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膽囊良性腫瘤的依據
由于膽囊良性腫瘤缺乏特異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根據臨床表現很難作出正確的診斷,影像學是主要的診斷方法。 1.病變的大小 大部分良性病變15mm的病變為惡性的可能性相當高。 2.病變的數目 膽囊息肉尤其是膽固醇性息肉大部分為多發膽囊腺瘤,多為單發,少數為多發,腺瘤惡變雖然時有報道,但是尚未見到在同一膽囊內有多發腺瘤內癌的病例,因此認為,多發病變為良性可能性大,大于10mm的單發病變應疑為惡性。 3.病變的形態 不少資料表明,有蒂腺瘤明顯多見,但是腺瘤有蒂或無蒂與其惡變之間尚無明確的規律,尚需要大樣本的統計分析,才能獲得肯定的結論。 4.病變發生的部位 顆粒細胞瘤常發生在膽囊的頸管部,局限性腺肌瘤樣增生多見于膽囊底部,其他的膽囊良性病變可發生在膽囊的任何部位。 綜上可見,術前的影像學表現缺少特異性,病變的大小僅僅是鑒別診斷的初步標準。對于B超診斷有困難的病例可進一步進行超聲內鏡或選擇性膽囊動脈造影,有益于鑒別診斷。......閱讀全文
診斷膽囊良性腫瘤的依據
由于膽囊良性腫瘤缺乏特異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根據臨床表現很難作出正確的診斷,影像學是主要的診斷方法。 1.病變的大小 大部分良性病變15mm的病變為惡性的可能性相當高。 2.病變的數目 膽囊息肉尤其是膽固醇性息肉大部分為多發膽囊腺瘤,多為單發,少數為多發,腺瘤惡變雖然時有報道,但是尚未見到
膽囊良性腫瘤的病因分析
膽囊良性腫瘤原屬少見病。由于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尤其是B超技術在膽道外科的普遍應用,膽囊良性腫瘤的檢出明顯增多,據中國不完全統計,膽囊良性腫瘤占同期膽囊切除病例的4.5%~8.6%。 膽囊良性腫瘤病因尚不清楚,膽囊息肉在病理上屬乳頭狀腺瘤,又可分為膽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兩種類型。前者系由于
怎樣治療膽囊良性腫瘤?
對于直徑小于10mm的病變,又無明顯的臨床癥狀,無論單發或者多發可暫不手術,定期做B超觀察隨訪,當發現病變有明顯增大時,應考慮手術治療。膽囊良性腫瘤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外科手術切除膽囊是主要的治療手段。 1.手術指征 (1)病變大于10mm。 (2)懷疑為惡性腫瘤,病變侵及肌層。 (
簡介膽囊良性腫瘤的臨床表現
膽囊良性腫瘤患者多無特殊的臨床表現,最常見的癥狀為右上腹疼痛或不適,一般癥狀不重,可耐受,如果病變位于膽囊頸部可影響膽囊的排空,常于餐后發生右上腹的疼痛或絞痛,尤其在食油性食物后。其他癥狀包括消化不良,偶有惡心、嘔吐等,常在健康檢查或人群普查時才被發現。患者多無明顯體征,部分可有右上腹深壓痛,如
關于膽囊良性腫瘤的檢查方式介紹
1.超聲檢查 B超為診斷膽囊息肉樣病變的首選方法,超聲檢查的誤診率或漏診率受膽囊內結石的影響,往往是發現了結石,遺漏了病變。也有因病變太小而未被發現者。 2.X線膽囊造影 包括口服膽囊造影,靜脈膽道造影,及內鏡逆行性膽道造影等,是一項有用的診斷方法。影像特點主要為大小不等充盈缺損。但是大多
關于卵巢良性腫瘤的鑒別診斷
1.出現前述臨床癥狀或無癥狀。 2.婦科檢查于子宮一側或雙側觸及形態規則、表面光滑可活動的囊性或實性包塊。 3.B超檢查發現附件包塊,邊界清楚,不伴有腹水。 4.腹部平片檢查見到瘤體內有牙齒或骨質陰影,或囊壁為密度增高的鈣化層。 5.CT或MRI檢查發現同樣性質的盆腔或附件包塊,不伴腹水
膽囊息肉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由于本病無特異性臨床表現,診斷主要依賴于影像學檢查。少數膽囊息肉可發生癌變,一些早期膽囊癌亦表現為息肉的形式,應注意鑒別。行內鏡超聲、CT增強掃描、超聲引導下經皮細針穿刺活檢、腫瘤分子標記物檢查有助于確診并鑒別良惡性。
診斷腺樣囊性癌的依據
腺樣囊性癌和其他類型的涎腺惡性腫瘤一樣,術前診斷較難。涎腺腫塊早期出現疼痛及神經麻痹者,應首先考慮腺樣囊性癌的診斷。為進一步確診,可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鏡下可見瘤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似基底細胞,并呈球團形聚集;黏液呈球團形,在其周圍有一層或多層腫瘤細胞。這種獨特表現是其他涎腺上皮腫瘤所沒有的,
鼻竇囊腫的診斷依據
1.鼻竇體表膨隆,觸之皮下光滑、乒乓球樣感覺。 2.眼痛、復視、溢淚、眼球移位。 3.鼻腔外側壁向中線移位。 4.有死牙或齲齒好發于側切牙,缺牙或有發育不良乳牙。 5.鼻竇穿剌抽出粘液或粘膿液。 6.X線攝片見粘液囊腫鼻竇腔擴大,竇壁變薄或消失、囊腫陰影邊緣光滑、密度均勻。粘膜囊腫在上
腦膿腫的診斷依據
(1) 病人有化膿性感染源:如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副鼻竇炎,肺部感染。有開放性顱腦損傷、先天性心臟病及身體其他部位感染源史。 (2) 全身感染癥狀。 (3) 多有腦膜炎病史,逐漸出現顱內壓增高征象,出現腦膿腫相應部位的大腦或小腦損害征象。 (4) 腰椎穿刺:膿腫的占位效應多導致腦脊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