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研究顯示超新星爆發時元素合成速度遠高于預想
日本理化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說,該所研究人員與國內外同行通過對38種中子過剩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壽命進行精確測定,發現質量數在110左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速度超過理論預測值的兩三倍。這表明超新星爆發時的元素合成速度遠高于預想。 公報說,科學界認為,從鐵到鈾,自然界穩定存在的重元素中有約半數是大質量恒星在生命終結階段發生超新星爆發時生成的。為了驗證這一假說,有必要人工合成超新星爆發時生成的中子過剩的放射性同位素,并測定它們的壽命。 研究小組利用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的重離子加速器“放射性同位素束流工廠”將鈾238束流加速到345兆電子伏特,然后轟擊鈹9,從而人工制造出從氪97到锝117等數十種中子過剩的放射性同位素。接著,研究人員把這些放射性同位素分離,并讓分離后的原子核束射入理化研究所研發的高性能壽命測定裝置,精確測定它們的壽命,也即同位素衰變前保持穩定的時間。測定結果顯示,質量數在110左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壽命只有理論......閱讀全文
仙后座A放射性同位素分布“重現”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最新計算機模擬,成功再現了大約340年前爆發的超新星殘骸仙后座A中鈦和鎳的放射性同位素空間分布。由于這種分布能直接反映中子星爆炸的情況,有助于解開“超新星爆發”之謎。 質量超出太陽8倍以上的大質量星誕生之后,經過數百萬年穩定進化,星體中心大部分由鐵形成
研究發現宇宙最早期恒星僅包含氫氦兩種元素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南方一顆昏暗的恒星事實上只由氫和氦兩種元素組成,重元素的含量只有太陽重元素含量的20萬分之一。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宇宙最早期恒星幾乎只由氫和氦兩種元素組成,銀河系南方一顆昏暗的早期恒星的重元素
日研究顯示超新星爆發時元素合成速度遠高于預想
日本理化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說,該所研究人員與國內外同行通過對38種中子過剩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壽命進行精確測定,發現質量數在110左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速度超過理論預測值的兩三倍。這表明超新星爆發時的元素合成速度遠高于預想。 公報說,科學界認為,從鐵到鈾,自然界穩定存在的重元素中有約半數是大
重元素多星系也有伽馬射線爆發
日本研究人員在21日的美國專業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文章指出,在重元素含量高的星系中,也會發生伽馬射線爆發。 而此前人們一直認為,伽馬射線爆發是伴隨著重元素含量很少的大質量恒星發生超新星爆發而出現的現象。 來自日本京都大學、國立天文臺、東京工業大學等機構的
科學家揭開“長短暴”起源之謎
現代精確的天文觀測數據表明,宇宙中可見物質質量的73%以氫原子的形式存在,25%以氦原子的形式存在,剩下大約2%則由其他元素組成。現有的觀測研究還發現氫、氦以及少量的鋰來自宇宙誕生初期的大爆炸核合成過程,更重的元素例如碳、氧、氮、硫、鐵等則是在恒星內部通過核反應產生的。然而,比鐵更重的元素(即超
高速Ia型超新星SN 2017fgc的觀測研究獲進展
一般認為,Ia型超新星起源于碳氧白矮星的熱核爆炸,基本相同的峰值光度使它們成為銀河系外距離的指示器,是研究宇宙膨脹的重要探針。Ia型超新星存在多樣性,不同前身星系統及爆發機制可能影響其作為距離探針的精度。有研究表明,高速Ia型超新星與正常速度Ia型超新星可能來自兩個不同的群體。對不同光球層速度I
高速Ia型超新星SN 2017fgc的觀測研究獲進展
一般認為,Ia型超新星起源于碳氧白矮星的熱核爆炸,基本相同的峰值光度使它們成為銀河系外距離的指示器,是研究宇宙膨脹的重要探針。Ia型超新星存在多樣性,不同前身星系統及爆發機制可能影響其作為距離探針的精度。有研究表明,高速Ia型超新星與正常速度Ia型超新星可能來自兩個不同的群體。對不同光球層速度Ia型
海底神秘同位素提供線索 迄今距地球最近的超新星“現身”
德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超新星,并且它的爆發時間就發生在過去數百萬年前,相對而言是一顆較為年輕的超新星。這一研究對人們了解恒星的形成,以及地球周圍的恒星環境具有重要的價值。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 超新星爆發是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通常
28年前重元素產生預測獲證實
? 28年前,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茨維·皮蘭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雜志上發文推測,兩顆中子星相撞不僅會在時空結構中產生引力波,而且能產生伽馬射線爆發,由此形成黃金、钚和鈾等富中子重元素。國際科學家研究組10月中旬表示,他們在8月份首次觀測到兩顆超密度中子星相撞,并證實了皮蘭教授他們的預測。
歐空局首次探測到來自超新星的放射性鈦
利用歐洲空間局(ESA)的γ射線望遠鏡,研究人員首次直接探測了來自超新星殘骸1987A的放射性鈦。這是在超新星內發現鈦-44的第一個確鑿證據,其放射性衰變被認為在過去的20年間持續為恒星爆炸的殘余提供能量,而新的數據擴大了人們對大質量恒星生命最后階段的認識。研究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英國《自然》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