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4月10日報道,“冰立方”最新探測到了超高能中微子,其或許源于宇宙最暴烈的事件。 過去一個世紀,宇宙射線(其實是一種高能粒子)的起源一直是困擾物理學家們的幾大謎團之一。據信,諸如超新星、黑洞或伽馬射線的爆發都可能產生宇宙射線,但其起源卻很難探測到。于是科學家“曲線救國”,轉而追尋中微子,即宇宙射線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時產生的亞原子粒子。由于中微子不帶電荷,其行進方向不受宇宙磁場的影響,因此可通過行進軌跡追尋到其來源。 但孤僻的中微子很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這就使其很難被探測到,不過,在極少情況下,中微子會撞到原子,產生一種被稱為μ子的粒子以及一種藍光閃光,這種藍色閃光能被“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探測到。 “冰立方”位于南極洲約2.4公里深的冰層下1立方公里的冰塊內,由86根裝備了傳感器的電纜所組成,每根電纜包含有60個光學傳感器,這5160個傳感器的使命就是搜尋中微子。 圍繞高能中微子和宇宙射線的一......閱讀全文
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探測到的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可能會產生被稱為神秘粒子的中微子。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X射線望遠鏡觀測,認為銀河系中心的龐大黑洞可能會產生神秘的粒子——中微子,如經證實,這將是科學家首
北京時間7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一項星系團研究中,天文學家利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歐洲空間局(ESA)的XMM-牛頓衛星,發現了一個神秘的X射線信號。一個有趣的猜測認為,這些X射線是來自惰性中微子的衰變。惰性中微子被認為是暗物質的候選,不參加除引力之
在大亞灣核電站附近幾百米的深山里,潛伏著世界上最好的中微子探測器。它本是用來確認中微子的第三種變身模式的,幾年前已經完成任務。如今順手取得另一項引人矚目的成果——解釋核反應堆為何產生那么少的中微子。 近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論文《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流強和能譜的演化》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 小柴昌俊生于1926年,因為對“宇宙中微子探測”的貢獻,與戴維斯(Ray Davis Jr.)分享了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另一半授予了對宇宙X射線探測做出重要貢獻的賈科尼(R. Giacconi)[1]。 小柴昌俊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
不要總是把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掛在嘴上,關于這個龐然大物的報道已經夠多了,但除它之外,世界上還有幾個研究機器,其重要性一點都不比大型強子對撞機遜色。這些超級機器,有的在跟蹤火星機器人,有的在模擬颶風,有的則在揭示超新星誕生之謎,他們不僅具有“冷酷到底”的外觀,還肩負著揭開世界上最大的未解之謎的重
《科學》雜志每年會評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最為重要的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奪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幫助破獲多起懸案的法醫系譜技術、#MeToo 運動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賀建奎前兩天被《自然》雜志評為年度人物后,其主導的基
一項日前發表于預印本服務器arxiv.org的研究表明,被黑洞撕碎的白矮星或許能解釋人們在地球上看到的高能宇宙射線和中微子雨。 宇宙射線和中微子是來自太空且每天都在轟擊地球的亞原子粒子“降雨”的一部分。不過,是什么產生了這些難以探測的粒子?一個由來自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的Daniel B
日本2019財年科學預算要超百億美元?超算、中微子探測器等基礎研究大項目最“受寵”圖片均來自網絡美國《科學》雜志官網在9月4日的報道中指出,盡管日本政府正面臨著嚴峻的財政挑戰,但其科學部門仍希望國家能再次大力支持基礎研究。日本文部科學省(MEXT)近日提出了一項超百億美元的雄心勃勃的預算提案,希望政
2010年3月31日,國務院第10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規劃,并明確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就即將啟動實施的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研究員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科
法德兩國科學家因發現巨磁電阻現象分享該獎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學家Albert Fert和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Peter Grünberg因發現巨磁電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7日報道,一個以日本東北大學為主的研究小組利用位于日本中部岐阜縣地下千米處的裝置KamLAND,根據多年觀測數據重新計算了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產生的熱量。研究發現,地球自身熱量大約有一半來自放射性物質衰變,另一半則是從地球剛形成時保存至今的原始熱量。新數據不
今天出版的Science雜志刊登封面文章,“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找到耀變體發射超高能中微子的證據。 冰立方((IceCube)是美國設在南極洲極點處的中微子天文臺。它由分布在1立方公里內的86串光傳感器(光電倍增管)構成,每串60個,位于冰層下1450米到2450米。當高能中微子被冰俘獲,產生帶電
《自然》雜志日前對2016年的熱點研究領域進行了展望。 一是二氧化碳的吸收。一家瑞士公司將成為首個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并進行商業規模銷售的企業,此舉將成為研發有朝一日對抗全球變暖的大型設備的一塊敲門磚。明年7月,Climeworks公司將在其位于蘇黎世的工廠每月捕獲約75噸二氧化碳,然后再將
近日,《自然》雜志日前對2016年的熱點研究領域進行了展望: 一是二氧化碳的吸收。一家瑞士公司將成為首個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并進行商業規模銷售的企業,此舉將成為研發有朝一日對抗全球變暖的大型設備的一塊敲門磚。明年7月,Climeworks公司將在其位于蘇黎世的工廠每月捕獲約75噸二氧化碳,然后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里,有一臺被寫進教科書的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30年前,這臺對撞機竣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臺高能加速器。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的第一站就來到高能物理所,了解研究所的發展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運行情況。 “
多國科學家12日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宇宙高能中微子的來源。這項突破性進展將為認識宇宙提供一種新方法,推動多信使天文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中微子,又稱“幽靈粒子”,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一種亞原子粒子,質量極小,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由于中微子能自由穿過人體、行星和宇宙空間,難以捕捉和探測,科學家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里,有一臺被寫進教科書的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30年前,這臺對撞機竣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臺高能加速器。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的第一站就來到高能物理所,了解研究所的發展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運行情況。“自那之后,我
多國科學家12日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宇宙高能中微子的來源。這項突破性進展將為認識宇宙提供一種新方法,推動多信使天文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中微子,又稱“幽靈粒子”,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一種亞原子粒子,質量極小,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由于中微子能自由穿過人體、行星和宇宙空間,難以捕捉和探測,科
一座600米的高塔最近在意大利西西里島附近海下2000米處建成,這是建造海下KM3觀測站的第一步,目的是觀察宇宙中的神秘粒子——中微子。 中微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它不帶電,穩定,穿透力非常強,可以自由穿過地球,被稱為宇宙“隱身人”,但它穿過水中時會產生μ介子,所以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在塔
果真有證據說明宇宙中存在暗物質嗎?歐洲科學家在研究了大量的X射線數據后相信,他們可能發現了暗物質粒子的蛛絲馬跡。相關研究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系的奧列格·瑞查爾斯基和阿列克謝·波雅爾斯基帶領的科研團隊稱,他們通過分析英仙座星系團和仙女座星系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只有能夠解釋空間和時間從哪里來,物理學才是真正完整的。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醒來,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電腦游戲中。”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家Mark Van Raamsdonk說。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但是對他來說,這個場景是思考現實的一種方法。如果這是
日前,意大利教育、大學和研究部部長Stefania Giannini一行20余人在意大利駐華大使Ettore Franceso Sequi的陪同下訪問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與此同時,中科院與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簽署合作協議,并就加強高能物理領域的科研合作進行交流。 根據合作協議,雙方
編者按:2010年12月2日,《紀念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文集》首發式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在會上作了精彩發言,深切緬懷了的巨大科學貢獻和崇高品格,也講述了王淦昌對后學的真誠關懷以及對國家科學事業的深深憂慮。在此,我們約請李惕碚院士根據發言內容撰成此文,既作
11月6日,記者從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聯合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4家單位,共同申請的“天體環境中關鍵核反應過程研究”項目獲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該項目將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研究裝置這一“利器”,研究X射線暴、中
轉眼間,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已經回國15年了——那個曾經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如今鬢間已生華發、額上也現皺紋,但他對科學的熱情、對工作的投入卻未有一絲衰減:“中國正處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好時期,我們豈能辜負!” 歐洲核子中心、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物理
(圖片來源:NASA/DOE/Fermi LAT Collaboration) 據美國《連線》雜志網絡版10月27日消息,美國宇宙學家們聲稱,利用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他們已經在銀河核心處發現關于暗物質粒子的最有說服力證據,并推測相撞而毀滅的暗物質粒子比質子重約8倍到9倍。 暗物質
諾貝爾獎親睞壽星? 施郁(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1. 為什么引力波諾獎得主年齡較大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對首次直接探測引力波作出杰出貢獻的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利用歐洲空間局(ESA)的γ射線望遠鏡,研究人員首次直接探測了來自超新星殘骸1987A的放射性鈦。這是在超新星內發現鈦-44的第一個確鑿證據,其放射性衰變被認為在過去的20年間持續為恒星爆炸的殘余提供能量,而新的數據擴大了人們對大質量恒星生命最后階段的認識。研究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英國《自然》雜
2019年10月8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獎勵他們在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發現。獲獎理由:加拿大-美國物理學家吉姆·皮布爾斯的獲獎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天文學家近日稱,通過分析美國宇航局“錢德拉”天文望遠鏡拍攝的最新照片,天文學家們基本了解了大質量恒星“死亡”后的情況:它們將孕育出新的行星。 美國宇航局“錢德拉”天文望遠鏡拍攝的最新照片 在距離地球約2萬光年的地方,G292.0+1.8是銀河系中已知含有大量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