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并發癥
1.并發佝僂病、營養不良 本病可與佝僂病、營養不良同時存在。并發佝僂病時,在X線片上就會出現這兩種病的不同表現,以致混淆不清。 2.顱內出血 可發生顱內出血。 3.并發感染 患兒抵抗力降低,常易并發感染如中耳炎、癤病、肺炎等。 4.骨折 由于基質缺乏,骨樣組織的形成與軟骨內骨化障礙,成骨作用被抑制,不能形成骨組織,骨小梁變脆易折,干骺端骨質脆弱,常導致骨折和骨骺分離。......閱讀全文
簡述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并發癥
1.并發佝僂病、營養不良 本病可與佝僂病、營養不良同時存在。并發佝僂病時,在X線片上就會出現這兩種病的不同表現,以致混淆不清。 2.顱內出血 可發生顱內出血。 3.并發感染 患兒抵抗力降低,常易并發感染如中耳炎、癤病、肺炎等。 4.骨折 由于基質缺乏,骨樣組織的形成與軟骨內骨化
簡述小兒維生素A缺乏病的并發癥
1.眼部并發癥 由于眼干燥癥并發結膜炎、角膜潰瘍、角膜白斑;如穿孔、虹膜晶狀體脫出、感染,可至失明。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維生素A缺乏仍然是年幼兒童失明的主要原因。 2.感染 機體抵抗力下降,易反復感染,尤其呼吸道反復感染,也可發生膿尿。 3.神經系統 可引起智力、精神障礙,甚至出現腦
簡述小兒維生素B1缺乏病的并發癥
1.神經系統 多發性神經炎,嚴重者可發生顱內高壓。 2.心力衰竭 嚴重時發生急性心力衰竭。 3.臟器病變 腦充血、肺充血及肝淤血;心包腔、胸腔及腹腔積液。
簡述小兒維生素B6缺乏病的并發癥
1.生長發育遲緩 骨骼畸形、肌肉發育不良。 2.消化系統 可導致舌炎、口炎、消化功能紊亂。 3.神經系統 發生抽搐和智力低下,其中80%患兒伴有視力障礙。 4.心臟疾病 30%患兒有類似Marfan綜合征的心臟病。 5.感染 免疫功能下降,易發生感染。 6.其他 脂溢性皮炎和貧血。
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預后介紹
按以上療法處理,輕癥一般在1~2天內局部疼痛和觸痛減輕,食欲好轉,約4~5天后下肢即可活動,7~10天癥狀消失,體重漸增,約3周內局部壓痛全消。同時毛細血管脆性也恢復正常。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經維生素C及葉酸等治療后網織紅細胞增多。 骨骼病變及骨膜下出血所致血腫的恢復需時較長,重者需經數月消失。即
簡述小兒煙酸缺乏病的并發癥
1.中樞神經系統 本病多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神經錯亂、定向障礙、癲癇發作、緊張性精神分裂癥、幻覺、意識模糊、譫妄,甚至導致死亡。 2.周圍神經炎 可有周圍神經炎表現。 3.貧血 可發生大細胞性或正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4.泌尿和生殖系統 女性可有陰道炎及月經失調、閉經;男性排尿時有燒灼感,
概述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發病機制
維生素C對人體形成正常膠原組織(collagen)是必需的,人腎上腺及眼晶體中含維生素C量特別高。維生素C有很強的還原性,具有重要的抗氧化功能,可還原超氧化物及其他活性氧化物,保護DNA、蛋白質及膜結構,并可參與清除自由基。 1.維生素C缺乏癥的發病機制 (1)維生素C可激活羥化酶:維生素C
概述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任何年齡皆可發病,多見于6~24個月小兒。 1.全身癥狀 起病緩慢,自飲食缺乏維生素C至發展成維生素C缺乏病歷時約4~7個月。常先有一些非特異性癥狀如:倦怠、軟弱、激動、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及面色蒼白等,也可出現嘔吐、腹瀉等消化紊亂癥狀,常未引起父母注意。此階段可稱為隱性病例。 一般都有低熱,
關于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檢查方法介紹
實驗室檢查: 體內維生素C營養水平評定: 1.血漿維生素C含量 正常值0.5%~1.4mg%,患兒低于此值。 2.24h維生素C定量 正常值20~40mg,患兒低于20mg。 3.維生素C負荷試驗 口服500mg維生素C后,4h尿液中排出量>3mg為正常,1~3mg為不足,<1mg為缺乏
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基本信息介紹
維生素C缺乏病又叫壞血病(scurvy)是由于長期缺乏維生素C(ascorbic acid,抗壞血酸),以骨骼變化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為其特征的周身性疾病。臨床以化骨障礙及出血傾向,過度角化性毛囊丘疹,周圍繞以毛細血管出血,頗具特征性的表現,現一般少見,但在缺少鮮菜、水果的北方牧區,或城、鄉對人
用藥治療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簡介
1.口服維生素C 對輕癥患兒給予維生素C,3次/d,每次100~150mg口服。 2.靜脈或肌內注射維生素C 對重癥患者及有嘔吐、腹瀉或內臟出血癥狀者,應改為靜脈或肌內注射,1次注完一天量。 3.選擇維生素C豐富食物 多食新鮮水果、蔬菜,供給鮮桔擠出之汁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 4.補充
關于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病理病因分析
1.攝入不足 如孕婦營養適當,小兒出生時有適宜的維生素C儲備,臍血血漿維生素C含量比母血漿高2~4倍,故3個月以下嬰兒發病較少。但如孕婦飲食缺乏維生素C,新生兒也可患壞血病。正常人乳含維生素C約227.2~397.6μmol/L(4~7mg/dl),可滿足一般嬰兒的需要。人乳中維生素C含量與乳母
關于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疾病診斷介紹
根據維生素C攝入不足膳食史、典型臨床表現及長骨X線檢查改變特征和對維生素C治療后迅速好轉可作出診斷。但需注意本病肢體腫痛與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等鑒別;壞血病肋串珠與佝僂病區別;肢體假性癱瘓與脊髓灰質炎鑒別;出血癥狀與其他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鑒別。
小兒維生素A缺乏病的簡介
維生素A缺乏癥(vitamin A deficiency)是因體內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以眼和皮膚病變為主的全身性疾病,患者以嬰幼兒為主,常和營養不良并存,伴隨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等。 維生素A在體內具有多種重要功能。它對視網膜的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上皮組織的生長和分化顯然是必需的,同時也為骨生
簡述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多發生于出生后1個月左右,約90%以上見于單純母乳喂養兒,如合并腹瀉、使用廣譜抗生素、肝膽疾病和長期禁食患兒則更易發生。 1.起病急驟 病情嚴重,多見于生后4~8周的母乳喂養兒。 2.顱內出血 大多首發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以蛛網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出血為多見,腦室、腦實質出血少見,
簡述維生素c族缺乏的治療措施
輕癥口服維生素C,每次100~150mg,每日3次。重癥靜脈注射每日一次500mg,待癥狀減輕后改為口服,一般需持續用藥2~3周,其后應保證每日飲食需要量。同時應供給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或蔬菜,如桔汁、西紅柿汁等。有骨骼病變者應固定患肢。本病維生素C療效顯著,治療后24~48小時,癥狀改善,一周
關于小兒維生素A缺乏病的預后介紹
及時補充維生素A,療效迅速而有效,預后良好,夜盲癥可于治療后數小時內明顯好轉,干眼及角膜混濁于2~3天后明顯改善。但角膜壞死、虹膜脫出,已至失明者,效果不佳。皮膚角化丘疹要在治療1~2個月后才恢復。嚴重維生素A缺乏的兒童,常為嚴重營養不良的患兒,病死率為50%或以上。維生素A缺乏后果的嚴重性和年
概述小兒維生素A缺乏病的發病機制
維生素A為淡黃色油溶液,無敗油臭,對光和空氣不穩定,但在油溶液中不易被空氣氧化變質,宜保存于15~30℃之間,不應超過40℃。維生素A族的原形化合物是全反式視黃醇。天然維生素A只存在于動物體內,并分兩種類型:維生素A1(視黃醇)和維生素A2(3-脫氫視黃醇)。維生素A的攝入不足,生長發育的速度快
概述小兒維生素A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1.眼部癥狀體征 由于維生素A和維生素A原缺乏所引起的營養缺乏病,特定的改變局限于眼部,以干燥、潰瘍、角膜與結合膜干燥癥為特征的角膜軟化癥,作為急性癥候見于嚴重缺乏食物的年幼兒童,通常以眼干燥癥和畢脫(bitot)斑為預兆,最后導致嚴重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1)早期階段:臨床上首先出現暗適應
關于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并發癥和預后介紹
1、并發癥 顱內出血、肺出血及出血性貧血,嚴重顱內出血常遺留后遺癥。 2、預后 只要對本癥有足夠的認識,本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一旦發病只要治療及時予維生素K治療,效果良好,數小時或24h后出血傾向明顯好轉。如為嚴重顱內出血,預后欠佳。
簡述維生素C缺乏癥的治療方法
輕癥口服維生素C,每次10mg~150mg,每日3次。重癥靜脈注射每日一次500mg,待癥狀減輕后改為口服。同時應供給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或蔬菜,如桔汁、西紅柿汁等。有骨骼病變者應固定患肢,本病維生素C療效明顯,治療后24~48小時,癥狀會有所改善,一周后癥狀消失,一年后骨結構恢復正常,治愈后一
簡述維生素c族缺乏的臨床表現
多見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母孕期攝入足量維生素C,則生后2-3個月嬰兒體內儲存的維生素C可供生理需要,若孕母患本病,則新生兒出生后即出現癥狀。 (一)一般癥狀:維生素C缺乏約需3~4個月方出現癥狀。早期表現易激惹、厭食、體重不增、面色蒼白、倦怠無力,可伴低熱、嘔吐、腹瀉等,易感染或傷口不易愈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檢查
1、凝血功能檢查 血小板、出血時間均正常。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多數延長至正常對照的2倍以上,輕度維生素K缺乏只有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臨床無出血傾向。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及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因子活性明顯降低,第Ⅶ因子首先降至最低,第Ⅶ因子減低后凝血酶原水平即下降,但較緩慢,第Ⅸ、Ⅹ因子也有不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鑒別
與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及顱內感染性疾病相鑒別。遲發性新生兒出血癥,大多首發表現為顱內出血,突然起病,但無明顯感染中毒癥狀,貧血發展迅速而嚴重,加之給予維生素K后,病情好轉,故可與顱內感染相鑒別。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治療
輕癥維生素K缺乏癥病例補充維生素K及輸血為主;維生素K缺乏合并顱內出血急性期以止血、輸血、營養支援療法、對癥處理治療為主;恢復期及后遺癥期以營養腦細胞,加強功能鍛煉為主。 1.立即補充維生素K 有出血現象時,應立即靜脈注射維生素K 2mg,可迅速改善出血癥狀。嚴重者或有失血性貧血者可輸新鮮全血
小兒維生素B2缺乏病的簡介
由于膳食中核黃素供給不足,或由于某種繼發性原因,如需要量增高、吸收、利用障礙引起核黃素缺乏,出現舌、唇、口、外生殖器等皮膚黏膜病變,稱為核黃素缺乏病。核黃素,即維生素B2,因色黃,且分子中含核糖醇,故命名。 核黃素水溶性,存在于食物中,大多與蛋白質結合存在,被排出的量隨體內的需要,以及可能隨蛋白
用藥治療小兒維生素A缺乏病的介紹
1.去除病因 如患兒因為疾病而影響了維生素A吸收和利用,引起維生素A缺乏,應首先去除病因,及時治療疾病,同時補充維生素A。 2.補充維生素A (1)飲食:對維生素A缺乏癥患者可給予含維生素A豐富的飲食,同時給予高蛋白飲食。胡蘿卜、黃綠蔬菜、蛋類、黃色水果、菠菜、豌豆苗、紅心甜薯、青椒、魚肝油
關于小兒維生素A缺乏病的預防護理
維生素A可貯藏于體內,并不需要每天補給;對維生素A的建議每天攝取量,就一般成年男性而言,1000RE(或5000U)即可防止不足,女性則需要800RE(4000U)。在懷孕期間,最新的建議攝取量并不建議增加,但如在哺乳期,在前6個月中可額外增加500RE(或2500U),而在之后的6個月減為額外
簡述維生素缺乏病的相關檢查
血液生化檢查:佝僂病、骨軟化病活動期血鈣可正常或偏低[正常2.2~2.7mmol/L(9~11mg/dl)];血磷降低[成人正常0.9~1.3mmol/L(2.8~4mg/dl)、兒童正常1.3~1.9mmol/L(4~6mg/dl)],鈣磷乘積
簡述維生素缺乏病的發病機制
維生素D缺乏時腸道內鈣磷吸收減少,使血鈣、血磷下降,血鈣下降促使甲狀旁腺分泌增加,后者有促進破骨細胞溶解骨鹽作用,使舊骨脫鈣,骨鈣進入血中維持血鈣接近正常。但甲狀旁腺素可抑制腎小管磷的再吸收,以致尿磷增加,血磷降低,血液中鈣磷乘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