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首次用實驗鼠的微小RNA(MicroRNAs)對很容易從皮膚活檢中得到的纖維原細胞進行重新編程,制造出了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Cs)。科學家可據此制造出特定病人的iPS細胞,以用于藥物篩選和身體組織再生。相關研究發表在《細胞—干細胞》雜志上。 負責該研究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醫學、細胞和發育生物學教授兼再生醫學研究所科學主管愛德華·莫里西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未使用4個轉錄因子制造出iPS細胞,并將效率提高了100倍。 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申彌利用病毒載體將4個轉錄因子的組合轉入分化的體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了一種類似胚胎干細胞的細胞類型,這就是iPS細胞。隨后很多科學家陸續報告稱,他們使用這4個轉錄因子上的變異制造出了iPS細胞。iPS細胞具有和胚胎干細胞類似的功能,卻繞開了胚胎干細胞研究一直面臨的倫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障礙,因此,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從事該研究的科學家希望,有朝一日能......閱讀全文
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或調節基因表達的強度,或控制目的基因的時空特異性表達,或應答外界刺激和環境脅迫。近年來,隨著干細胞研究的不斷升溫,人們對轉錄因子的興趣也日益濃厚。同一個基因組,為何最終分化成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獲準進入臨床研究 實現組織器官的修復和再生是臨床醫學研究人員和生物學家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情。1996年,當英國科學家利用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制造出克隆羊“多莉”時,人們看到這一夢想實現的可能。但隨后由于“體細胞克隆技術”備受爭議,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人的體細胞克隆技術”在近十余年進展緩慢。
科研人員向細胞中加入“魔法藥水”。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供圖 如何又快又好地誘導多能干細胞,最近有了新方法。科研人員們開發了一套“魔法藥水”,用它依次為細胞“洗澡”,便可又快又好地實現多種體細胞類型的“返老還童”。
裴端卿團隊找到用體細胞制備干細胞的“魔法藥水”。裴端卿研究員與同事在實驗室 “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可以根據所需的干細胞類型,設計特定藥水,有目的性誘導出各種干細胞。” 用“魔法藥水”為細胞“洗澡”兩次,就可將體細胞變成干細胞,實現多種體細胞類型的“返老還童”。這種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里的情節,
由胚胎干細胞分化而來的神經群,在培養基中聚集成球狀。圖片來源:Brivanlou Lab/Rockefeller University 胚胎干細胞(ES)為生命的早期發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類似于天文學家們回顧宇宙大爆炸,生物學家們也傾向于在這類細胞中尋找生命起源的秘密。科學家們將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開展合作研究,在體細胞重編程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轉錄因子Nac1參與調控體細胞重編程。這項研究發表在《干細胞報道》(Stem Cell Reports)上。 多能性干細胞能夠轉化為體內的任何一種類型的細胞,典型的多能性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
“黑匣子”(Black Box),學名是飛行數據記錄儀,是飛機專用的電子記錄設備之一,可以記錄飛機飛行期間的詳細信息資料。 回首2014年,找不到“黑匣子”的馬航(MAS)在12月15日告別吉隆坡股票交易所,結束為期29年的上市生涯。這一天,恰好也是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的生日。 看到上述開頭,你
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圣朱迪兒童研究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發育不同階段的基因表達譜,這將有助于識別指引胚胎干細胞向造血干細胞分化的關鍵因子,為未來干細胞工程研究提出了重要基礎信息。這項研究公布在Cell Stem Cell雜志上,并被作為封面文章推薦。 (吸血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DNA結合轉錄因子(TF)是真核基因表達的典型調節因子。針對轉錄因子的早期研究揭示出它們的結構良好的DNA結合結構域(DNA binding domain, DBD)并鑒定出轉錄所需的功能上至關重要的激活結構域(activation domain, AD)。后來很明顯的是,許多激活結構域包含著固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利用一種經過改進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第一批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種改進的技術培育出遺傳上相同的靈長類動物群體,以便提供更好的癌癥等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那么近年來體細胞研究領域還有哪些
間充質干細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向缺血或損傷組織歸巢的特征,輸入宿主體內后,可歸巢于特定部位,在微環境影響下定向分化為內胚層、中胚層以及外胚層3個胚層來源組織的細胞,如骨、軟骨、肌腱、脂肪、肝、腎、皮膚、肌肉、神經甚至胰腺等10余種成熟細胞,因而成為再生醫學中器官修復的理想種子細胞。最初是在骨髓中發現含
近4年來國際干細胞研究熱點之一——誘導多能干細胞機理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我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體細胞逆轉為多能干細胞的啟動機制,對誘導多能干細胞技術的完善與疾病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等人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6月18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
11月16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試點專項2016年度第一批項目申報指南正式在科技部門戶網站對外公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名列其中。“十二五”期間,我國累計支持干細胞相關的重大科研項目近170項,支持經費超過24億元。在這場新興的研究熱潮中,中國沒有缺席。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
哺乳動物的發育起源于受精卵,受精卵通過分裂,經歷了2-cell、4-cell、8-cell、桑葚胚(Morula)再到囊胚(Blastocyst)階段,稱之為著床前胚胎(pre-implantation)。隨后胚胎植入子宮壁,誘導子宮內膜蛻膜化(decidualization)預示著成功著床(i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該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
11月11日,EMBO Reports 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金穎研究組題為Foxd3 suppresses NFAT-mediated differentiation to maintain the self-renewal of embryonic stem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發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0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Esrrb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maintaining selfrenewal of trophoblast stem cells (
12月8日,Nature刊出了一期關于再生醫學的特刊。其中包括7篇綜述,分別介紹了再生醫學的歷史性事件、3D打印技術、干細胞與神經再生、I型糖尿病的細胞治療、再生醫學相關政策、跨學科協作等相關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到Nature網站閱讀全文。 正如Nature特刊主編Herb Brody所
2006年,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首次登上歷史舞臺。這一有著類似于胚胎干細胞(ESCs)功能的特殊細胞為再生醫學帶來了新視角和福音。科學家對其最初的設想是重編程成體細胞,并誘導其分化成干細胞、神經元或者其他任何細胞,最終用于疾
自發現以來,基于CRISPR的基因編輯系統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研究者們操縱基因組的能力。近日,Cell雜志推出CRISPR特輯——Gene Editing in Stem Cells,用2個SnapShots、2篇綜述以及7篇論文,回顧了近階段基因編輯技術與干細胞之間“擦出的火花”。 Cell
近日,美國科學家在《細胞干細胞》雜志上撰文指出,在老鼠身上進行的研究表明,Mof蛋白在保護干細胞的“干性”(幫助干細胞閱讀和使用自己的DNA)方面起關鍵作用。最新研究對于發揮干細胞治療疾病的潛力至關重要。 干細胞可以變成身體內的任何細胞,但干細胞如何保存這種能力以及如何“決定”放棄這種狀態
來自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miR-138 Promote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Generation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the p53 Signaling”的文章,首次發
來自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課題組近日在新研究中發現H3K9甲基化是體細胞重編程為iPSCs的一個重要障礙。相關論文“H3K9 methylation is a barrier during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into iPSCs”發表在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4日報告說,他們繞過了干細胞階段,首次將人類皮膚細胞直接轉化為功能正常的前腦神經細胞。有關研究成果當天發表在《細胞》雜志網絡版上。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科學家就已意識到,具有全能性(即可以分化成所有不同種類的體細胞)且可以自我修復的胚胎干細胞將在再生醫學領域扮演
移除miR-34a的胚胎干細胞(紅色)與正常胚胎干細胞的發育區別明顯。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副教授何琳帶領團隊,通過移除一種名叫miR-34a的微RNA,成功讓老鼠胚胎干細胞表現出類似受精卵的發育特性,能夠成功分化成胚胎組織和胚胎外組織。何琳教授16日通過電子郵件接受科技日報記者
干細胞研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熱起來的。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育生物學家一直都在實驗室使用人類胚胎癌(EC)細胞,但是對小鼠胚胎干細胞(ESCs)和胚胎生殖細胞的研究,已經讓研究人員看到了希望:他們能夠制備來自人類的多能干細胞,而不會有EC細胞的異常基因組。在新的千年之前,一些研究人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