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發現一種新亞原子粒子有助于轉變對原子核的理解
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前從未觀察到的介子類新亞原子粒子,命名為Ds3*(2860)ˉ,這將有助于轉變對于凝聚原子核的最基本自然之力的理解。該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和《物理評論 D》上。 亞原子粒子,其結構比原子更小,包括原子的組成部分如電子、質子和中子等許多其他奇特的粒子。總地來說,亞原子粒子可能是電子、中子、質子、介子、夸克、膠子和光子等。 據《每日電訊》、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通過收集分析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大型強子對撞機LHCb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新粒子以類似質子的方式綁定在一起。由于這種相似性,研究人員認為這能夠進一步研究理解粒子強大的交互作用。對在一個原子核內質子的強作用的最基本自然之力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強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四個基本相互作用中最強的一種。華威大學物理系首席科學家蒂姆·格爾森教授解釋說:“強相互作用是捆綁夸克、亞原子粒子在一起形成原子中質子的力量。質子結合的能量強烈......閱讀全文
美國粒子物理學陷入僵局
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每隔幾個夏天,美國粒子物理學家就會聚集在科羅拉多州一個名為斯諾馬斯的豪華滑雪圣地,評估當時該領域的研究情況,商討下一步的計劃。近日,粒子物理學家計劃進行自2001年后的首次會面。但這一次,他們的聚會地點選在了一個不是那么高端的地方——明尼蘇達大學雙子城
物理學家稱希格斯粒子和引力的相互作用“救”了宇宙
宇宙大爆炸之后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何它能存在下去,我們是否需要新的物理學理論對此進行解釋?歐洲物理學家的新研究或許可以給上述問題一個簡單的答案:無需新理論,希格斯粒子和引力的相互作用“救”了宇宙。相關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2012年被歐核中心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被認為能夠賦予一切粒子質量
米粒子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 蛋白質是生命中比較重要的物質組成部分,它們在體內是有著很多的特殊功能的,像一些催化功能,能量的轉運以及保護等。但是我們都了解到蛋白質的能量高度都是和疾病聯系在一起的,經常還會有一些疾病的信號發生。我們需要通過粗蛋白測定儀來檢測,再通過我們現在比較實用的納米技術來不斷的增加疾病的發生率。隨
歐洲粒子物理新政的全球化策略
新的歐洲粒子物理計劃提出了未來直線對撞機的國際化合作路線。 圖片來源:KEK 更新后的歐洲粒子物理計劃,或許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方向。 歐洲粒子物理計劃曾經僅為歐洲的物理學家提供研究方向;而5月30日出臺的更新后的歐洲粒子物理計劃,或許為該領域
探訪“粒子物理王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來賓在瑞士日內瓦參觀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多媒體中心。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位于瑞士日內瓦附近,跨瑞士和法國邊境,是全球重要的粒子研究機構,重點模擬研究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最初狀態。 新華網日內瓦2月21日電(記者劉洋 楊京德)從瑞士日內瓦驅車進入法國,沿途寧靜的田園風光令人沉醉。這是一片位于
企鵝是怎樣走進粒子物理學的
? 1975年7月,三位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Arkady Vainshtein、Valentin Zakharov和MikhailShifman在前蘇聯的專業物理學期刊JETP Letters上發表了一篇討論K介子衰變的論文,其中第一次計算了奇異夸克(strange quark)通過下面左圖所進行的單
量子與經典方法研究粒子與固體的相互作用
電子顯微技術以及電子能譜技術已成為材料表征特別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作為這些技術的物理基礎,電子與固體相互作用的研究對定量解釋實驗電子顯微成像或電子能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本論文分別采用經典Monte Carlo方法、波動力學方法和玻姆力學方法,從不同角度
量子與經典方法研究粒子與固體的相互作用
電子顯微技術以及電子能譜技術已成為材料表征特別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作為這些技術的物理基礎,電子與固體相互作用的研究對定量解釋實驗電子顯微成像或電子能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本論文分別采用經典Monte Carlo方法、波動力學方法和玻姆力學方法,從不同角度
粒子物理走到盡頭了嗎?王貽芳這樣說
“粒子物理研究將回到依靠實驗指引的范式上,離開‘驗證標準模型’的范式。”12月3日,在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沙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說。 上世紀50年代,大量新粒子被發現,粒子物理從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新的學科,主要研究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以及基本
中微子振蕩問鼎諾貝爾獎 粒子物理新篇開啟
10月6日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獲獎,原因是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證實了中微子有質量。 粒子物理,可謂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寵兒”。“這是粒子物理領域第19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