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黃延強、副研究員楊小峰團隊在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催化應用策略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采用含氮有機聚合物材料為載體,制備出類均相銥活性中心的單原子催化劑,該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表現出優異催化性能。相關研究成果以全文的形式于Cell 旗下的Chem 雜志上發表。 “單原子催化”概念由大連化物所張濤團隊、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劉景月于2011年共同提出,迅速成為多相催化領域的研究前沿,并有望成為關聯多相與均相催化的橋梁。然而,催化劑載體表面的不均勻性對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穩定性能、催化性能都有極大的限制。為此,黃延強團隊提出借鑒均相催化模型,從分子水平構建載體負載單原子活性中心,從而不僅可獲得穩定的單原子活性中心,而且可以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準均相”應用。 CO2催化加氫合成甲酸是一個原子經濟性的反應,生成的甲酸不僅是重要化工原料,還可作為......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物理系教授曾杰、副教授周仕明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利用電化學沉積制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成功制備出了34種單原子催化劑,覆蓋了多種過渡金屬和多種襯底。相關成果以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杰教授研究團隊,通過構筑高鉑負載量的鉑-硫化鉬原子級分散催化劑,揭示出單中心近鄰原子協同催化作用機制,且該協同作用是通過近鄰金屬原子之間的配位硫原子體現出來的。該成果作為封面文章以“Synergetic interacti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物理系曾杰教授、周仕明副教授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利用電化學沉積制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成功制備出了34種單原子催化劑,覆蓋了多種過渡金屬和多種襯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單原子催化劑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在甲烷干整反應中羥基磷灰石負載鎳(Ni)原子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活性,而且具有本征抗積炭性能。研究揭示Ni單原子活性位上CH4發生不完全解離,避免C物種生成,從源頭上避免了積碳生成
復旦大學環境系唐幸福課題組最近成功研制出一種單原子銀催化劑,在低溫下就能將甲醛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雜志《應用化學期刊》。 甲醛是一種高毒性的物質,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和世界衛生組織都把甲醛界定為一種致癌物質。 目前,市場上除甲醛的產品五花八門。利用化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在甲烷干整反應中羥基磷灰石負載鎳(Ni)原子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活性,而且具有本征抗積炭性能。研究揭示Ni單原子活性位上CH4發生不完全解離,避免C物種生成,從源頭上避免了積碳生成
近年來,由于傳統能源的大量使用導致大氣中CO2的濃度急劇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和環境氣候惡化等問題,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降低CO2的濃度。將CO2轉化為可用的化學品是變廢為寶的方法。利用可持續能源產生的電進行電催化CO2轉化具有溫和、環保等優點。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著選擇性不高、過電位高、電流密度小等缺點需
近日,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黃延強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Single-Atom Catalysis toward Efficient CO2Conversion to CO and Formate Products”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曾杰研究團隊近期構筑出鉑—硫化鉬原子級分散催化劑,并有效拉近催化劑表面鉑單原子之間距離,從而實現“單中心近鄰原子協同催化”這一新型作用機制,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甲醇。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把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甲酸等清潔液體燃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曾杰研究團隊近期構筑出鉑—硫化鉬原子級分散催化劑,并有效拉近催化劑表面鉑單原子之間距離,從而實現“單中心近鄰原子協同催化”這一新型作用機制,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甲醇。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把二氧化碳轉化為
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的封面文章,介紹了來自中國的重要成果:新型催化劑可把二氧化碳這一溫室氣體高效轉化為清潔液體燃料——甲醇。該成果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杰教授研究團隊完成。 二氧化碳是當今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也是一種“碳源”,如果能借助科技手段將其“變廢為寶”,不僅能緩解碳排放引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0日 01 版) 本報北京5月9日電 (趙永新、楊保國)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介紹了來自中國的重要成果:新型催化劑可把二氧化碳這一溫室氣體高效轉化為清潔液體燃料——甲醇。該成果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杰教授研究團隊完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團隊基于“納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創造性地構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單鐵中心催化劑,成功地實現了甲烷在無氧條件下選擇活化,一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相關成果發表在5月9日出版的Science雜志上。同時,相關的PCT專利申請已進入美國、俄羅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于 2016 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四年成長、四屆榜單,我們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里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里程碑式
關于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補充通知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繼續共同資助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共收到項目申請149份。雙方分別初審并核對后,已發布初審通知。現接到巴方信函勘誤,最終
引言 二氧化碳催化氫化直接轉化為甲醇,是控制大氣中持續不斷增長的二氧化碳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時可實現碳的資源化利用,對未來碳基資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醇的反應中,甲醇選擇性和二氧化碳轉化率具有“蹺蹺板”效應。如何有效平衡兩者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成果展示 近日,大連理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ISF)簽署的合作協議和之后達成的合作共識,2019年雙方將共同資助合作研究項目,支持兩國科學家開展實質性的創新研究與合作。經過公開征集,共收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36項。經初步審查并與以方核對清單,
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團隊基于“納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創造性構建出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單中心鐵催化劑,成功實現甲烷在無氧條件下選擇活化,一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 中國科學家完成的這一重要科研成果,發表于當天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權威期刊《科學》,
國家自然基金委公布與金磚國家、埃及、日本、智利的國際合作項目初審結果,其中金磚國家146項、埃及82項、日本35項,智利25項通過初審,具體如下。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金磚國家科技創新框架計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中華人民共和國
分毫不差地操作著精密儀器、精雕細琢地制備著催化劑、嚴謹認真地調控著原子、分子層次的微環境……在方寸天地之間,從每一次微妙的反應變化之中,追求更快、更純、更穩定,探尋萬噸級乃至百萬噸級的化工生產解決方案。 這些,是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們日復一日的工作與目標。從實驗室小試牛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二維材料限域催化用于能源轉化”(Confinement Catalysis with 2D Materials for Energy Con
(化學與材料)科學擬資助項目編號擬資助項目名稱依托單位申請者職稱合作單位擬資助金額(萬元)重點項目2191001二維碳基負載過渡金屬單原子的高效氧還原反應催化劑制備與催化機理探究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802191002光熱催化二氧化碳加氫制低碳烯烴鐵基納米催化材料的理性設計與性能調控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
2月20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與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7項重大科學成果入選,包括: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
今年1月份,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獲得了2015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向包信和頒發了榮譽證書。《中國科學報》記者想跟包信和約一個采訪,他回復了一個致歉的短信:“年前工作日程安排已滿,年后我們再聯系。”直到2月24日,《中國科學報》記者接到包信和的電話:“我
總有機碳(TOC),由專門的儀器——總有機碳分析儀(以下簡稱TOC分析儀)來測定, TOC分析儀具有流程簡單、重現性好、靈敏度高、穩定可靠、測定過程一般不消耗化學藥品、基本上不產生二次污染、氧化完全等優點。測定原理基于把不同形式的有機碳通過氧化轉化為易定量測定的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與總有
近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團隊的重要成果。該團隊基于“納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創造性地構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單中心鐵催化劑,成功地實現了甲烷在無氧條件下選擇活化,一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這一成果為天然氣直接轉化制乙烯和高值化學品提供了新途
鈷/氧化鈷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CO2為液體燃料01 1、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將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電還原為碳氫燃料,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化石原料的清潔能源策略,并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對氣候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關鍵瓶頸問題是將二氧化
碳氫(烴類)化合物作為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研究對象,除了用作化石燃料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能源物質,還可以應用于工業生產在制備其他化學品及聚合材料方面展現多重用途。其中甲烷(CH4)是最簡單的碳氫化合物,在地球上儲存量巨大。作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它具有熱值高、成本低、安全無毒等特點。相比于煤炭、石油等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埃及科學研究技術院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埃及科學研究技術院(ASRT)簽署的合作協議及后續達成的共識,2019年雙方在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及工程與材料科學(Engineering and Mate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埃及科學研究技術院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埃及科學研究技術院(ASRT)簽署的合作協議及后續達成的共識,2019年雙方在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及工程與材料科學(Engineering and Mat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