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揭示次冰消期大洋環流演化和CO2濃度變化機制
近日,國際地學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于兆杰(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研究員萬世明與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法國國家氣候研究中心以及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洋有孔蟲Nd同位素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來北印度洋中層水團混合的歷史,發現末次冰消期南極中層水(AAIW)強烈北向入侵印度洋與南大洋通風增強和大氣CO2濃度升高相互耦合。孟加拉灣現代海水站位中稀土富集(MREE/MREE*)分布。圖a示表層水樣MREE/MREE*與鹽度之間的良好對應關系;圖b示孟加拉灣海水樣品MREE/MREE*隨深度增加而減小的趨勢以及潛在物源水團的MREE/MREE*值;圖c示從河口到遠海、表層到深層中稀土富集的程度隨河流影響力的減弱而逐漸減弱(Yu Zhaojie et al., 2017, G-cubed) 大氣C......閱讀全文
我國學者揭示次冰消期大洋環流演化和CO2濃度變化機制
近日,國際地學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于兆杰(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研究員萬世明與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法國國家氣候研究中心以及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洋有孔蟲
冰消期氣候變化特征與海陸變遷對降水同位素組成關聯
山東半島是一個人口稠密區,也是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區。季風降水對于該區域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與山東毗鄰的渤海和黃海海域水深不足100米,冰期-間冰期全球冰蓋的擴張與消融導致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幅度能夠超過120米,這會引起山東半島的海岸線發生巨大的遷移。海岸線遷移造成的海陸格局的變化
中國學者揭秘1萬年前南極冰蓋退縮之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45.shtm相關地質記錄表明南極冰蓋在末次冰消期(約1.8-1.1萬年前)曾存在幾次快速的退縮過程,可能與冰下融水排放導致的冰蓋失穩有關。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地質證據,冰下融水排放與南極冰蓋快速
地質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東亞海洋變暖超前陸地機制
5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呂厚遠研究員學科組與國內同行合作完成的關于末次冰消期東亞海洋、陸地氣候轉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2萬年來,全球氣候從寒冷的冰期向溫暖的間冰期變暖過程中,在東亞地區,海洋變暖超前陸地氣候變暖約3~
新研究發現石筍記錄的華北倒二冰消期的時間和結構特征
20世紀50年代,Emiliani首次將δ18O分析方法應用到海洋沉積物中,并根據海洋沉積物有孔蟲δ18O記錄率先提出第四紀存在多次冰期旋回。隨后,越來越多的深海巖芯、黃土沉積以及冰芯等古氣候記錄證實了這種“鋸齒狀”冰期-間冰期旋回:從間冰期向冰期轉換的過程是緩慢的,而從冰期向間冰期轉換的過程卻
末次冰盛期沙塵輻射效應對東亞西風夏季風環流的影響
亞洲沙塵主要來源于中東、中亞以及東亞等地,是全球沙塵循環及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直接、間接等效應,沙塵氣溶膠能夠對全球與區域氣候產生影響。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約2.1萬年,該時期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被永久冰蓋覆蓋,相較于現代,亞歐大陸整體溫度低約-5~-10℃,東亞夏季風強度也更弱。通過黃
中國科研人員將從深海珊瑚化石分析古代氣候
全球氣候在漫長地質年代中曾有多次冷暖變化,深海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了解幾萬年前深海對氣候的影響并為研究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參考?中國科研人員將從深海珊瑚化石中尋找線索。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天宇正搭乘“科學”號科考船前往西太平洋,希望從那里的深海珊瑚化石中得到若干古海洋和古氣候問題
銀冰消痤酊的性狀
本品為橙黃色至棕黃色澄清液體;氣芳香。
南海“大洋紅層”為研究深水環流演化提供新思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孫珍研究員團隊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紅層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Gondwana Research(《岡瓦納研究》)上。張哲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孫珍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大洋紅層”是指深海遠洋、半遠洋環境下,形成的一套以棕紅
銀冰消痤酊的用法用量
外用,一日2~3次,用棉球蘸液少許涂于患部。
印度洋咸水→大西洋-助力冰河期結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3.shtm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卡迪夫大學、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臺灣大學聯合,利用莫桑比克海峽北部約40米長的深海泥沙巖芯,通過測量微小化石殼體中封存的化學指紋及數
深海巖芯見證過去120萬年印度洋海水溫鹽變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7.shtm5月10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卡迪夫大學和圣安德魯斯大學、臺灣大學聯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研究機構的最新合作成果。研究人員利用莫桑比克海峽北部約40米長的深海泥沙巖芯,通過測量微小化
銀冰消痤酊的成分及性狀
成份 重樓、白果、天然冰片。 性狀 本品為橙黃色至棕黃色澄清液體;氣芳香。
銀冰消痤酊的功能主治
苗醫旭嘎怡沓痂,樣都擋祛卡點秋蛾病。中醫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熱毒郁膚所致的痤瘡。
南大洋上升流與南極氣候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顏文課題組在南大洋上升流與南極氣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博士研究生盧麗娟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鄭旭峰教授為通訊作者,陳忠研究員、顏文研究員和高樹基教授
重大地質歷史災變后-地球氣候系統會自我修復
為什么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經歷一段較長的冷期后,便迅速經歷一個相對較短的氣候變暖期,隨后又再次重復?最近,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這種冷暖轉變的背景時發現,這涉及到南北兩個半球氣候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問題。 該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第四紀科學與全球變化卓越創新中心研
新證據支持二氧化碳導致氣溫升高
一個歐洲研究團隊日前報告說,他們對南極冰芯樣本進行研究后發現,在末次冰消期,南極氣溫上升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同步發生。這一發現表明,二氧化碳極有可能是這一時期南極氣候變暖的原因之一。 冰消期指從盛冰期冰川開始消融退縮至冰川消亡這一時段。此前研究曾認為,在距今約2萬至1萬年前的末次冰消期
銀冰消痤酊的性狀及功能主治
性狀 本品為橙黃色至棕黃色澄清液體;氣芳香。 功能主治 苗醫旭嘎怡沓痂,樣都擋祛卡點秋蛾病。中醫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熱毒郁膚所致的痤瘡。
銀冰消痤酊的功能主治及規格
功能主治 苗醫旭嘎怡沓痂,樣都擋祛卡點秋蛾病。中醫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熱毒郁膚所致的痤瘡。 規格 每瓶裝20ml
南海中新世海相紅層成因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珍團隊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紅層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岡瓦納研究》(Gondwana Research)。張哲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孫珍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大洋紅層”是指深海遠洋、半遠洋環境下,形成的一套以棕紅色-
揭示南海擴張期地幔本質-發現玄武巖巖芯的主元素數據
南海是由歐亞大陸東部裂解形成的洋盆,也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盆。由于位于歐亞大陸、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塊交界處,南海的形成原因極具爭議。關于南海下部具有太平洋型還是印度洋型地幔,一直是地球科學界探討的重要科學問題。南海打開的動力學過程及其下部地幔組成,最可能在南海擴張期洋殼(玄武巖)中得到記錄。
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對大洋中脊玄武巖(MORB)的研究表明,上地幔在
地質地球所實現SrNdPb同位素組分一步分離
87Sr/86Sr、143Nd/144Nd、208Pb/204Pb、207Pb/204Pb和 206Pb/204Pb比值被廣泛應用于巖石圈演化與殼幔相互作用、地球化學示蹤、早期大陸形成和演化等地球科學研究。熱電離質譜儀(TIMS)具有優良的測試精度和準確度,被認為是基準Sr-Nd-Pb同位素測試
我國科學家解譯冰期深海大洋調制千年尺度大氣二氧化碳多模式變化之謎
10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嶗山實驗室于際民研究員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該研究結合深海酸度數據和冰芯二氧化碳記錄,揭示兩極海域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多種模式來調節大洋深海通風狀況。這些模式可以解譯千年時間尺度上深海碳儲存和大氣二氧化碳的不同類型的演化歷史。冰芯測量結果表明,大氣二氧化碳在北大西
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影響因素
(1)海水溫度的影響因素 海洋表層水溫主要取決于太陽輻射和大洋環流兩個因素。 ①太陽輻射是海水的主要熱源,因此緯度位置能直接影響海洋表層水溫。 ②大洋環流中的寒暖流能夠促進不同地區間的水熱交換,暖流會使流經地區水溫升高,寒流則會使流經地區水溫降低。 此外,大洋形狀、極地海域結冰與融冰等也
海洋沉積物從陸到海的輸運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于兆杰的海洋沉積物由陸到海輸運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瞄準西太平洋-東印度洋-青藏高原大三角區內以“陸源風化-環流演變-氣候變化”為中心的多時間尺度
微小太陽輻射變化促地球進入冰河期
大西洋徑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是南北半球物質與能量的主要傳送帶,但南半球的過程如何影響AMOC冰期間冰期的形態變化尚不明確。1月14日,英國卡迪夫大學、蘭州大學等有關這一問題的新發現以《南極冰山重構大洋環流》為題
地質地球所等測定地質樣品SrNd同位素比值新方法
87Sr/86Sr和143Nd/144Nd比值被廣泛應用于地球化學示蹤和巖石學研究中。為獲取準確的87Sr/86Sr和143Nd/144Nd比值,傳統方法需要通過兩步離子交換技術分離出純凈的Sr和Nd,再采用熱電離質譜儀(TIMS)進行測試。即首先將溶解后的樣品溶液通過
南半球與北半球氣候的相互影響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古氣候學界一直存在一個未解的謎題,即為什么在一段較長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個相對較短的氣候變暖期為結束,而后又再次重復變化?這種冷暖轉變的過程機制是什么?這實際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兩個半球氣候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問題。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第
南北半球氣候的相互影響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古氣候學界一直存在一個未解的謎題,即為什么在一段較長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個相對較短的氣候變暖期為結束,而后又再次重復變化?這種冷暖轉變的過程機制是什么?這實際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兩個半球氣候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問題。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