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ALL)是兒童白血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四分之一的ALL病人中都是由于兩個基因ETV6和RUNX1發生融合造成的。該基因組變化在兒童出生以前就發生了。但是該基因融合本身并不會引起癌癥,發展為白血病還需要其他的突變。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白血病發病機制。 RAG蛋白在正常免疫細胞中復制重排基因組來產生眾多的抗體。科學家發現在ALL病人中,RAG蛋白能夠重排白血病相關基因,最終導致白血病發病。 科學家對57位具有ETV6和RUNX1融合的ALL病人進行基因組測序,發現癌細胞基因組中都出現了重排和缺失現象,所有的基因組重排都與RAG蛋白相關。 正是該基因組的缺失和基因融合導致了白血病的形成。該RAG蛋白相關的基因組不穩定現象并未在其他類型癌癥,如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其他類......閱讀全文
身為研究白血病的醫師,盧卡斯·沃特曼(Lukas Wartman)一度對自己患有的白血病一籌莫展。 與許多患者一樣,這個美國年輕人嘗試過一切傳統的治療方法。他進行了骨髓移植,反復接受化療,卻始終沒能打敗癌細胞。生命危在旦夕之際,他的同事毅然決定出手相助。他們所做的,并不是簡單的募捐,而是為
血液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主要包括PCR技術、DNA測序技術、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轉基因技術及基因芯片(DNA-chip)技術等分子生物學技術。目前這些技術已應用于血液病基因分析、基因診斷、白血病分型、指導治療、判斷預后和微小殘留病檢測等方面。 (1)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原理和方法 1)So
血液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主要包括PCR技術、DNA測序技術、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轉基因技術及基因芯片(DNA-chip)技術等分子生物學技術。目前這些技術已應用于血液病基因分析、基因診斷、白血病分型、指導治療、判斷預后和微小殘留病檢測等方面。(1)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原理和方法1)South
英國科研人員發現了造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3組基因突變,這一科研新成果對治療白血病的新藥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英國惠康信托基金會所屬桑格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日前宣布,他們通過白鼠實驗確認了造成急性白血病的基因突變作用。在白血病發病后,人類生產血細胞的骨髓開始產生不成熟的白細胞,這些白細胞由于發育不完全
臍帶血該不該存,有沒有用?似乎每隔段時間,就會有爭議的聲音出現。近日,《新華每日電訊》一篇冠以“本報記者”的文章《儲存臍帶血自救白血病?“經久不衰”的忽悠》(刊于2018年5月11日13版,以下簡稱《忽悠》文章鏈接),再一次將公眾關心的“該不該存儲臍帶血”問題推向似是而非的境地。 媒體對臍帶
儲存自體臍帶血究竟是為生命“保險”,還是“商業騙局”?公眾呼吁國家權威部門加強針對性研究,厘清臍帶血市場迷霧,及時發聲,引導和規范臍帶血儲存的市場行為。 “我沒有查到用臍帶血自救白血病的成功案例” 保存臍帶血自救白血病是違背科學常識的,“有基因缺陷保存了也不能用,沒有缺陷根本就用不著” 記
“儲存一份臍帶血,萬一孩子將來不幸得了白血病,到時候能夠救命。” 這是臍帶血儲存機構拓展業務的招牌宣傳語,也是眾多新晉父母不惜花費 1萬~2萬元儲存臍帶血的主要原因有專家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采訪時指出,儲存自體臍帶血不可能自救白血病,且過量抽取臍帶血會對嬰兒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新華每日
英國科研人員發現了造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三組基因突變,這一科研新成果對治療白血病的新藥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惠康信托基金會所屬桑格研究所的科研人員27日宣布,他們通過白鼠實驗確認了造成急性白血病的基因突變作用。在白血病發病后,人類生產血細胞的骨髓
白血病是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俗稱“血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特點是白血病細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組織中發生腫瘤性的增生,這些細胞可侵襲體內各器官和組織,使多種臟器功能受損,并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白血病的常見臨床表現有貧血、發熱、感染、出血、以及肝脾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等。 蒙特利爾
▲臍帶血公司的宣傳手冊,業務員的電話都被打上“某醫生”的名頭,讓很多市民無法分辨真偽。本報記者攝 “儲存一份臍帶血,萬一孩子將來不幸得了白血病,到時候能夠救命。” 這是臍帶血儲存機構拓展業務的招牌宣傳語,也是眾多新晉父母不惜花費 1萬~2萬元儲存臍帶血的主要原因有專家接受《新華每
BRD4抑制劑是當前進入臨床試驗評估的最有前景的癌癥治療新藥之一。在發表于《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奧地利分子病理學研究所(IMP)和維也納Boehringer Ingelheim生物制藥公司的一個研究人員小組,揭示出了白血病可以逃避BRD4致命抑制效應的機制。了解這一適應
急性白血病(AL)是最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在遺傳構成和臨床結局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由于對細胞遺傳學/基因突變的了解加深,以及相應靶向療法的引入,在某些白血病亞型的治療方面已經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但是,許多遺傳高風險的亞型,目前用標準方案仍然是難以治療的,并表現出預后不良。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家
急性白血病(AL)是最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在遺傳構成和臨床結局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由于對細胞遺傳學/基因突變的了解加深,以及相應靶向療法的引入,在某些白血病亞型的治療方面已經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但是,許多遺傳高風險的亞型,目前用標準方案仍然是難以治療的,并表現出預后不良。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家
白血病是發達國家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國內外一直努力尋找用于白血病診斷的分子生物標志物,但由于白血病的異質性和復雜性,它的發生發展涉及多個分子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目前普遍使用的單個分子標志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網絡生物標志物被認為在疾病表征中優于個體分子。 日前來自蘇州大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
個體化醫療正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學界的重視,而生物標志物是實施個體化醫療的基礎。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一類與細胞生長、增殖、疾病發生等有關的標志物;能反映正常生理過程或病理過程或對治療干預的藥物反應,在早期診斷、疾病預防、藥物靶點確
來自Norris Cotton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告稱,發現了區別血液干細胞和血癌的一條新機制,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 Reports》雜志上。 Norris Cotton癌癥中心癌癥機制項目聯合主任、Geisel醫學院遺傳學副教授Patricia Ernst說:“化療往往會造成機體正
通過分析一對3歲雙胞胎姐妹(一名健康,一名罹患侵襲性白血病)的基因組,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小組確定了一個新型的分子靶點,其有可能為治療復發性和致命性惡性腫瘤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該研究指出與稱作為SETD2的基因相關的一條分子信號通路,可能在血細胞DNA轉錄和復制的一個關鍵步驟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在實驗中發現,有一種基因在實驗鼠體內發揮著阻止免疫的作用,如果剔除這種基因,患白血病的實驗鼠會被治愈。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研發治療白血病的新藥物。圖片來源于網絡 京都大學醫學研究科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實驗鼠體內,一種名為“Sipa1”的基因發揮著阻止免疫的作用。研究人員剔除實驗鼠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在實驗中發現,有一種基因在實驗鼠體內發揮著阻止免疫的作用,如果剔除這種基因,患白血病的實驗鼠會被治愈。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研發治療白血病的新藥物。圖片來源于網絡 京都大學醫學研究科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實驗鼠體內,一種名為“Sipa1”的基因發揮著阻止免疫的作用。研究人員剔除實驗鼠
DNA倍體分析及細胞周期分析 在細胞周期內,DNA含量隨細胞內時相發生周期性變化,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細胞處于休止期(Go), G1期細胞雖有DNA合成,但DNA含量仍為2N,為二倍體細胞,;處于活躍的DNA合成期(S期)的細胞DNA含量為2N-4N;正經歷細胞分裂(G2/M期)的細胞
我國科學家近期主導研究發現了一個在急性白血病病人中有較常見突變的抑癌基因,且揭示其功能異常與多種不同致癌基因之間的協同作用,因而為研發白血病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礎。 這項白血病抑癌基因新成果10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上發表。該研究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以及天
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6月8日刊登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不是單一病癥,從基因角度可視為至少11類疾病。科學家認為,這是在惡性血癌精準醫療研究領域取得的“里程碑式”進展。 研究負責人之一、英國桑格研究所的彼得·坎貝爾在一份聲明中解釋說:“在顯微鏡下看,兩個人也許得的是同樣的白血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的陳賽娟(Saijuan Chen)院士及同事們,近日在Blood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通訊文章,介紹了研究組12年以來,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砷滯留,和慢性不良反應的隨訪結果。 白血病是目前最致命的癌癥之一,在四十歲以下男性、二十歲以下的女性中,白血病
近日,有媒體以《阿里P7員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為題發文,稱阿里員工王某今年1月在杭州租住自如的房間,僅僅半年后,就患急性髓系白血病身故。一時間,有關甲醛到底會不會引發白血病的話題再次迅速刷爆朋友圈。畢竟,生活中,搬新家、換辦公室裝修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裝修引起的甲醛污染大家
根據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報道,至少有2%的40歲以上人群和5%的70歲以上人群,在其血細胞中具有白血病和淋巴瘤相關突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10月19日的《Nature Medicine》雜志。 該研究報道稱,作為衰老過程的一部分,體細胞中的突變可隨機積聚,大多數是無害的。對
4.雜合型白血病 真正的雙系列表型白血病是伴有t(9;22)或有11q23 MLL(myeloid/lymphoid or mixed lineage leukemia髓/淋系或混合性白血病)基因重排的病人,以往報道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的診斷在一般臨床實驗室主要以形態學(Morphology,M)為主。由于80年代認識到白血病發病過程中的基因和表型變化對各類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提出了白血病MIC分型。近兩年急性白血病分子特征的研究取得了明顯進展[1,3],尤其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研究人員對新白血病受累基因IQCG展開研究,揭示出IQCG蛋白的某些功能和分子特征是斑馬魚中造血作用的必要條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5月2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陳竺(Zhu Ch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癌癥科學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一種最初設計用于殺滅DNA修復缺陷的癌細胞的藥物,可能被用于治療白血病和其他癌癥。 新的研究表明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抑制劑與標準化療藥物一起,可以更有效地防治白血病。在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RUN
含淚看完了創造3天票房高達13.06億元的熱映神劇《我不是藥神》,作為一名血液病實驗室診斷醫師,觀后內心五味乏陳;和普通觀眾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我不是藥神》的中心就是圍繞口服靶向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商品名——格列衛)”的印度仿制藥——格列寧來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而引發的一段 “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