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類疾病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對于接觸放射線及苯等化學毒物的工作人員,須建立嚴格防護制度并定期檢查血常規。對于有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的藥物如氯霉素、磺胺類藥物、抗腫瘤藥物、解熱鎮痛藥等,應盡量避免使用,如需使用要在醫生指導下密切監測血常規,切忌大劑量長期使用。對于使用細胞毒類藥物的患者,應1~3天檢查血常規1次,并根據粒細胞計數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和療程。 該類疾病的預后與粒細胞減少的病因、程度、持續時間、進展情況、能否及時控制及去除感染、中性粒細胞恢復治療情況相關。特別是粒細胞缺乏癥,病死率較高,應積極搶救,除必須進行無菌隔離和支持治療外,應盡早使用相應藥物。......閱讀全文
該類疾病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對于接觸放射線及苯等化學毒物的工作人員,須建立嚴格防護制度并定期檢查血常規。對于有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的藥物如氯霉素、磺胺類藥物、抗腫瘤藥物、解熱鎮痛藥等,應盡量避免使用,如需使用要在醫生指導下密切監測血常規,切忌大劑量長期使用。對于使用細胞毒類藥物的患者,應1~3天檢
多數白細胞減少癥患者起病緩慢,可有頭暈、乏力、四肢酸軟、食欲減退、低熱、失眠等非特異性癥狀。少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僅在血液檢查時被發現。部分患者可反復發生El腔潰瘍,發生肺部感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 粒細胞缺乏癥多為患者對藥物或化學物質發生過敏反應,或細胞毒性藥物治療,或大劑量放射治療所致。起病多
白細胞減少癥(leucopenia)為常見的血液病,可發于任何年齡。指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于4×109/L時。該病起病多緩慢,癥狀較輕,常見乏力、心悸、頭暈、低熱、咽炎或粘膜潰瘍、食欲減退、四肢酸軟、失眠多夢、畏寒腰酸等,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若白細胞減少癥由感染所致者,則見高熱,惡
白細胞減少癥是由于原因不明和繼發于其他疾病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者原因不明;繼發性者認為其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學因素,血液系統疾病,伴脾腫大的疾病,結締組織疾病,過敏性疾病,遺傳性疾病等,獲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細胞減少等。
1.對密切接觸放射線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應作定期檢查。 2.對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細胞減少的藥物的患者,要嚴密隨訪。 3.慢性白細胞減少患者,長期隨訪若血象穩定可不必服藥。對白細胞數較低而有癥狀者可選用利血生、沙肝醇、維生素B4等藥物中的1-2種。 4.對起病急驟的粒細胞減少癥或缺乏癥,應送
1.血常規 外周血紅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多為正常。白細胞絕對計數低于4X 109/L,粒細胞缺乏時絕對計數低于0.5 X 109兒,淋巴細胞相對增多。粒細胞胞核左移或核分葉過多,胞質內可見中毒顆粒、空泡等變性。當病情好轉時,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先上升,隨后粒細胞逐漸升高直至恢復正常。 2.骨髓
由于橡膠的自然性質,所有橡膠制品的物理性質和性能水平都會發生變化。通常根據所使用的橡膠種類的不同而隨時間發生此類變化。但也可能由于幾個因素或者幾個因素的組合而加速變化。用于加固橡膠管的其他材料也可能因不恰當的存儲條件而受到負面影響。以下建議中包含了一系列預防措施,以最大限度防止物件在存儲中出現老
對DNA檢測,一個是定量檢測,另外還有一個是基因分形和耐藥的變異,定性檢測比定量要求高。還有定量的問題,強調用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進行抗病毒治療,無論是哪一種藥物的治療,病毒的滴度和陰轉都是考核抗病毒治療的硬性指標,所以這項檢測指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很多藥物治療過程中,乙肝病毒DNA下降的速度和
治療的重點為: 若懷疑有溶血反應時,應立即停止輸血,抽取靜脈血離心后觀察血漿色澤,若為粉紅色即證明有溶血。此時應進行以下治療: ①抗休克:靜脈輸入血漿、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同型新鮮全血以糾正休克,改善腎血流灌注; ②保護腎功能:血壓穩定時靜脈輸注20%甘露醇(0.5~1g/kg)或呋塞米(速尿
前 言 血脂分析不僅對動脈粥樣硬化(AS)和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已經應用于其他諸多臨床相關疾病如糖尿病、腎病以及絕經期后婦女內分泌代謝改變等的研究。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于1995年分別就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