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帶領團隊在光控DNA微納制造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王麗華帶領團隊在光控DNA微納制造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Remote Photothermal Control of DNA Origami Assembly in Cellular Environments為題,發表在Nano Letters上。 DNA折紙(DNA origami)結構是由一條數千堿基長的噬菌體DNA在上百條短單鏈DNA輔助下折疊形成的納米結構,具有可程序化定制的形貌以及近原子級的結構精度,近年來在仿生納米機器人、生物智能診療等領域展現出應用潛力。因此,在生理環境下原位合成DNA折紙結構成為迫切需求。然而,DNA折紙合成需要打開DNA分子預先形成的錯誤結構,才能保證正確的DNA折疊過程。傳統DNA折紙合成技術往往依賴全局的、接觸式的加熱-退火的方式來完成這一過程,難以實現遠程可控的生理環境原位合成。 科研人員受近紅外光熱治療的啟發,利用硫化銅納米粒子作為光熱轉換材料......閱讀全文
王麗華帶領團隊在光控DNA微納制造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王麗華帶領團隊在光控DNA微納制造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Remote Photothermal Control of DNA Origami Assembly in Cellular Environments為題,發表在Nano Letters上。 DNA折
微納流控發展及展望
微流控技術,稱它是“顛覆性技術”絲毫不過。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微流控芯片技術的出現極大促進了微型化操作和分析方法的研究進展。盡管微流控技術只經歷了短短30年的發展,其已經從最初單純的毛細管電泳的微型化技術,演變成為一種涵蓋了從基礎生物技術到生物醫學診斷等各個領域的富有活力的工具性方法平臺
微納3D打印技術制造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是一門在微米尺度下研究流體的處理與操控的技術,微流控技術從最初的單一功能的流體控制器件發展到了現在的多功能集成、應用非常廣泛的微流控芯片技術,在分析化學、醫學診斷、細胞篩選、基因分析、藥物輸運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相比于傳統方法,微流控技術具有體積小、檢測速度快、試劑用量小、成本低、多
微流控芯片檢測微小衛星DNA
微小衛星DNA主要是指廣泛存在于高等動物、低等動物基因組中長度100~500 bp多態性的DNA序列且微小衛星DNA核心序列僅僅是2~5bp,其也稱為短串聯重復(STR),使用微流控芯片檢測可以積極克服傳統的垂直板凝膠電泳背景模糊、費時費力、誤差較大等,但是也有相對不穩定的部分缺點,微流控芯片檢測應
全光控非互易微腔器件問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腔光力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董春華研究小組與博士后鄒長鈴首次在回音壁模式微腔內觀測到基于腔光力體系的非互易光學特性,得到了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微腔器件。該成果于8月22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光子學》上。 該研究利用回音壁模式微腔內常見的光力相互作用,
微流控構筑微納功能材料及其生物醫學應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杜學敏(通訊作者)及其團隊成員趙啟龍(第一作者)、崔歡慶(共同第一作者)和王運龍在材料領域期刊Small上發表微流控構筑微納功能材料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綜述,全面總結了基于微流控技術構建形態、形貌、結構、組成乃至性能精準可調的微納功能材
微流控納升移液機器人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微納系統與仿生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艷團隊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潘挺睿、Cheemeng Tan團隊合作研發出新型微流控納升移液機器人,實現了納升級液體的自動化高精度分配。相關研究結果以Microfluidic Cap-to-Dispense (μCD): A
微流控構筑微納功能材料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杜學敏(通訊作者)及其團隊成員趙啟龍(第一作者)、崔歡慶(共同第一作者)和王運龍在材料領域期刊Small上發表微流控構筑微納功能材料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綜述,全面總結了基于微流控技術構建形態、形貌、結構、組成乃至性能精準可調的微納功能材
哈工大在微流控納升級微反應器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期,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機械設計系姜洪源教授研究團隊在基于液滴的納升級微反應器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題為《雙核雙乳液滴中內核液滴的連續電融合及其微反應應用》和《雙乳液滴中成對內核液滴的電致融合》的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應用材料與界面》雜志(影響因子7.145)和英國皇家化學協會《芯片
微流控
微流控是指在微尺度上精確控制和操縱流體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微流控技術開始出現,最初被稱為"微型全分析系統"( miniaturized totalanalysis systems, mTAS),或者"芯片實驗室"(laboratoryon a chip, LOC),在經歷了興起與冷落的不同時期
微流控
微流控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力學、材料科學和生物醫學的新興交叉學科。微流控技術在生物檢測、化學分析和乳液合成等領域都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微流控器件的設計過程中往往涉及到對多個物理過程的理解,包括流體在特定通道內的流場分布、不混溶兩相流體的流動的控制、溶質在微流控通道內的輸運和擴散、以及流體在電場、光場或
微流控
微流控(Microfluidics),是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尤其特指亞微米結構的技術,又稱其為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或微流控芯片技術。其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制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由于在生物、化學、
大連化物所微納流控細胞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秦建華研究員領導的微流控芯片研究組(1807組)在微納流控細胞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雜志上。 生物相容性納米纖維具有模擬細胞外基質成分,可實現細胞三維培養等重要功能。該研究將微流控技術與納
新型微流控界面納升注射技術還可以這么拓展應用?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杜文斌研究組和黃力研究組共同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納升注射技術(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該技術可以將傳統的生化反應體系微縮在一個納升體積的油包水微液滴體系中完成。針對這一技術創新,團隊申請了多項中國
高通量納電噴霧質譜分析微流控液滴樣品
液滴微流控技術可以在互不相溶的載體相中產生fL-μL大小的樣品液滴,進行高通量離散樣品操作。微液滴具備樣品消耗量小,傳熱快,混合迅速等優點,適用于于篩選、生物鑒定等多個領域。對于微液滴內容物檢測,光學方法因易于偶聯目前最為常用,但該方法依賴具有光學響應的標記或者反應。質譜由于具備混合物定性、定量
《自然—光子學》報道可調焦光流控復合微透鏡
2011年10月出版的《自然—光子學》以新聞方式報道了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研究組的最新成果——基于光流控技術的高精度可調焦復合微透鏡。 在器件越來越微型化的今天,為了降低成本,減少人力投入,削減廢料產生,提高通量和自動化程度,提高實驗精準度和可重復性,現代科學研究常常需
島津CMMS助力微/納流控細胞分析-前沿報告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9月26日,為期2天的第二屆微/納流控細胞分析學術報告會在北京西郊賓館繼續舉辦(相關報道:細胞分析前沿 第二屆微/納流控細胞分析學術報告會),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合作媒體繼續為您帶來報告會精彩報道。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學) Tony Jun Huang(黃俊)教授D
西安光機所微納光子學亞波長慢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表面等離子體激元是指在金屬表面存在的自由振動電子與光子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沿著金屬表面傳播的電磁波,具有巨大的局部場增強效應。它能夠突破傳統的衍射極限,從而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子的操縱和調控。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為實現全光集成,發展更快、更小和更高效的新型納米光子器件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免疫微流,控?還是不控?
給這個卡盒來個特寫。我覺得外觀上還有比較大提升空間。聽學術經理講,他們的成本跟層析幾乎持平,或者說略高一些。那似乎還能玩一玩。但是自驅式的微流控,它到底有沒有意義?以下純是個人觀點,不一定對,看看就好。含光微納,展會上看見他們好多次,孜孜不倦地推進中國的微流控事業。我從他們官網上截了免疫微流控的演示
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是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尤其特指亞微米結構的技術,是利用MEMS技術將一個大型實驗室系統縮微在一個玻璃或塑料基板上,從而復制復雜的生物學和化學反應全過程,快速自動地完成實驗。 微流控芯片有著強大的集成性,可以同時大量平行處理樣品,具有靈敏度高、效率高、試劑消耗量低、環境污染小等特
微流控解析
目錄微流控發展歷史?Tip?? ?微流控特征:在微米級尺度構造出容納流體的通道、反應室和其它功能部件,操控微米體積的流體在微小空間中的運動過程,從而構建完整的化學或生物實驗室。微流控芯片的優勢及應用場景1. 技術優勢2. 應用場景微流控技術介紹1.?微流控芯片的材料2.?微流控芯片制造技術3. 微流
以微流控芯片技術為平臺的DNA計算機
DNA計算賴以實現的載體主要有三類,即試管、金表面和芯片。微流控芯片技術所具有不同操作單元,靈活組合、大規模集成的特點,為取代試管或表面積操作,構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DNA計算機提供了一種理想的平臺。微流控芯片作為一個多功能的技術平臺很適合DNA計算研究。DNA計算所涉及的各種生化反應和分離過程如雜交
磁控微納機器人兌現60年前諾獎得主預言
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曾在1959年率先提出利用微型機器人治病的想法,用他的話說,就是將“外科醫生”吞下。隨著微納米加工技術的發展,加工這些可以被吞下的“外科醫生”成為現實,人們通常把這些“外科醫生”稱為人造微納機器人。受自然界微生物自由運動啟發,人造微納機器人近些年得到了廣泛的
微流控漫談系列之圖解液滴微流控技術
圖解液滴微流控技術微液滴具有體積小、比表面積大、速度快、通量高、大小均勻、體系封閉、內部穩定等特性,在藥物控釋、病毒檢測、顆粒材料合成、催化劑等領域中均有重要應用。微流控技術的發展為微液滴生成中實現尺寸規格、結構形貌和功能特性等的可控設計和精確操控提供了全新平臺。本文還是采用以圖片展示為主,結合相關
AFM微納加工技術
?微納加工技術隨著器件小型化和高集成度的快速發展,微電子工業的芯片制造工藝逐漸向10 nm 甚至單納米尺度逼近時,傳統的電子束曝光(electron beam?lithography,EBL)技術和極紫外光刻(extreme ultraviolet?lithography,EUV)技術已難以滿足未來
微流控芯片中的微通道
?? 以甲醇為工質,在不同進口溫度、質量流率、熱流密度和傾角下,對低高寬比矩形微通道中流動沸騰百壓降特性進行了研究,并分別采用均相模型和分度相模型對通道壓降進行了計算。通過對比實驗結果與計算結果發現,均相模型中兩相平均粘度的計算應當采用Dukler公式,用其他計算式時誤差較大;利問用Lockhart
沈陽自動化所在微納制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信息-生物-納米是微納制造產業和單分子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其中微納米觀測、操控和制造技術是支撐微納米科技走向應用的基礎,是促進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使能技術。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組長期以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信息、生物、納米技術的融合與發展,在微納制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
紙基微流控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學教授兼Henry集團領導人Charles Henry博士,將在會議上闡述用于人類臨床試驗和環境診斷的紙基微流控芯片的近期發展。紙基微流控器件的優勢包括潛在的易用性、低成本和易處置性。“從普通沃特曼濾紙到復印紙,我們已經測試并使
淺析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是一種把整個化驗室的功能,包括采樣、稀釋、加試劑、反應、分離、檢測等集成在微芯片上,且可以多次使用的裝置。微流控芯片常以硅、玻璃、石英、熱塑性塑料為材料。微流控芯片的基本概念 微流控芯片實驗室,又稱其為芯片實驗室或微流控芯片技術,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制備、反應、分離、檢
何謂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是用于微流控研究的裝置,其中的微通道已經被模塑或圖案化。形成微流控芯片的微通道被連接起來以允許流體流過不同的通道,從一個地方流到另一個地方。這些微流道網絡通過進口和出口連接到外部環境。通過被動方式或外部有源系統(壓力控制器、注射泵或蠕動泵)從微流控芯片中注入、管理、移除液體或氣體。通道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