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籠統地講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關鍵是看轉的什么基因,所以必須一個基因一個基因地去討論,就像我們不能因為牛奶、雞蛋出了問題就否定整個食品行業。1996年,從美國第一批批準的轉基因作物品種推出以后,至今已有15年時間,目前還未發現有安全性問題。至今已有29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2009年全球種植面積已達1.34億公頃。從作物種類而言,主要是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以大豆為例,目前全世界種植的大豆中約3/4的面積是轉基因大豆,美國作為全球大豆的主要生產國,轉基因大豆的面積已達90%左右。 轉基因的安全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是否安全,這屬于食品安全的范疇;二是對環境是否安全。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對轉基因的生物安全性檢測來講,也需要由不同的部門開展工作。 首先,對已經研發出來的轉基因作物品種,如新近我國批準的轉基因抗蟲水稻、轉植酸酶基因玉米,都要做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種試驗,測試對人體是......閱讀全文
三位嘉賓與主持人互動。左二起分別為顧紅雅、許智宏、饒毅 11月24日晚,當許智宏、饒毅和顧紅雅三位教授現身北大金光生命科學樓鄧祐才報告廳時,現場已經座無虛席,不少人在講座開始前才得以擠進來,尋找空地坐下來。 關注過中美雙邊關系、克里米亞大變局等宏大話題的“
“如果我們陷入‘轉基因安全問題’之爭而止步不前,將失去難得的發展機遇。這不僅會讓我國的生物育種技術與市場受制于人,農業生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在日前舉行的中科院機關轉基因科普報告會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許智宏道出了對于轉基因作物研發未來的憂慮。
“如果我們陷入‘轉基因安全問題’之爭而止步不前,將失去難得的發展機遇。這不僅會讓我國的生物育種技術與市場受制于人,農業生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在日前舉行的中科院機關轉基因科普報告會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許智宏道出了對于轉基因作物研發未來的憂慮。 許智宏
前段時間,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轉基因作物為何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度?轉基因作物到底安不安全?帶著疑問,《科學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許智宏。 許智宏認為,人們之所以對轉基因作物的質疑如此強烈,其實是因為利用轉基因技術來進行作物育種的歷史畢竟較短,公
有機食品真的比一般食品要健康嗎?轉基因食品安全嗎?未來會開放轉基因食品嗎?5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做客河南農業大學,做了題為“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和科技應對”的專題報告。□東方今報記者 張靜 通訊員 周紅飛 要提高作物產量 農業現代化
8月17日,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壇”的首期講座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校長許智宏,中科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黃繼榮,圍繞“透視轉基因——從農作物的由來說起”的主題,向公眾解讀了轉基因的奧秘,并與現場觀
12月25日,中科院機關轉基因科普講座在中科院數學院思源樓報告廳舉行。此次報告會由中科院人事局與科學傳播局共同組織。原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副院長許智宏,《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總主編朱作言分別為現場觀眾作了題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轉基因作物》《解讀轉基因黃河鯉》的科普報告。中科院科學傳播
無論轉基因的支持聲和反對聲哪個大,都已無法左右轉基因日漸普遍的應用。中國轉基因的進程按著進口轉基因大豆、種植轉基因木瓜和棉花在不斷向前。 “轉基因技術在爭議過程中飛速發展,現在新產品在不斷推出。”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在前段時間舉辦的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道研
“轉基因”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中國兩張轉基因水稻和一張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已經到期,是否會續期,未來轉基因產品的商業化何去何從?事實上,轉基因技術自誕生以來,爭論就從未間斷過。《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就輿論關注的“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利益陷阱”等問題,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
“2014年,羊城晚報“食刻出擊”欄目與讀者共同見證了食品安全重大事件;2015年,“食刻出擊”欄目將與您一起,繼續共筑“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在過去的2014年,食品安全或許是食品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全面小康進程中“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中,排在第一位的
2014年,羊城晚報“食刻出擊”欄目與讀者共同見證了食品安全重大事件;2015年,“食刻出擊”欄目將與您一起,繼續共筑“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在過去的2014年,食品安全或許是食品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2014年中國全面小康進程中“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中,排在第一位
轉基因食品是否應該全面標識以確保公眾知情權和選擇權?前日,農業部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官員寇建平在武漢公開表示,國際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對所有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他同時表示,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的趨勢,是從我國目前采用的按標識目錄定性強制標識,發展到定量強制標識,最終是自愿標識。 農業部官員
5月23日,兩位北京大學原校長來到了河南高校,一位是著名化學家周其鳳院士,一位是著名生物學家許智宏院士。 “如果一個孩子對母親情感的表達都要看別人眼色行事的話,還不如去死。”在河南師范大學,周其鳳院士在和青年學生交流人生感悟時,一番動情的話讓現場師生動容。在河南農業大學,許智宏院
轉基因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中國對轉基因的管理甚至比美國還要嚴苛;國內的科學家不愿意參與爭論,如果有人支持轉基因作物,便常被貼上“漢奸”的標簽,這不是科學的、理性的爭辯。 許智宏(著名植物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 轉基因作物已經廣泛種植近20年。從1996年美國首次種植開始,在全世界范圍
“轉基因商用”決策過程中不該沒有公眾的聲音 最近一個月,關于轉基因的“精英論戰”如火如荼。 7月6日,上海《文匯報》刊登留美學者曹明華的文章《轉基因食物在美國的爭議》。作者以在美國見聞,質疑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此開始,“反轉”、“挺轉”的精英們,將“中國式”轉基因論戰推向新的高度。北
日前,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了其開展的一項關于轉基因的調查報道,認為關于轉基因作物的爭論忽略了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美國和加拿大的轉基因作物沒有降低化學除蟲劑的使用量,也未顯著提高糧食產量。 不過,國內外科學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對該調查的方法及結論提出了質疑。 西歐農藥用量減少是政
記者2月26日從此間舉行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產業化高層專家座談會上獲悉,目前,中國正在研究和開發的各種轉基因生物物種已超過100種,涉及動物、植物、微生物基因200多個,若干作物品種已具備了產業化條件。包括近20位“兩院”院士在內來自生物技術、食品、生產、加工、安全檢測、環境、法律等領域的數十名專
日前,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了其開展的一項關于轉基因的調查報道,認為關于轉基因作物的爭論忽略了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美國和加拿大的轉基因沒有降低化學除蟲劑的使用量,也未顯著提高糧食產量。 該報道指出,與西歐現代化程度相當的法國和德國等地區相比,美國殺蟲、殺菌農藥減幅不及法國,而除草劑用量卻顯著上升
日前,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了其開展的一項關于轉基因的調查報道,認為關于轉基因作物的爭論忽略了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美國和加拿大的轉基因沒有降低化學除蟲劑的使用量,也未顯著提高糧食產量。 該報道指出,與西歐現代化程度相當的法國和德國等地區相比,美國殺蟲、殺菌農藥減幅不及法國,而除草劑用量卻顯著上升。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我們不懂轉基因,也不去爭論,但我們的員工餐廳不能用轉基因的油和食材。”這是日前一家知名企業的董事長公開發表的言論。盡管政府部門的科普已推行多年,但相比朋友圈里一條條吸引眼球的謠言,科普的力度似乎還不夠。 昨天,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再度正面回應
“去年,我的確是發了一句牢騷,在國內轉基因技術的推廣上,我覺得是Delay。”10月17日,在談到目前國內轉基因技術的推廣現狀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顯得很無奈。 當日,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展示了這樣一張圖片:畫面正中是一個轉
許智宏,著名植物生物學家,原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教授系著名植物生物學家和原北京大學校長。他也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研究員。記者采訪許智宏教授報道“GM debate needs grounding in science”。 Q:轉基因作物的全球趨勢是怎樣的? A:轉基因作物已經廣泛種
批準任何一個證書都要經得住歷史和科學的檢驗。未獲批準之前,一粒種子也不能下地。凡是經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產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的。 5月4日,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在北京發布的《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轉基因作物商業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曾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