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布新一輪氣象衛星發展規劃
中國氣象局10月24日在北京召開《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通報會。到2020年,我國將投入約217億元,用于新型氣象衛星研制、氣象衛星地面系統建設和氣象衛星資料綜合應用能力建設等。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在會上介紹,2011年到2020年,我國計劃發射11顆氣象業務衛星,包括3顆風云二號03批衛星,3顆風云三號上午星、2顆風云三號下午星、1顆降水測量雷達星以及2顆風云四號光學星。其中,3顆風云二號03批衛星中的第一顆風云二號07星已于今年1月13日成功發射。 楊軍介紹,除氣象業務衛星外,我國還將在2020年前發射2顆氣象試驗衛星。這意味著從現在起到2020年,我國總共將發射12顆氣象衛星,包括10顆業務衛星和2顆試驗衛星。 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風云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雙星運行、在軌備份”的業務格局,建立風云三號極軌衛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測量雷達星三星組網觀測能力,......閱讀全文
歐洲計劃發射空間氣象衛星
歐洲空間局(ESA)日前表示計劃發射一枚新的空間氣象衛星,從而有望徹底改進對于影響地球的太陽風暴的預測水平。 ESA希望在2023年將探測器發送至拉格朗日點5(L5),在這里,探測器將提供一個獨特的、關于朝向地球的帶電粒子流的側向視角。被稱為日冕物質拋射(CME)的最猛烈太陽風暴能夠影響導航和
我國已成功發射16顆氣象衛星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 至此,我國已成功發射16顆氣象衛星,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國家之一。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經在軌測試后,該星將投入業務運行,成為我國低軌道下午觀
“十二五”完成氣象衛星更新換代
“‘十二五’期間,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將進入關鍵階段。”日前,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已經完成更新換代的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系列將從試驗階段進入業務應用階段,其第一顆業務星將在2012年發射。而靜止氣象衛星也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更新換代,新一代靜止氣象
日本氣象衛星捕獲到參宿四變暗
日本科學家通過葵花8號衛星捕捉到明亮紅巨星參宿四人稱“大變暗”的事件。這項觀察表明,變暗是由恒星冷卻和塵埃凝聚結合所致。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天文學》。 參宿四是獵戶座的一顆紅巨星,在2019年末至2020年初肉眼可見地變暗,達到了歷史最低亮度,使人們預期它可能即將超新星爆發。 許多最為
我國成功發射“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
2022年我國將推進氣象衛星、雷達建設
全國氣象工作會議今天(30日)在京舉行,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2年,氣象部門將實現風云四號B星和風云三號E星業務運行,再完成2顆衛星的研制,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雷達覆蓋率超過50%,充分發揮雷達、衛星在強對流天氣監測預報預警中的作用,提升暴雨、局地突發強對流預警準確率、提前量和精細化水平。預計暴雨預
未來6年我國將發射10顆氣象衛星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3月2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未來6年,我國將發射10顆氣象衛星,再建50多部多普勒天氣雷達,再建4萬個左右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到2020年,氣象監測的空間分辨率達到10公里左右,時間分辨率將達到分鐘量級。監測密度的提高將大大提升氣象預報預警的精細化水平和精準度,氣象
我國將研發第三代氣象衛星
12月5日至7日,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京聯合召開我國風云衛星發展研討會,通過征集用戶需求,了解衛星及載荷預期發展目標,初步形成了我國第三代氣象衛星的發展框架與思路。 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歷經40年發展,共成功發射11顆氣象衛星,現有6顆衛星在軌穩定運行,實現了業務化、系列化的
我國成功發射第二顆風云三號氣象衛星
北京時間11月5日2時37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第二顆“風云三號”氣象衛星送入太空。 火箭飛行19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表明,衛星已成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經在軌測試合格后,這顆“風云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