三只鴿子放進兩個鴿洞里,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于2018年3月14日與世長辭,這一天恰好是愛因斯坦119周年的誕辰(中國有的地方習慣用虛歲,那么就算120周年冥誕吧)。霍金的故事激勵了幾代學子投身物理,包括我自己。網絡上出現了大量紀念霍金的文章,在提到霍金的貢獻時,大多都會把黑洞的“霍金輻射”作為霍金對物理學最重要的一項貢獻,
得知“上帝粒子”項目提出者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張鐘華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上帝粒子’的證實讓我們正在攻克的質量量子基準的理論基礎更加扎實。”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比利時81歲的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84歲的科學家彼得·
5光量子比特糾纏、6光量子比特糾纏、8光量子比特糾纏、10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 在位于中國科技大學東區理化大樓中編號為“01003”的實驗室內,密布著錯綜復雜的管線及各類光學和電子設備,中科大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團隊在這里不斷攻關,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日前,潘建偉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日前公布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入選其中。 實現實用化量子計算和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關鍵是,通過發展多粒子量子系統相干操縱技術實現可擴展的量子信息處理。潘建偉研究小組利用自主發展的高亮度、高純度量子
三年前,潘建偉將星際旅行帶到了中國長城。從位于北京北部丘陵的長城附近實驗點,他和他的團隊——來自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將激光瞄準16公里之外的屋頂上的探測器,然后利用激光光子的量子特性將信息“瞬移”過去。這刷新了當時量子隱形傳態的世界紀錄,這是朝著實現團隊的終極目標——將
7.首次對活有機體實施“基因組移植”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組移植”,成功地使一種細菌變成了另外一種細菌。科學家計劃下一步借助類似技術,利用人工合成的基因組制造新型物種。若試驗成功,將標志著人造生命形式的創造取得突破性進展。 美國馬里蘭州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科學家在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李傳鋒、柳必恒等人與澳大利亞的理論物理學家合作,首次實驗觀測到測量設備無關的高維量子導引,并用其產生私密量子隨機數。該研究成果于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導引是介于量子糾纏
利用量子物理學獨特效應的量子互聯網將與我們今天使用的經典互聯網大相徑庭,全世界有很多研究小組正致力于構建先進的量子互聯網。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量子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布了一份報告,也可以說是一張路線圖,闡述了量子互聯網發展的各個階段及其應用領域。 他們認為,量子互聯網盡管還
量子世界有許多奇異現象,物體能同時存在于兩個地方,光既是波又是粒子。最近,澳大利亞科學家提出的一種新理論認為,這種現象是由許多“平行的”普通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這是對以前量子解釋的一個根本性轉變。”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格里菲斯大學理論量子物理學家霍
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還是二者的疊加?這個問題對于有點量子力學基礎的人并不難回答,但難以回答的是人們能否對這種疊加性質進行操控? 2019年9月2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在自然雜志子刊《自然-光子學》上報道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該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采訪潘建偉院士的地點約到了上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安排記者采訪的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杜先彬老師一再解釋:潘院士實在太忙,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之后還要參加中科院的一個重要會議,若不行的話只能“緊盯插空”了。而前一天晚上,潘建偉還在醫院檢查治療。 我國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于2016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朱曉波和彭承志等組成的超導量子實驗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等理論小組,開創性地將超導量子比特應用到量子隨機行走的研究中。該工作將對未來多體物理現象的模擬以及利用量子隨機行走進行通用量子計算研究產生重要影響。這一研究成果于5月2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