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一項成果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日前公布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入選其中。 實現實用化量子計算和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關鍵是,通過發展多粒子量子系統相干操縱技術實現可擴展的量子信息處理。潘建偉研究小組利用自主發展的高亮度、高純度量子糾纏源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八光子薛定諤貓態。同時,他們利用八光子糾纏簇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拓撲量子糾錯,證明拓撲編碼可以顯著減少量子比特錯誤率,顯示了容錯量子信息處理的強大能力。此外,潘建偉小組還發展了高精度時間同步技術,并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發展了高精度光跟瞄技術。在上述核心技術的基礎上,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雙向糾纏分發,證明了借助衛星實現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和開展大尺度基本物理問題檢驗的可行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和《自然》雜志上。 ......閱讀全文
量子通信:絕密的未來通信
量子通信技術基于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為了拓展應用、與現有通信系統兼容以及大量減少成本,需對點對點的通信方式進行組網并充分利用經典通信設施。與此同時,量子克隆技術的出現也使得我們開始重新審視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問題。量
量子通信:安全“無懈可擊”
現代通信技術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制造著安全、隱私等方面的麻煩。前者如今年的“雙十一”、“雙十二”網購盛宴,后者則類似仍在發酵的“棱鏡門”事件——國外媒體12月21日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曾與企業合謀,要求在移動終端廣泛使用的加密技術中放置后門,以便輕易破解各種加密數據。 如今,
量子通信 玄而不虛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評選出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科學家和科研項目點贊,但是國內網絡上卻流傳著一些針對量子通信的流言甚至謠言,有的甚至稱這是“玄學”、“騙局”。圖片來源網絡 量子通信是“騙局”嗎?經過百年發展,看似艱澀難懂的量子力學理論基礎
中國“墨子號”領跑量子通信
2018年3月3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首次開啟“委員通道”。當天中外記者云集,在通道前,面對記者的“長槍短炮”,有“量子之父”之稱的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的話擲地有聲:“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我國處于全面領先地位。” 時間回到兩年前,2016年8月16日凌晨,中
發展量子通信為何要上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79.shtm
量子通信, 可以高深但拒絕高冷
拋棄宏觀世界的一切“常識”,掙脫由傳統經驗構筑的枷鎖,保持“腦洞大開”的狀態,文科生也要“咬牙堅持”,相信我,這一次你會發現量子通信,原來如此! 1月8日,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被頒給了這樣一個項目:“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該項目由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帶隊,彭承志、陳宇翱、陸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年底開通
“京滬干線”不僅指能跑火車的鐵軌,也指能跑量子密鑰的光纖。在6月1日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會上,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項目工程總師、中科大教授陳宇翱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該項目將于2016年年底正式交付使用。 “目前工程已經完成了四分之三。量子京滬干線全長2000余公里,目前已經完成了約1500
稀土銪可用于量子通信,開拓光量子系統
近日,科學家研究發現基于稀土銪的新材料,具有開拓光量子系統的潛力。 在量子系統中,材料與光交互的能力將提供重要作用,例如應用于遠距離通信和開發光量子計算機。然而,要找到一種能夠充分利用光量子特性的材料非常困難。 此次,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走近“顛覆性技術”:量子通信能否取代傳統通信?
打個電話,會不會被竊聽?通過網絡傳送一份保密文件,途中被他人竊取咋辦……現代社會,信息安全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 有沒有一種不可破譯的保密方式,能讓傳送的信息絕對安全可靠?近些年來,量子通信技術的飛躍發展正讓夢想成為現實。 一問:什么是量子? 量子是光子、質子、中子、電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
我國學者實現超越標準量子香農理論的量子通信
記者常河、馬榮瑞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超越標準量子香農理論的量子通信。 香農理論是經典信息論的基礎,其中信息載體是經典系統。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數學家、信息論創始人克勞德·香農根據經典物理定律建立了數據傳輸模型,發展出了信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