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金內酯是植物生長的關鍵調控因子,控制次生莖的形成和調控根分岔。獨腳金內酯反應是通過人們所提出的一個與“F-box蛋白”(D3)發生相互作用的受體(D14)介導的。 現在,在兩篇相關的文章中,Liang Jiang等人和Feng Zhou等人演示了水稻中在D14/D3對獨腳金內酯的感知與基因表達的控制之間所存在的一個功能聯系。他們發現,具有以前不知道的功能的蛋白 DWARF53 (D53)充當獨腳金內酯信號作用的一個抑制因子,獨腳金內酯誘導其降解。D53與D14–D3復合物相互作用,并且以一種依賴于獨腳金內酯的方式被蛋白酶體“泛素化”和降解。 ......閱讀全文
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s, SLs)是一類新的植物激素,調控側芽伸長、株高、葉片形狀、衰老、種子萌發、側根生長等發育過程,在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中具有功能保守性。在水稻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中F-box蛋白DWARF3 (D3)與獨腳金內酯的受體DWARF4 (D14)形成SCF復
獨腳金內酯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2008年,科學家才認識到其生理學功能是調控植物分枝,作物上稱為分蘗。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永紅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像水稻一樣的農作物的分蘗數目直接決定了單位面積的產量,因此,與調控分蘗相關的獨腳金內酯是一種在農業生產上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激
科學家呼吁對藥物反應測定方法制定標準 最近,兩個大型數據集編錄了大量癌細胞系對治療藥物的靈敏度,并將藥物反應數據與基因組特征進行了整合。John Quackenbush及同事對這兩項研究進行比較,發現雖然基因表達數據在它們之間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所報告的藥物靈敏度測定值及隨后它們與基因組特
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日前在京揭曉。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主任辦公(擴大)會終評和項目公示,北京大學主持的單個納米顆粒光學檢測新原理研究等10個高校科技項目,獲評本年度高校科技十大進展。 據介紹,“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自1998年
11月6日,Plant Physiology(doi:10.1104/pp.113.226837)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卜慶云實驗室的學術論文Regulation of drought tolerance by the F-box protein MAX2 in A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時,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一項有關水稻分枝(蘗)形成機制研究的突破性進展——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萬建民課題組與南京農大作物遺傳和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首次在遺傳和生化層面上證實了一種被稱為“D53”的蛋白參與調控水稻分蘗的機理,為水稻亞種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分枝是植物株型發育的主要決定因素,同時也是決定產量的重要農藝性狀之一。植物激素,如生長素、細胞分裂素等,在調控植物株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獨角金內酯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植物激素,該激素可通過抑制側芽的生長在株型建成中發揮關鍵作用。對不同植物激素之間相互調控關系的解析與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
植物協調應對逆境脅迫的防御反應和器官發育的環境塑造,是植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多變環境的基本條件。因此,植物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是植物科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當前研究對逆境下植物調節生長發育與防御反應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的認識并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霉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御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
日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審核并評選出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感知機制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感知機制示意圖 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的繁衍生息,與人類生存環境和糧食安全息息相關。獨腳金內酯作為新型植物激素,
來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sMADS57 and OsTB1 modulates rice tillering via DWARF14”的文章,證實通過水稻MADS57與TB1之間相互作用,結合miR4
植物與真菌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能顯著增強植物從土壤中吸取重要營養物質的能力,理解它們將有助于可持續生物技術的發展,從而解決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壓力和糧食生產之間的矛盾。 始于一株不能與真菌建立共生關系的基因突變型玉米(Zmnope1)。 科學家們設法鑒定出了這株玉米的缺失基因——編碼一種轉運蛋
微生物組能夠提升作物生產力,利用微生物組服務作物生長和抗逆是當前農業的發展趨勢。作物如何實現對根際微生物組的有效調控,是當前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學問題。對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土區農業生態重點實驗室土壤微生物研究員田春杰團隊開展研究。 Karrikin(KAR)是燃燒植物釋放的一
謝道昕(右一)與課題組成員在實驗中。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植物獲得了復雜而精巧的機制調控可塑性生長能力,以增強其對多變復雜環境的適應性。激素對于植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繁衍生息等各種生命活動起重要調節作用。闡明植物激素的感知及其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防御反應的機制,是植物生物學的前沿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