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AL)是最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在遺傳構成和臨床結局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由于對細胞遺傳學/基因突變的了解加深,以及相應靶向療法的引入,在某些白血病亞型的治療方面已經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但是,許多遺傳高風險的亞型,目前用標準方案仍然是難以治療的,并表現出預后不良。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越來越多地基于遺傳傾向對AL進行分類,凸顯了細胞遺傳學/基因突變對于臨床管理決策制定的深遠影響。因此,迫切需要對這些AL患者的分子病理基礎進行剖析,以開發新型的治療策略。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用基因編輯技術――TALENs,制備了同基因的白血病細胞克隆,并破壞了其中的FLT3基因,從而證明這種基因組編輯方法,是探索基因突變分子基礎的強有力的平臺。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學院周劍鋒教授和Zhen Shang是本文共同通訊作者。......閱讀全文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The Scientist Magazine評選出了2015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十大創新產品,包含了7個基因組學、1個蛋白組學和2個代謝組學進入該名單。該獎項旨在表彰對科學和醫學領域產生巨大影響的
01 全球精準醫療進展 自2015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后,精準醫療概念迅速席卷全球,近年來更呈逐年加速趨勢,各種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出現。 基因測序的成本進一步降低至100美元,解讀效率進一步提升。 2017年1月,基因測序行業巨頭美國Illumina公司推出全新測序儀,將
《MIT科技評論》一年一度的評選活動又開始了。每次評選,《MIT科技評論》都會選出那些在技術或者模式上有創新,給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帶來巨大機會的公司。今年有14家與醫療健康相關的公司,其中一大半都涉及基因領域,由此可以看出基因領域應該是未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同時,免疫治療、微生物和深度學
人類曾在小說和電影中無數次幻想經過基因編輯的人類出現,但都不是現在這樣。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稱,由其團隊創造的世界首例能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誕生。 這則消息尚未經過業界專家確認,研究也還沒有經過同行評議、或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某種程度上真實性存疑,但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HIV研究領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不斷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2018年即將過去了,在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艾滋病研究領域又有哪些亮點重磅級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篩選出本年度艾滋病研究領域重磅級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ure:HIV研究重大進展!揭
深圳市醫療衛生科研水平又有了新的突破。25日,深圳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付雪梅的“863”計劃課題“CRISPR/Cas9核酸酶靶向修飾治療艾滋病”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獲得了國家1289萬元的課題經費,也是深圳衛生系統首個以課題負責人立項的“863”計劃課題。據悉,付雪梅的課題將嘗試用基因編輯的
癌細胞有著異常的細胞分裂和生存機器——它們的增長速度大于凋亡速度。為了一直增殖,它們會產生過量的生長因子和營養,并阻止人體自身的安全機制。 為此,癌細胞攜帶有突變,使得癌細胞能夠進行連續的增長。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在FLT3酪氨酸激酶中一種激活的突變,是患者中最常見發現的突變。根據最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發展至今只有短短幾年的時間。從一開始的引導RNA序列的設計、脫靶風險的評估分析等基因組水平上的研究,到近兩年逐漸有科學家將此技術引入模式動物或者胚胎,對于一項醫療技術來說,仍然處于非常不成熟的階段。今年在Nature method上發表的一篇文章“Unexpec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
豉汁蒸鳳爪端上桌后,一個小女孩頑皮地用筷子噠噠地敲打著餐桌。一位穿著Polo衫和牛仔褲的男士,正在和自己的小女兒、妻子和母親享用著廣式點心。在波士頓唐人街這個喧鬧的餐廳,沒人會多瞄一眼這位男青年。 沒人能猜到,34歲的張鋒會是這一代人中公認的最具轉化能力的生物學家,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在兩個領域
急性白血病(AL)是最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在遺傳構成和臨床結局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由于對細胞遺傳學/基因突變的了解加深,以及相應靶向療法的引入,在某些白血病亞型的治療方面已經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但是,許多遺傳高風險的亞型,目前用標準方案仍然是難以治療的,并表現出預后不良。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家
基因治療方案和藥物在全球范圍內接連獲批,2017年美國接連批準了三項基因治療的上市,兩個基因治療方案和一個直接給藥型的基因治療藥物。國內也不遑多讓,12月8日至12月29日,已有多達5家企業的申報獲得受理,另有一些公司也在積極布局CAR-T免疫療法,有望在2018年申報臨床。 基因治療重返中
3年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Gladstone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的遺傳學家Bruce Conklin想到了一個能夠改變他們實驗室工作流程的新辦法。Conklin的研究方向是DNA變異與人類疾病的關系,但
2016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9月22日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約800位國內外生物和生命健康領域知名科學家、企業家等嘉賓和專業觀眾出席開幕式,共同商討產業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開展學術交流、政策研討和產業合作,促進國內外生物和生命健康科技與產業快速發展。 四川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帶來主題為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科學家利用這種技術對捐獻者的免疫細胞進行基因編輯,一歲小女孩Layla的白血病被成功治愈。這是第二次基因編輯技術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 Layla案例代表第二次基因編輯治療的成功,第一次是美國去年用于12名艾滋病患者。基因編輯公司正在準備開展編輯酶基因直接進行治療。 NHS信托倫敦大奧蒙德街
觀點一: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觀點二:如此一來,遲早會有基因修飾嬰兒出現,非醫療目的的基因修飾技術也會乘亂而入。 如果不是因為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將科學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蛋白質與細胞》上,這本國內的英文雜
觀點一: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觀點二:如此一來,遲早會有基因修飾嬰兒出現,非醫療目的的基因修飾技術也會乘亂而入。 如果不是因為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將科學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蛋白質與細胞》上,這本國內的英文雜志
《Science》通過賀建奎的前公關助手Ryan Ferrell,追蹤采訪與賀建奎相關的人物,用碎片信息拼出了整個事件的大致輪廓——這位本來做測序公司的生物物理學家如何轉向并讓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橫空出世?他如何起步、獲得經費、與同行進行交流、同行當時的建議是什么、事后又如何評論此事? 2017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圖片
編者按:伴隨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和醫學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知識的日益積累、臨床應用的不斷探索,醫學領域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新華社記者最近兩個多月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研發現,在精準醫學這一高科技領域的世界性角逐中,我國面臨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亟待站在國家戰略層面加以重視,加強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