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藥學院李翀教授課題組致力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性多肽設計、篩選及優化,圍繞多肽介導藥物靶向遞送開展工作。繼2018年10月在Nano Letters(IF:12.08)上發表經口服途徑實現靶向抗真菌感染遞送系統的高水平研究論文后(Nano Letters雜志快報---OpenSPR分子互作助力口服型肺炎納米靶向藥物研究),近日,李翀教授課題組在藥物靶向遞送領域又取得新突破,在國際知名刊物ACS Nano(IF:13.709)發表題為“Oriented Assembly of Cell-Mimicking Nanoparticles via a Molecular Affinity Strategy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的研究論文。該論文被選為ACS NANO五月份的封面論文。兩項研究工作均使用Nicoya公司的OpenSPR獲取多肽配體與目標分子親和力的關鍵數據。本次研究李......閱讀全文
西南大學藥學院李翀教授課題組致力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性多肽設計、篩選及優化,圍繞多肽介導藥物靶向遞送開展工作。繼2018年10月在Nano Letters(IF:12.08)上發表經口服途徑實現靶向抗真菌感染遞送系統的高水平研究論文后(Nano Letters雜志快報---OpenSPR分子互作助
納米顆粒在疾病診斷和藥物靶向遞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提高納米顆粒的遞送效率,通常會在其表面修飾上與靶細胞受體特異性結合的配體。然而,目前配體修飾的納米顆粒在體內的靶向研究結果卻是矛盾的。有些研究指出這種修飾并不會提高納米顆粒的靶向效率。為此,闡明引起這些數據矛盾的原因尤為重要。 納米顆粒在進入
用于生物大分子藥物遞送的 仿生納米遞釋系統 ●?項目簡介: 生物大分子藥物主要包括蛋白質、多肽、抗體、疫苗與核酸等,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是21世紀藥物研發最具前景而又競爭激烈的領域之一。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均把生物大分子藥物列為藥物研發的重點。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眾所周知,腦部疾病很難治療。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對運載藥物的納米粒子進行了改良,使其能按照預期,安全定量地滲透到腦組織深處。研究人員指出,這一改進在制造靈活藥物遞送系統、克服腦癌及其他器官疾病障礙方面邁進了一大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科學?轉化醫學》
乙型肝炎病毒(HBV)每年導致全球超過80萬人死亡。在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許多發展中地區,它仍是一個威脅全球健康的因素。HBV傾向于在人肝細胞中顯現和復制,并且主要從母親到后代進行垂直傳播。此外,暴露于受感染的體液(即共用針頭,與感染者性交)也會導致傳播。 HBV屬于Hepadnavirida
宮頸癌是女性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基于塔斯品堿及其衍生物的化學結構所設計合成的同分異構化合物TAD-1822-7-F2 (F2)和TAD-1822-7-F5 (F5)可以有效抑制HeLa細胞的增殖。西安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OpenSPR的表面等離子共振(SPR)
宮頸癌是女性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基于塔斯品堿及其衍生物的化學結構所設計合成的同分異構化合物TAD-1822-7-F2 (F2)和TAD-1822-7-F5 (F5)可以有效抑制HeLa細胞的增殖。西安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OpenSPR的表面等離子共振(SP
目前,侵襲性真菌病的發病率迅速上升,對人類健康構成巨大挑戰,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新型隱球菌引起百萬例致死性隱球菌肺炎和或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導致全世界700000人死亡,并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迫切需要不斷開發新的抗真菌藥物及繼續探索開發用于藥物遞送的有效方法或載體,從而提供增強的治療功
實驗設計 針對通過隨機肽庫篩選得到的12肽段(ADGVGDAESRTR),先用Nicoya 公司的OpenSPR 獨有的LSPR技術測定了CP與殼聚糖的結合親和力;以混和肽作為陰性對照(S1),快速動力學參數分析發現CP是殼聚糖很強的特異配體,結合常數為5.27×10-8M(KD)(Figu
抑郁癥是一種影響3億以上人群的常見疾病,其最嚴重的后果是自殺;在全球范圍內,每年有近80萬人因為抑郁而自殺。這是一個嚴重的精神疾病,對患病者的社會和職業功能有重大影響。最近的研究表明,炎癥和大腦似乎推動了抑郁癥的發展;先天的和適應性免疫系統與神經遞質和神經回路相互作用,影響抑郁的風險。炎癥是一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