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蝸牛也有高明偽裝術
北京時間11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生物學家最近發現,一種叫巴盔泥的陸地蝸牛能夠用地衣類植物與泥土的混合物在自己的殼上建造高高的山狀突起物,這種突起物可以起到偽裝作用。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動物科學》雜志上。 能建造偽裝層的巴盔泥蝸牛 巴盔泥(Napaeus barquini)陸地蝸牛體長1厘米左右,見于大西洋加那利群島上的拉戈梅拉島(La Gomera)上,多生活在長有地衣類植物的開闊巖石表面上。幾年前,德國圖賓根大學無脊椎動物進化研究所的生物學家克里斯特佛·阿蓋爾對這種長有奇異形狀突起的蝸牛產生了研究興趣。 阿蓋爾仔細觀察后發現,巴盔泥蝸牛能夠以一種出人意料的行為模式在自己的殼上再建造一層偽裝層。它們先用口吞進潮濕的地衣類植物,然后又將已成糊狀的地衣類植物覆蓋在自己外殼的表面,在此過程中,巴盔泥蝸牛會充分發揮身體柔韌的優勢,以便將地衣類植物覆蓋在整個外殼上,尤其是在覆蓋遠......閱讀全文
科學家確認蛻皮動物新門類皺囊動物門
中新網西安7月9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9日從西北大學獲悉,中法團隊聯合研究揭示了中國寒武紀早期皺囊蟲和貝雷蟲共同構成蛻皮動物一個新的高級分類單元——皺囊動物門,并且否定了皺囊動物是由具有終端口的蠕蟲狀環神經動物簡化而來的觀點。據介紹,蛻皮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無脊椎動物,并占據了海陸空各
科學家確認蛻皮動物新門類皺囊動物門
西北大學中法團隊聯合研究揭示了中國寒武紀早期皺囊蟲和貝雷蟲共同構成蛻皮動物一個新的高級分類單元——皺囊動物門,并且否定了皺囊動物是由具有終端口的蠕蟲狀環神經動物簡化而來的觀點。 據介紹,蛻皮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無脊椎動物,并占據了海陸空各種生態位,因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歷多次蛻皮
實驗動物科學的主要分支學科
1、實驗動物育種學:實驗動物育種學主要研究實驗動物遺傳改良和遺傳控制,以及野生動物和家畜的實驗動物化。 2、實驗動物醫學:實驗動物醫學專門研究實驗動物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以及它在生物醫學領域里如何應用的科學。 3、比較醫學:比較研究所有動物(包括人的)基本生命現象的
香山科學會議聚焦實驗動物關鍵科學問題
8月30日至31日,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第568次學術討論會,聚焦實驗動物科技創新的關鍵科學問題與技術。 實驗動物作為遺傳和微生物背景明確的活體研究材料,是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創新藥物研發的重要支撐條件。生命科學研究,特別是國際競爭激烈的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及精準醫學等研究對
動物B超在小動物外科學上的應用
犬貓等小動物B超診斷工作在我國尚處起步階段,和發達國家之間仍有一定差距。 但就目前小動物的發展來看, 這一新的診斷手段有著廣闊的應用和發展前景。B型超聲診斷是快速、準確、無損傷且又形象直觀的先進診斷方法。在許多產科疾病和內科疾病的診斷中充分顯示了其優越性,為外科手術的進行提供了直觀、 可靠的
沈榮顯:挑戰動物病毒,詮釋“科學的藝術”
沈榮顯(1923年1月—2012年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動物病毒及免疫學專家。圖為沈榮顯在實驗室工作。早餐喝一杯牛奶,吃幾個肉包子,已經是很平常的事了。但很少有人了解,肉奶充足供應的背后,是動物疫病研究人員的厥功至偉。牛瘟、豬瘟、羊痘……一個個陌生卻令人膽寒的名詞,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仍然是籠罩在全
德法院駁回科學家虐待動物指控
德國一家法院駁回了針對神經系統學家Nikos Logothetis虐待動物的指控,這距離原定的聽證會還有不到3周的時間。 圖賓根行政法院于2018年12月19日宣布了這一決定,并引用了一份由辯方委托審查證據專家提交的報告中的新信息。這份報告是在不久前提交給檢察官和法院的。 Logotheti
《科學》綜述:動物遷徙變化影響疾病傳播風險
尼帕病毒在馬來西亞的暴發源于遷徙果蝠的棲息地變化(圖片來源:Flickr/smccann) 1月21日的《科學》雜志發表的一篇綜述說,隨著人類逼近并破壞野生生物的遷徙路徑,動物把疾病傳給人類的風險在一些情況下可能增加,但是在另一些情況下可能減少。 氣候變化也正在影響著遷徙模式,這
意大利動物實驗科學家被稱“罪犯”
圖片來源:A Favore della Sperimentazione Animale 在意大利,有關動物實驗的爭論出現了令人不快的變化,一位匿名動物保護者張貼出印有米蘭大學進行動物實驗科學家的照片、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的傳單,并給他們打上了“殺人犯”的標簽。這些傳單引發了學術界和政治界的廣
動物實驗:科學道義難兩全
為了進行醫學研究,實驗室里的長尾猴經常被迫接受精確的大腦手術 看到關在籠子里、等著被開膛破肚的猴子或貓狗,動物保護主義者總是義憤填膺;而另一方是科學家與政府用論文與法律,闡述動物實驗對于治療人類疑難病癥的必要性與貢獻——這是人們在思考動物實驗這個問題時所面臨的良心考驗。 英國
科學家揭秘動物為什么要交配
北京時間12月6日消息,英國每日電郵報道,自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一直讓科學家困惑不已的問題之一便是動物為什么要交配?近期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動物之間發生性交行為,而非單純的自我繁殖,能夠有效的避免寄生蟲危害。 這項發現也支持進化論理論,后者稱兩種動物的基因組混合產生的后代具有新的遺傳密
科學家成功從動物耳蝸內獲得電能
據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獲取了天然存在于哺乳動物內耳中的電化學梯度并用其為一臺小型無線發射器充電。通過進一步優化,該項發現或可應用于藥物投遞車、分子傳感器或其他植入人耳附近的設備如助聽器。 內耳中的“耳蝸內電位”是動物體內唯一生長在較大解剖結構中的電化學勢能。
俄羅斯科學院外賓訪問動物所
5月21日,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貝加爾自然管理研究所Khandazhapova Lubov Mikhailovna 研究員等一行6人到動物所訪問。動物所孫江華研究員代表研究所接待了Khandazhapova Lubov Mikhailovna 研究員等一行,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
中國實驗動物科學年會呼吁加大研究投入
6月26日至27日,第十一屆中國實驗動物科學年會在重慶舉行,本次會議參會代表近五百名,包括從事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以及相關學科的科研技術人員、教學人員、管理人員、科技產品研發人員等。 本次大會包括院士報告、特邀報告、科普講堂、專題研討、熱點論壇、學術沙龍等內容。會議頒發了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科學技
意大利科學家抗議動物保護法令
一些科學家認為意大利嚴格限制動物實驗的法案會對科研產生負面影響。 近日,許多科學家在意大利羅馬游行示威,反對一個被提議的法律——保護用于科學研究目的的動物,科學家擔心此舉會威脅意大利的生物醫學研究。 該法律于7月31日經議會批準(目前正在等待政府例行公事的程序審批),旨在實施歐盟2010
哥倫比亞科學家抨擊動物福利法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456.shtm
哥倫比亞科學家抨擊動物福利法案
日前,在一場社交媒體運動的助力下,一個哥倫比亞科學家聯盟成功說服立法者,撤回了一項嚴重限制實驗室和田野調查中使用動物的提案。現在,科學家們又向立法者施壓,要求撤回第二個類似提案。 據《科學》報道,這場爭議起源于7月底哥倫比亞自由黨代表、眾議院議員Juan Carlos Lozada Varga
德國科學家解開動物肢體再生之謎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科學家11月24日宣布,他們經過30年的研究,成功解開動物肢體再生之謎。 康斯坦茨大學貝格曼研究小組通過對斑馬魚的研究,證明視黃酸是再生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物質。斑馬魚是肢體再生能力最強的動物之一,它的鰭、鱗和部分心臟都可以再生。 貝格曼稱這項成果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科學家發現形成動物斑點條紋基因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首次發現老虎身上的條紋、美洲豹身上的斑點和家貓身上的紋理至少和3種基因有關。這些基因可以為人類的各種皮膚病提供新的科學依據,并且可能改變人類皮膚顏色基因,創造出“斑馬人” 、“豹人”及各種皮膚顏色。 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天主教大學的研究者Eduardo Eizirik
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科學技術獎頒發
近日從第九屆中國實驗動物科學年會上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承擔的項目“傳染病動物模型實驗研究技術平臺的建設”獲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據悉,第三軍醫大學的“醫用小型豬標準化、應用關鍵技術及重要特性研究”、天津市疾控中心等的“野生來源TW小鼠近交系的建立及優勢生物特
科學家首次發現動物與植物爭奪食物
食蟲植物茅膏菜和狼蛛的飲食結構存在高度重疊? 北京時間5月18日消息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美國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來自不同分類學領域的兩個種類——動物與植物——會為同一種食物展開激烈爭奪。這是科學家首次獲得此類發現。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食蟲植物茅膏菜和狼蛛的飲食結構存在高
科學家破解哺乳動物父子識別機制
科學家發現,父親與后代的相互作用對于彼此認知非常重要 在哺乳動物中,識別近親——包括后代——的能力被認為與辨識它們獨特的、由遺傳因素決定的體味有關。與母系的識別行為相比,父系的識別行為及其在大腦可塑性中的相關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卻是未知的。加拿大科學家日前發現,父親與后代的相互作用增加
《科學》:科學家利用新技術描繪脊椎動物胚胎發育藍圖
德國科學家近日利用新型顯微鏡描繪了斑馬魚胚胎發育期間細胞的行為和運動情況,并將過程制成了三維數字影像。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個脊椎動物的完全發育藍圖,而且這一技術同樣可以應用于老鼠和青蛙等其它脊椎動物的胚胎。相關論文10月9日在線發布于《科學》(Science)雜志上。 圖片說明:熒光顯微鏡能夠
美科學家呼吁增加動物研究透明度
6月20日,近600名科學家、學生和實驗室技術人員一改沉默過往,在《今日美國》上發表了一封呼吁該國研究機構增加動物研究透明度的公開信。 “為了人類和動物的福祉,我們應當自豪地解釋多少動物被用于科學和醫學發展。”592名簽名者在信件中表示,“從胰島素和移植手術的發展到包括基因療法和癌癥治療的現
Nature:科學家評估哺乳動物的癌癥風險
癌癥是后生動物普遍存在的疾病,對體積大、壽命長的生物體可能影響更大,因為它們具有更多的細胞分裂數量,這會增加體細胞突變的可能性。但“佩托悖論”(Peto‘s Paradox)表明,在不同物種之間明顯缺乏這樣的聯系。然而,由于難以評估非模式生物的癌癥風險,因此“佩托悖論”沒有明確的經驗證據支持。近
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活體器官再生
英國研究人員通過操控單個蛋白,實現了年老實驗鼠的胸腺再造,這是科學家們首次成功實現哺乳動物活體器官的再生。結果表明,再生器官與年輕老鼠體內的器官擁有同樣結構。研究人員在4月9日出版的《發育》雜志上指出,最新研究有望為免疫系統受損和胸腺發育相關的遺傳病患者提供新療法。 胸腺位于心臟附近,能夠
我國科學家發現群居哺乳動物更長壽
動物的社會組織形式能夠影響壽命。2日,記者從中科院動物所獲悉,利用系統發育比較分析方法,該所研究人員對近1000種哺乳動物分析發現,群居物種比獨居物種更長壽。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 哺乳動物擁有多種社會組織形式,比如獨居、成對生活以及各種群居形式。不同哺乳物種的最長壽命具有
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逆轉衰老與記憶衰退!
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功能往往受到影響。了解和防止這種潛在的情況是許多科學家的首要任務。現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使我們更進了一步。 最近的一項研究調查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參與認知衰退的海馬蛋白質。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認知能力的某些方面下降。對每個人來說情況可能并非如此,并不是每個人都以同樣
科學家首次觀察脊椎動物胚胎形成過程
德國科學家借助新型高性能顯微鏡首次觀察到脊椎動物胚胎形成過程,在最初數小時內,從一個單細胞變成一個心臟跳動的胚胎,這將有助于深入了解人體器官是如何形成和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研究 斑馬魚胚胎誕生過程 網易探索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德國科學家借助新型高性能顯微鏡首次觀察到脊椎動物胚胎形成過
中國科學家實現靈長類動物基因定向敲除
這是兩只運用CRISPRA/Cas9技術成功實現基因靶向修飾的食蟹猴(1月10日攝)。 記者從云南省科技廳獲悉,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中國科學家在云南昆明成功培育了多只被去除特定基因的猴子,實現了基因靶向修飾技術在靈長類動物身上的應用,并于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發表了相關成果,將為人類遺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