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盛期沙塵輻射效應對東亞西風夏季風環流的影響
亞洲沙塵主要來源于中東、中亞以及東亞等地,是全球沙塵循環及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直接、間接等效應,沙塵氣溶膠能夠對全球與區域氣候產生影響。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約2.1萬年,該時期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被永久冰蓋覆蓋,相較于現代,亞歐大陸整體溫度低約-5~-10℃,東亞夏季風強度也更弱。通過黃土與冰心記錄重建得知,LGM沙塵沉降通量約為現代的2~20倍。大氣中大量增加的沙塵使得LGM沙塵對大氣的直接輻射強迫顯著增強,但增強的沙塵輻射強迫對區域氣候系統(例如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最近,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石正國及合作者基于氣候模型進行系列數值試驗評估LGM沙塵輻射強迫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結果表明,LGM時期沙塵輻射效應可使東亞夏季風顯著減弱,沙塵對夏季風風速以及降雨所產生的影響可達冰期邊界強迫(大冰蓋、海平面、二氧化碳等)影響的約30-40%。LGM時期,亞洲比現在干冷,高緯積雪南移,沙漠裸地也惡化擴張......閱讀全文
末次冰盛期沙塵輻射效應對東亞西風夏季風環流的影響
亞洲沙塵主要來源于中東、中亞以及東亞等地,是全球沙塵循環及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直接、間接等效應,沙塵氣溶膠能夠對全球與區域氣候產生影響。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約2.1萬年,該時期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被永久冰蓋覆蓋,相較于現代,亞歐大陸整體溫度低約-5~-10℃,東亞夏季風強度也更弱。通過黃
末次冰盛期東海陸架的植被面貌
地質地球所通過孢粉分析得出末次冰盛期東海陸架的植被面貌 末次盛冰期是距今約18000年前的極端寒冷時期,海平面大幅下降。準確重建末次冰盛期時我國陸架地區的植被面貌,對未來海平面下降條件下陸架生態環境和碳儲量評估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古氣候學界對末次冰期東海陸架的植被面貌至今存在較大爭
地球環境所在末次冰盛期中高緯粉塵堆積不同步的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09_4780049.shtml 中緯度亞洲內陸地區氣候干旱,沙塵暴頻發,是全球大氣粉塵的主要源區。進入到大氣中的粉塵可以直接反射和散射太陽光輻射,影響區域的氣候,并通過高空西風環流傳輸到北太平洋地區,為大洋海表
青藏高原沙塵冰雪反饋對亞洲沙塵循環的影響
來源于南亞、東亞地區和青藏高原局地排放的可吸收性氣溶膠(包括沙塵和黑炭)在青藏高原冰雪上的沉降,會有效地降低高原地表冰雪的反照率,引起局地顯著的正輻射強迫(可吸收性氣溶膠粒子的冰雪反饋效應)。由于該效應可以加速高原局部氣候變暖并影響高原熱源和熱力結構,進而會調制東亞及南亞地區的夏季風環流系統及其
科學家發現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在第四紀動態分化的新證據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在中國植被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化石孢粉的古植被重建認為,該植被類型在末次冰盛期向南退縮至24°N以南(圖1a),退縮-擴張(Expansion-Contraction)模型得到了少數常綠闊葉林組成植物譜系地理研究的證實。同時,也有一些譜系地理學研究提出更為廣泛存在的原地避難(in
韓國各地降“輻射雨”后今日再遭“核輻射沙塵”
韓國7日大部分地區降雨,雨水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質,部分學校決定停課。圖為學校在校門貼出了停課通知。 韓國氣象廳日前表示,繼7日韓國各地區降“輻射雨”之后,一股含放射性物質的強沙塵暴8日又將襲擊韓國,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 韓聯社援引當地氣象廳預報,稱在韓國一些
水生所發現海拔最高的魚類冰期避難所
更新世以來,以冰期—間冰期回旋為主的氣候波動,對生物演化產生影響,是決定現生生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以最近一次的末次冰盛期的影響最為深遠。冰期避難所是生物在冰期退守的棲息場所,也是冰期后物種重新擴散的起點。研究冰期避難所,對揭示不同生物區系之間的關系、了解物種的形成機制和進行生物多樣性保
地質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東亞海洋變暖超前陸地機制
5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呂厚遠研究員學科組與國內同行合作完成的關于末次冰消期東亞海洋、陸地氣候轉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2萬年來,全球氣候從寒冷的冰期向溫暖的間冰期變暖過程中,在東亞地區,海洋變暖超前陸地氣候變暖約3~
青藏高原所揭示粉塵的風化度效應
粉塵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例如“陽傘效應”(粉塵可削弱太陽輻射引起地面冷卻)、“冰核效應”(粉塵顆粒作為云凝結核,影響云的形成和降水)、“中和酸雨效應”(粉塵在降落過程中可中和空氣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質,有效減少酸雨)以及“鐵肥效應”(
今年春天北方沙塵天氣預計8到12次
當前我國北方地區已進入沙塵暴易發頻發季節。國家林業局昨天發出通知,要求東北、華北和西北相關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林業主管部門做好春季沙塵暴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據國家林業局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召開的春季沙塵暴趨勢會商預計,今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沙塵過程數為8到12次,較常年同期(
第8次沙塵卷土再來,為何這么頻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36.shtm 今年以來,我國已出現8次大范圍沙塵天氣過程。4月9日以來的沙塵天氣過程達到沙塵暴級別是今年第二次沙塵暴以上強度的沙塵天氣過程,影響范圍將達近400萬平方公里。 本次沙塵天氣過
鐵氧化物的礦物組成、光學特征與環境意義研究獲進展
20世紀以來,全球多數山地冰川出現退縮,且近期呈現加劇趨勢,尤其在我國青藏高原更為明顯。山地冰川特別是其消融區表面往往存在大量暗色吸光雜質(圖1),即冰塵(Cryoconite)。冰塵組成相對復雜,包括礦物沙塵顆粒、黑碳、有機質及微生物等。冰塵能夠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吸收更多太陽輻射,從而成為影
五問今年第8次沙塵天氣:南方受影響是否正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79.shtm 4月9日開始,一場大范圍沙塵天氣來襲,內蒙古、北京、山西等多地達到沙塵暴級別。這是今年以來我國遭遇的第8次沙塵天氣過程,也是繼今年3月19日至24日的強沙塵暴過程后的第二次沙塵暴
甘肅今春出現2次區域性沙塵暴-致局地受災
記者8日從甘肅省氣象部門獲悉,根據《甘肅省2013年春季氣候概況》分析,今年春季,甘肅大風、沙塵(暴)日數偏少,出現2次區域性沙塵暴,致部分地方受災,3月中旬持續出現大范圍浮塵天氣。 受春季大風、沙塵暴天氣影響,春季甘肅河西大部地方和隴東部分地方受災,對當地設施農業和農作物
末次盛冰期時期亞洲西風急流的季節性變化特征
西風急流作為亞洲天氣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半球及全球氣候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西風急流受到海陸分布、季節性熱力差異等作用的影響,強度和位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亞洲擁有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地形——青藏高原,其顯著的熱力和動力學作用對西風急流產生深遠影響。末次盛冰期(LGM)距今約2.1萬年,
新研究發現石筍記錄的華北倒二冰消期的時間和結構特征
20世紀50年代,Emiliani首次將δ18O分析方法應用到海洋沉積物中,并根據海洋沉積物有孔蟲δ18O記錄率先提出第四紀存在多次冰期旋回。隨后,越來越多的深海巖芯、黃土沉積以及冰芯等古氣候記錄證實了這種“鋸齒狀”冰期-間冰期旋回:從間冰期向冰期轉換的過程是緩慢的,而從冰期向間冰期轉換的過程卻
晚中新世至中上新世溫暖期亞洲氣候演化與動力過程研究
始于距今200-300萬年前的大冰期氣候塑造了第四紀以來的海洋和陸地環境格局,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物群落,包括人類的出現和演化。在這之前的上新世和中新世,地球氣候相對溫暖,是距離現代最近的地質溫暖期,期間僅南極發育了大規模冰蓋,而北半球僅發育了零星的小規模冰蓋。這一情景與目前兩極冰蓋變化趨勢頗為相似
3D多孔輻射制冷薄膜可使冰融化速率降低4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02.shtm
孢粉研究揭示中國南方末次盛冰期以來的植被變化
地球氣候自末次盛冰期約2萬年前開始逐步回暖,適宜的氣候條件促成了全新世農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先民從早期采集與漁獵為主的游弋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轉變到以農耕文明定居生產生活方式。這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當時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聯,對當今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南方植被自末次盛冰期以來曾發生過重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沉積速率的變化機理
中亞地區是世界主要的粉塵源區之一,沙塵暴災害頻發,這不僅影響該地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產生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對該地區粉塵排放的變化特征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的研究至關重要。黃土是典型的風成沉積物,是古粉塵堆積的產物,研究黃土的沉積過程與變化規律有利于充分認識當前粉塵釋
西南季風區水文氣候變化特征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印度季風演化主要受到軌道尺度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及百年尺度北大西洋氣候波動的影響,近期研究表明印度洋海表溫度變化對冰消期千年尺度季風波動也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間冰期(例如全新世),海表溫度對季風降水及陸地水文氣候的影響仍待證實。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積與環境
歐航局衛星捕捉到撒哈拉沙塵暴西行畫面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航空局的Envisat衛星目前捕捉到了撒哈拉沙塵暴西行的畫面。 Envisat衛星是歐空局的對地觀測衛星系列之一,于2002年發射升空。該衛星是歐洲迄今建造的最大的環境衛星。星上載有10種探測設備,其中4種是ERS-1/2所載設備的改進型,所載最大設備是先進
十二五末力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達11.4%
國務院新聞辦24日發布的《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說,到“十二五”末,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11.4%,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30%。 白皮書說,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中國將積極發展水電,把水電開發與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結合
利用洞穴石筍揭示末次間冰期青藏高原季風氣候變化
末次間冰期青藏高原石筍記錄的氣候變化 洞穴石筍沉積由于能夠通過不平衡鈾系測年方法精確定年,目前已經成為過去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陸相自然環境記錄。我國東部季風的石筍記錄表明,亞洲夏季風直接響應于北半球太陽輻射的變化,東亞季風與北半球太陽輻射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相位差。然而,東亞季風區
人類活動如何改變并利用熱帶森林環境?
海南雙池瑪珥湖處于典型的熱帶海洋季風區,可以很好地響應于熱帶輻合帶(ITCZ)和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ENSO)的變化。目前,對于中國南部熱帶雨林如何響應于氣候環境變化,人類活動如何改變并利用熱帶森林環境以及中國南部的農業和栽培歷史尚無清晰解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孢粉與熱帶氣候變化實驗室
沙塵天氣又要來了
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預計20-21日北京市有大風天氣,21日風力達今年以來最強,并伴有沙塵天氣。北京市氣象臺已于4月20日15時30分升級發布大風黃色預警信號、15時35分發布沙塵藍色預警信號;20日與北京市森防辦聯合發布森林火險橙色預警。預計,大風主要出現在兩個階段:一是20日下午至23時,有4級
川貝末膠囊的介紹
川貝末膠囊是一種中成藥,主要成分是川貝母,并輔以淀粉作為輔料。 川貝末膠囊的主要功效是清熱潤肺和化痰止咳。它適用于治療因肺熱引起的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以及咯痰不爽等癥狀。如果您有這些癥狀
強沙塵襲擊北方多地-這場沙塵暴為何如此“兇猛”
強沙塵天氣來襲!4日,我國北方多地被沙塵暴“攻陷”,還有的地方出現了能見度更低的“強沙塵暴”。中央氣象臺4日傍晚繼續發布沙塵暴藍色預警。 氣象監測顯示,從5月3日開始的此次沙塵天氣覆蓋范圍廣,目前已覆蓋包括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在內的10余
鳥類遷徙路線形成原因和長距離遷徙關鍵基因揭秘
鳥類的遷徙是令人著迷的自然現象之一。據估計,全球現存1萬多種鳥類中約1/5是遷徙鳥類,世界上每年有數十億只候鳥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遷徙,鳥類的遷徙路線幾乎遍布全球。然而,這些路線如何進化而成?當前如何維持?在未來氣候變化下可能有何改變?不同的遷徙策略是否有其遺傳基礎?這些問題是鳥類學和行為學關注
用蝸牛化石重建冰消期以來水熱格局和生態演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氣候變化集成-模擬-同化-預測團隊對黃土高原東南緣靈寶地區末次冰消期以來的兩個黃土剖面開展了系統的蝸牛化石種屬組合研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以喜暖濕蝸牛種類占優勢,指示了整體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研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