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血尿的分類
根據肉眼是否可見血性分為肉眼血尿和鏡下血尿。 根據尿常規鏡檢是否有紅細胞分為真性血尿和假性血尿。 根據持續時間分為持續性血尿和再發性血尿。 根據有無其他臨床伴隨癥狀分為無癥狀性(孤立性)血尿和癥狀性(非孤立性)血尿。 根據病因是否與腎臟有關分為腎性血尿和非腎性血尿。 根據血尿是否源自腎小球分為腎小球性血尿和非腎小球性血尿。......閱讀全文
小兒血尿的分類
根據肉眼是否可見血性分為肉眼血尿和鏡下血尿。 根據尿常規鏡檢是否有紅細胞分為真性血尿和假性血尿。 根據持續時間分為持續性血尿和再發性血尿。 根據有無其他臨床伴隨癥狀分為無癥狀性(孤立性)血尿和癥狀性(非孤立性)血尿。 根據病因是否與腎臟有關分為腎性血尿和非腎性血尿。 根據血尿是否源自腎
小兒血尿的病因
小兒血尿病因很多,根據血尿來源分為腎小球性和非腎小球性血尿兩大類。 腎小球性血尿 指血尿來源于腎小球。① 原發性腎小球腎炎:是小兒血尿最常見的原因。如各種急性、慢性、遷延腎小球腎炎,急進性腎炎,腎病綜合征,IgA腎病等。除血尿外,尚伴隨有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不全的表現。② 繼發性腎小
小兒血尿的定義
正常健康人尿中可有少量紅細胞,取10ml清潔新鮮中段尿1500 r/min離心5 min,棄去上清,將沉渣0.2ml混勻后涂片鏡檢,10×40高倍鏡下紅細胞≥3/HPF為鏡下血尿,國外鏡下血尿標準為紅細胞≥5/HPF,但2-3 周內至少3次。或者1小時尿紅細胞計數超過10萬,或12小時尿沉渣計數
小兒血尿的發病機制
1. 免疫機制介導的腎小球基底膜損傷 免疫復合物(或原位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激活補體,引起免疫炎癥損傷,導致腎小球基底膜斷裂,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漏出,出現血尿。 2. 腎小球基底膜結構異常 如薄基底膜腎病、Alport 綜合征。 3. 腎血管的損傷 如高尿鈣癥的鈣微結晶、結石、腫瘤、感染、
小兒血尿的鑒別診斷
血尿的診斷思路:首先明確是否為真性血尿;其次明確血尿的來源;最后明確血尿的可能病因。 明確是否為真性血尿 當小兒尿色發紅時,需排除假性血尿:① 尿中某些代謝產物如卟啉尿、尿黑酸尿(酪氨酸代謝異常病)、膽色素、尿酸鹽及藥物如酚紅、氨基比林、利福平、鐵劑、甲基多巴、甲硝唑、呋喃妥英、嘧啶等均可使
小兒血尿的臨床表現
血尿本身臨床表現無特殊,主要是原發病相應表現或血尿相關伴隨癥狀。 病史 ① 有無前驅感染及時間關系,如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炎常有較明確的前驅病史,于感染后10~14 d出現血尿;而IgA腎病,呼吸道癥狀與血尿幾乎同時發生,一般不超過3 d。② 近期有無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磺胺類等藥物史。③ 有
小兒血尿多是數因為藥物作祟
小兒的腎臟調節功能差,腎血管功能穩定性亦差,因而凡是具有腎毒性或需經腎臟排泄的藥物都有可能引起腎臟組織結構發生損害,導致腎間質小管損傷,發生血尿。這種與藥物有關的血尿稱之為藥物性血尿,是小兒藥物不良反應中較為常見的表現之一。? ?? ?小兒藥物性血尿多為無痛性肉眼血尿,一般不伴有發熱、少尿、
關于小兒單純性血尿的簡介
凡尿中的紅細胞數量超過正常而無明確的全身性和泌尿系疾病及其癥狀(如水腫高血壓腎功能減退等)者,為單純性血尿。單純性血尿是一癥狀性診斷,須在除外各種能引起血尿的疾患后,僅有病因尚不能明確的無癥狀、孤立性血尿(不伴蛋白尿)者,為單純性血尿。在1979年我國兒科腎臟病科研協作組擬訂的腎臟病分類草案中稱
治療小兒單純性血尿的相關介紹
一般無需治療,通常隨小兒年齡增長或側支循環的建立癥狀即可緩解,個別嚴重者可行血管再植。特發性高尿鈣癥的及時治療不僅有助于緩解和消除所引起的癥狀,并可防止其后發生結石。此類患兒應給予足夠的液量,適當限制鈉鹽攝入,避免進食含草酸過多的果汁、巧克力等,以免尿中生成草酸鈣結晶。對有肉眼血尿,嚴重尿頻、尿
小兒溶血尿毒綜合征的簡介
小兒溶血尿毒綜合征(HUS)是多種病因引起血管內溶血的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急性腎衰竭和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征,本病好發于嬰幼兒和學齡兒童,是小兒急性腎衰竭常見的病因之一。1/3以上的HUS患兒可有神經系統受累的表現。本病可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型,典型病例常有前驅胃腸道癥狀,非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