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小鼠實驗發現,生物鐘參與了調控動物的“進攻性”行為。這一研究結果有望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黃昏焦躁癥狀。圖片來源于網絡 4月9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神經學》雜志上的研究表明,雄性小鼠間為保護領地而發生的好斗行為在一天中的強度和頻率會隨光照發生變化。 論文高級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克利福德·塞珀教授說,小鼠在黃昏時最好斗,在清晨時最溫順,這表明進攻性行為接受光照后逐漸增強,在黃昏達到頂峰。 研究人員操縱負責調控生物鐘的神經元,發現讓某一神經遞質失去活性后,小鼠進攻性行為的晝夜起伏就會消失,而這些小鼠總體會更好斗,進攻行為顯著增加。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老年癡呆癥的患者常出現“日落癥候”,即在白天結束時突發性暴躁。塞珀認為,控制生物鐘有可能會讓患者更加平和。......閱讀全文
網絡上有一份人盡皆知的人體排毒表,上面正兒八經地“規定”了人體各種臟器的工作時間,并且還說只要不睡覺它們就不工作。這份精確到小時的“民間科普”讓很多人深信不疑,每當熬夜至深,往往驚覺此表,不禁心驚肉跳。當然也有人出來辟謠,說人體器官排毒根本就沒這么精準,器官是時時刻刻在工作的。聽到此話,那些十點鐘準
網絡上有一份人盡皆知的人體排毒表,上面正兒八經地“規定”了人體各種臟器的工作時間,并且還說只要不睡覺它們就不工作。這份精確到小時的“民間科普”讓很多人深信不疑,每當熬夜至深,往往驚覺此表,不禁心驚肉跳。當然也有人出來辟謠,說人體器官排毒根本就沒這么精準,器官是時時刻刻在工作的。聽到此話,那些十點鐘準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表現出喪失記憶癥狀很多年前,就可能已經出現生物鐘紊亂等前兆。這將有助于醫生更早發現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 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29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志·神經病學卷》上。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助理教授埃里克·穆謝克說,研究對象們并非
1月29日消息,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表現出喪失記憶癥狀很多年前,就可能已經出現生物鐘紊亂等前兆。這將有助于醫生更早發現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成果發表在29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志·神經病學卷》上。 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助理教授埃里克·穆謝克說
新華社華盛頓4月9日電 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小鼠實驗發現,生物鐘參與了調控動物的“進攻性”行為。這一研究結果有望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黃昏焦躁癥狀。 9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神經學》雜志上的研究表明,雄性小鼠間為保護領地而發生的好斗行為在一天中的強度和頻率會隨光照發生變化。 論文高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0日報道,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研究員發現晝夜節律失調和糖尿病、抑郁等多種疾病的聯系,并研究出名為“時間記號”的血液檢測,用于檢測人體生物鐘,以此調整病人作息時間并預防多種潛在致命疾病的威脅。 人體生物鐘可指明晝夜節律,比如人體睡眠覺醒周期。研究團隊發現,有些人的生物鐘和實
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中科院神經所供圖 還記得去年萌翻了全世界的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嗎?最近,兩個姐妹有了五個“小兄弟”。 不過,跟它們的“姐姐”不同,這五只小克隆猴身上所肩負的使命要更加特殊一些,它們將為揭開人類健康的未解之謎作出貢獻。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
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當晝夜節律被破壞時,大腦的視交叉上核(SCN)會干擾學習和記憶能力,這樣的現象也存在于阿爾茨海默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他們切除了受損的SCN,結果倉鼠的記憶能力完全恢復。這項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研究,為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 “大腦的視交叉上核(S
衰老是個神秘的話題,不僅是因為它與疾病的關聯,而且這也關系著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為什么細胞生命是有限的?為什么從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說,我們的身體會逐漸變化?這是一副復雜的拼圖,無疑現在還有許多未解的謎題。最新一期the scientist雜志聚焦于這一主題,通過多篇文章解析了基因組、 細胞和整
如果你曾經歷過時差,那么您就熟悉晝夜節律,它可以控制新陳代謝的各個方面,從睡眠-覺醒周期到體溫再到消化。身體中的每個細胞都有生物鐘,但研究人員并不清楚細胞網絡如何隨時間相互交流,以及這些時序性的交流方式如何影響網絡功能。 在8月27日在《PNAS》雜志上發表的研究中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不管是出國旅行還是出差,人們的身體對于時差總歸是有諸多不適,但是你的大腦可能會感謝它。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亨廷頓病果蠅模型中誘導時差反應,發現時差反應保護了果蠅的神經元。隨后,研究小組發現并測試了一種生物鐘控制的基因,該基因在被擊倒時也能保護大腦免受疾病的侵害。 這些發現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低熱量飲食能給機體健康帶來多種好處,比如延長壽命、幫助減肥等等,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整理,共同解讀低熱量飲食對機體健康的益處。 【1】Cell Metab:熱量限制或有助延緩人體衰老 doi:10.1016/j.cmet.2018.02.019 在首批探究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本周回顧,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國家優青獲得者等名單相繼出爐,美國疾控中心表示僅4 種癌癥可以有效篩查,ASCO更新肺癌治療指南,藥物、醫療器械臨床試驗報告造假可判5年,9月1日起施行,張鋒又上頭條了,免疫療法關鍵靶點PD-L1竟有不為人知的“幫手”,熱量限制為何能延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