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科學三號”執行2010年秋季開放航次任務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駛離青島前海海事局碼頭,赴黃海、東海海域執行2010年秋季開放航次任務。 海洋研究所刁新源擔任本航次首席科學家,48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本次科考。本航次考察內容包括海洋水文觀測、海流及氣象觀測、海洋生物與生態化學觀測、海洋地質等。調查區域位于北緯31度以北、北緯39度以南的黃東海近海海域,共設站位49 個,其中CTD測量測點49個站、浮游生物拖網和底棲生物拖網各25個站。 據介紹,本航次預計海上調查約15天,航程約1800海里。......閱讀全文

    海洋科普正起航

      在過去的三個月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與中國科協共同主辦在中國科技館推出“未來海上科學城”活動,海陸互動科普吸引了大批參觀者。  今年3月28日,國家旅游局、中國科學院共同發布了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名單,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擔的“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科考船”成為首批入圍基地之一。  青島作為一

    實驗3號科考船出航執行09年開放航次任務

      為完成南海北部開放航次預期的任務和目標,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于2009年8月31日離開廣州新洲碼頭,赴南海北部海區執行海上科學調查和研究任務。   本開放航次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王東曉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參加該航次的有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一號”勝利返航

      1月5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次西太平洋海洋科學共享航次考察任務,順利返回青島奧帆基地碼頭。   海洋所所長孫松、黨委書記王啟堯等到碼頭迎接。   “科學一號”自2010年11月15日從青島起航,歷時52天,航程8300多

    2010年中國近海海洋科學考察開放共享航次再度起航

      7月9日,2010年中國近海海洋科學考察開放共享航次再度起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代亮和科研處、科考船隊負責同志到碼頭送行。  本航次使用“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航期約10天,將開展多學科綜合性海洋調查,深入認識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洋物理、地質環境與資源變化規律與機制,圍繞“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健康海洋”聯合航次啟航

      6月10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健康海洋”聯合航次啟動,“創新一”號、“創新二”號和“科學三號”、“實驗2”號四艘海洋科考船分別從青島、煙臺與廣州同時啟航,對渤海、黃海、長江口及珠江口海域開展多學科綜合性調查,為開展生態災害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推進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

    胡敦欣:繼續向西太平洋進軍

       科考隊員在考察船上  “上世紀50年代末,全國海洋普查,當時的船只和儀器設備條件與現在遠遠不能相比,中科院僅擁有一艘科考船‘金星號’,也是中國唯一的一艘專業科考船。”在2011年夏季西太平洋科考共享航次順利返航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對記者回顧了中

    中國載人深潛:向海底一萬米進發

      3月10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潛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被認為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

    中國海洋國家實驗室首次在南海實施深海載人科考

      “海洋國家實驗室‘蛟龍’號共享航次”新聞發布會4月1日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舉行。作為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海洋國家實驗室將于今年4月初首次參與“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并在中國南海首次使用“蛟龍”號實施深海載人科考。  海洋國家實驗室學委會秘書長潘

    “科學三號”科考船順利完成科考任務 航次共計19天

       12月2日,負責執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健康海洋”秋季聯合航次南黃海航段的“科學三號”科考船順利完成科考任務,返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航次共計19天。本航次由中科院海洋所徐勇老師擔任首席科學家、劉合義擔任船長、歐江擔任航次隊長,共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中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實驗2”科考船赴珠江口執行“健康海洋”聯合航次

      6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2”科考船在廣州啟航赴珠江口執行2019年度“健康海洋”聯合航次。該航次將對珠江口海域的4個調查斷面的31個調查站位進行為期10天的多學科綜合性調查。  當日,除“實驗2”科考船外,中科院科學考察船隊的“創新一”號、“創新二”號和“科學三”號海洋科考

    胡敦欣院士:年輕人挑大梁海洋研究有希望

       81歲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院士再一次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圖片來源于網絡  “出發時,為他們送行;返回了,我就來接船。海上航行科考不容易,我要為年輕人點贊、加油打氣。”近日,胡敦欣院士頂風冒雪,身著紅色沖鋒衣,前往薛家島碼頭,迎接凱旋的“科學”號科考人員。  迎送他眼中的這些

    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船時新機制“首航”成功

      海洋科考船出海費用實在太高了,每天僅油費平均就需7.5萬元。十余年來,當很多海洋科研人員因無錢、無船出海而望洋興嘆時,有船單位也在發愁——船舶和設備即使閑置也需花錢養護。如何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海洋科學考察船運行管理機制,提高船舶使用效率,推進考察船資源和調查數據的共享?5月25日,

    “科學三號”赴黃、東海考察

      11月19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駛離青島前海海事局碼頭,赴黃、東海海域執行2010年秋季開放航次任務。   海洋所刁新源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48名科研人員參加科考。本航次考察內容包括海洋水文觀測、海流及氣象觀測、海洋生物與生態化學觀測、海洋地質等。調查區域

    “國之重器”高速前行

       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同步輻射光源、大型天文望遠鏡……近年來,一項項神秘的大科學裝置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們或隱世于高山峽谷,或藏身在喧囂城市的地下,雖然不被世人所熟悉,卻自帶耀眼的光環。它們作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伴隨著一項項大科學計劃,締造著中國乃至世界科學的未來。   這些大科學裝置何以

    搭乘蛟龍號 完成我國首次南海海山剖面系統觀察和取樣

       第一步:實施“深海星空”探測計劃,在重點海區投放一批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智能浮標,同時在馬尼拉海溝、菲律賓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等構建實時立體多學科綜合觀測系統,點面結合,搶占深海探測的全球制高點  第二步:利用“蛟龍號”載人潛器、ROV(纜控無人潛水器)等移動平臺對西太平洋—印度洋重點海區進行全面

    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南海海試獲圓滿成功

    今天(4日)上午8點半,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結束為期兩個多月的南海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亞。本次科考任務成果豐碩,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407.7米。為了對潛水器性能進行全方位測試,“深海勇士”號最大連續晝夜下潛天數達到19天,成功實現夜間下潛常態化。不僅如此,潛器搭載了各年齡段的乘客

    “深海勇士”號返回三亞 南海海試圓滿成功

    今天(6月4日)上午8點半,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結束為期兩個多月的南海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亞。本次科考任務成果豐碩,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407.7米。為了對潛水器性能進行全方位測試,“深海勇士”號最大連續晝夜下潛天數達到19天,成功實現夜間下潛常態化。 &nbs

    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返回三亞 南海海試圓滿成功

    6月4日上午8點半,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結束為期兩個多月的南海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亞。本次科考任務成果豐碩,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407.7米。為了對潛水器性能進行全方位測試,“深海勇士”號最大連續晝夜下潛天數達到19天,成功實現夜間下潛常態化。 不僅如此,潛器搭載了各年齡段

    海洋調查到底能產生多少有價值的數據

      “我們往往只聞眾多調查項目轟轟烈烈地啟動,調查船奔赴各大洋考察繼而凱旋,鮮有人關心取得了多長時序的有效調查數據,質量又如何。”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級高工許建平14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發問,“這些年國家海洋調查投入增加,真正產生了多少有價值的數據?”  多名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

    追記海洋地質科學家秦蘊珊院士:向海洋地質進軍

    ①2013年1月,秦蘊珊題字于青島匯泉彎畔,科學與藝術 在山下分手 在山上會合。②2006年,秦蘊珊與陳麗容,青島中山公園,櫻花樹下。③1994年,與博士們在一起。(前排自左向右:陳麗容、秦蘊珊、翟世奎、石學法;后排自左向右:姚德、閻軍)2015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