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于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級新品種。然而,品種設計育種實施中最優化育種策略的設計面臨挑戰,尤其對于高產優質復雜性狀綜合改良,迄今還沒有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報道。 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均為復雜的數量性狀,迄今為止,人們已經鑒定出水稻產量相關的數量性狀基因座位(QTL)或基因達數百之多。以前的研究表明,水稻蒸煮品質主要受淀粉合成相關基因組成的遺傳網絡的調控(PNAS,2009)。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組與中國農科院水稻所、深圳農業基因組所錢前研究組聯合,經過精心設計,以超高產但綜合品質差的品種“特青”作為受體,以蒸煮和外觀品質具......閱讀全文
“未來水稻”時代,是個增加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工具”的育種時代,能促使水稻產量、品質、抗性等的全方位、大幅度提升。 不久前,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活動之一的“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聯合研討會”,在深圳舉辦。一種基于生物分子育種技術的“未來水稻”,受到廣泛關注。 據稱,
“我們的3000份綠色超級稻基因組原始測序數據,覆蓋了全球25萬份種質基因全部遺傳變異的95%。這份核心數據,將正式通過阿里云平臺,向全球免費開放。”9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聚道科技有限公司在長沙共同啟動“云之稻項目”,中國農科院農作物基因資
大約7000年前,人類就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并把稻米作為食糧搬上餐桌。如今,高新技術正在被廣泛應用于水稻育種,各類水稻優良品種層出不窮,不斷造福人類。據報道,孟加拉國科學家已成功培育出3種能夠抵御洪水襲擊的水稻新品種,其中一種正在農田試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部位于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
水稻的優質高產一直以來是各國育種專家,乃至全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追求,而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與水稻的超高產育種,乍聽之下,好像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但是如果深入了解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的作用之后,就會明白,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的應用,對于水稻的超高產育種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結出碩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水稻種群的基因有著豐富的多樣性和復雜的作用機制,是水稻育種改良的
5月26日下午,匆匆趕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實驗室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顧不上吃晚飯,即向其團隊成員布置了一項新的工作內容——立即安排一次國內有關育種專家參加的研討會,討論如何將新發現的水稻理想株型基因盡快應用于水稻農業生產,發揮其在培育我國新型高產水稻新
近日,在第二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期間,科技日報記者前往安徽、山東、福建、湖北等多個省份,實地參觀了眾多企業。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農村企業已非人們印象中的“小作坊”,而是正向現代企業轉型升級。 深加工擴大附加值 銅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因銅而得名。新中國第一爐銅水出自銅陵,第一個銅
水稻能否高產高質,實際上與很多因素有關,因此育種專家在進行水稻高產品種育種的時候,需要考察水稻的多個形狀,其中就包括使用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測定水稻的劍葉角度,因為水稻的劍葉角度是構成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選育理想水稻株型,結合分子育種技術,可更好地為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農業大學李仕貴教授第七屆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 李仕貴教授是四川省農作物及畜禽育種攻關水稻育種團隊的領軍人才,在水稻遺傳育種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育成的骨干恢復系“蜀恢527” 組配出38個雜交稻(5個超級稻),在十幾個省和東南亞地區推廣2.1億畝,新增稻谷
4月9日,“超級稻”在互聯網上又火了一把。伴隨《隆平超級稻減產絕收被下逐客令》成為各大網站、朋友圈轉載的頭條與熱點,半年前發生的安徽萬畝超級稻減產絕收事件,再度引發超級稻有多“超級”的熱議。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袁隆平團隊與超級稻領域諸多專家,正在海南,舉行“第五期超級稻觀摩培訓會”。 超級稻
在袁隆平的研究團隊中,有許多年輕的面孔,他們早已不用為溫飽問題發愁,卻毅然踏著金色的稻浪,奮力為解決人類吃飯問題奔跑向前 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中國創造的一個世界奇跡。奇跡的背后,是無數為此耕耘奉獻的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就是其中的
我國的水稻研究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目前華大基因農能平臺已經完成400多個水稻基因的轉基因克隆工作,依托華大基因強大的高通量測序技術,今后將進一步加快水稻轉基因育種研究工作。這是記者在6月29日結束的“水稻基因組學與農業應用研討會”上獲悉的消息。 作為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
我國的水稻研究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目前華大基因農能平臺已經完成400多個水稻基因的轉基因克隆工作,依托華大基因強大的高通量測序技術,今后將進一步加快水稻轉基因育種研究工作。這是記者在6月29日結束的“水稻基因組學與農業應用研討會”上獲悉的消息。 作為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水稻
水稻是目前全世界廣泛種植的作物品種,其產量的高低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我國人們解決了溫飽的問題,實現了產量的飛躍,由此可見,農業育種是提高作物產量的有效途徑。而利用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測定發現,水稻劍葉角度與水稻產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利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強在實驗室指導研究生開展工作。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強在育種試驗田工作。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強在辦公中。 1987年8月5日,一批水稻和青椒等農作物種
承擔課題情況:先后承擔日本國家水稻育種攻關項目“21世紀水稻育種計劃”和日本水稻基因組項目、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轉基因專項、科技成果轉化等多項科研項目。現承擔課題: (1)耐貯藏水稻新品種的選育,國家863計劃,2001AA241019,2001-2005 (2)水稻優質、抗逆分子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開展水稻育種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途徑,而在水稻育種研究和功能基因解析中,都需要對水稻表型性狀進行檢測。因此就需要利用水稻考種系統來對水稻表型性狀進行檢測,以篩選出高產、優質、抗逆的水稻品種。 &nbs
4月12日,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發表題為《水稻品種設計的分子基礎與實踐》的演講。他說,水稻育種創新是水稻科技創新的核心,對提升我國水稻產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分子育種利用現代信息和生物技術,對生物體從基因到整體不同層次進行設計和操作,實現從傳統“經驗育種”到定向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并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呼吁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
為了打破SNP檢測所面臨的設備昂貴、試劑耗材依賴度高、檢測位點和樣品通量不能兼容、定制不靈活、難以直接應用于生產實踐的現狀,博奧晶典在博奧生物十余年技術積淀的基礎上,歷經兩年專項研發取得了新的技術突破——IMAP系統。IMAP系統展示圖IMAP系統(“I” Microfludic Array Pla
讓種植了7000年水稻的農民,不用再臉朝黃土背朝天地翻地、插秧,而實行免耕直播的“懶人種植法”——把種子直接撒在地里,不打農藥、少施化肥、也不用灌溉,100多天后,即使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干旱地區,最懶的農民也能收獲沉甸甸的稻子。這就是科學家黎志康、張啟發的夢想。 品種具
來自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報道了表觀遺傳修飾對水稻株高和花器官發育的重要作用,揭示了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之間的關聯,為進一步研究表觀遺傳修飾對水稻生長發育的調控機制奠定基礎。相關成果公布在植物學權威期刊The Plant Cell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南
作物葉片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態能直接反映植物生長狀態,因此快速、精確的測量葉片形態(葉片面積、長度、寬度、病斑面積等多項參數)對研究植物生長規律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目前的水稻種植研究中,葉片形態是水稻植株器官發生和形態形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直
2故事 白手起家來深創業 建起分子設計育種平臺 除了馮樹英團隊,深圳還培育引進了深圳市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鄧興旺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團隊、中國農科院黎志康綠色超級稻創新團隊、創世紀轉基因技術公司楊雅生團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袁隆平超級雜交稻創新團隊、深圳市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主糧之一。一粒優質大米,米粒形狀適宜、無堊白、透明度好、食味和口感佳。殊不知,稻米品質涉及碾磨品質、外觀品質、蒸煮與食味品質、營養品質等多個性狀,遺傳機制復雜,培育既好看又好吃的優質大米難度大。 20余年來,揚州大學農學院水稻遺傳育種團隊圍繞稻米品質遺傳改良系列問題展開研究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然而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培育出高產又優質的“黃金”種子?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韓斌課題組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錢前課題組經過了20多年的密切合作、協同創新,給出了答案——這粒種子可以在“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
海水里也能產稻米?沒錯!7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揭牌儀式在青島國際院士港舉行,這標志著青島的“鹽堿地”變身“良田”的步伐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介紹,他將帶領團隊利用三年時間,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培育出可推廣種植的海水稻品種。 “我們有信心在2020年培育出抗鹽堿度1%
4日,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融眾集團在武漢簽約,宣布將在黑龍江省種植我國首次利用“全基因組育種芯片”技術培育的新型水稻品種--“中綠香多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在簽約儀式上說,過去幾十年,新技術使得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但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全基因組育種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 文章努力想說明這樣幾個問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
水稻育種專家們發現了構建出水稻良種的秘密,這有可能會讓亞洲數百萬人的早、中、晚餐得到改善。來自中國的兩個分子遺傳學家小組獨立開展研究工作,發現了一個控制稻米粒型和米飯口感的基因,并可在不犧牲作物產量的條件下對其進行選擇。兩篇研究論文發布在7月6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