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檢查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尿路感染,但癥狀多不典型,如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則可能加速腎臟的損害;在新生兒或嬰幼兒可能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腎功能衰竭等,威脅患兒生命。因此,進行尿常規和尿培養,尿素氮和肌酐,以及血鈉、鉀、氯和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檢查,對了解神經源性膀胱患兒的上尿路損害程度與全身狀況十分重要。 1.影像學檢查 X線脊柱平片檢查可發現脊柱畸形(如椎體畸形)和脊柱裂。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多可發現典型的“圣誕樹”樣膀胱,可了解充盈期膀胱的形態和容量,是否存在膀胱輸尿管反流及反流的程度;在排尿時觀察尿道和膀胱頸部開放的情況,對是否存在逼尿肌和括約肌不協調具有一定的診斷意義。放射性核素顯像可精確評價患兒腎功能受損程度。B超因其無創傷性,多用于了解上尿路情況以及患兒的長期隨訪。 2.尿流動力學檢查 包括膀胱測壓、外括約肌肌電測定、尿道壓力測定和尿流率測定等。在檢查方法上有常規尿流動力學檢查、影像尿流動力學檢查以......閱讀全文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檢查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尿路感染,但癥狀多不典型,如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則可能加速腎臟的損害;在新生兒或嬰幼兒可能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腎功能衰竭等,威脅患兒生命。因此,進行尿常規和尿培養,尿素氮和肌酐,以及血鈉、鉀、氯和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檢查,對了解神經源性膀胱患兒的上尿路損害程度與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簡介
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NBD)指任何神經病變或損害引起膀胱和(或)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小兒NBD主要是因為先天性脊柱裂或骶椎發育不良所致。少數為獲得性,可因腦癱、腦膜炎、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損傷,神經系統腫瘤和盆腔手術損害神經等引起。小兒NBD最重要的并發癥是上尿路損害和尿失禁。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輔助檢查介紹
1.影像學檢查 X線脊柱平片檢查可發現脊柱畸形(如椎體畸形)和脊柱裂。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多可發現典型的“圣誕樹”樣膀胱,可了解充盈期膀胱的形態和容量,是否存在膀胱輸尿管反流及反流的程度;在排尿時觀察尿道和膀胱頸部開放的情況,對是否存在逼尿肌和括約肌不協調具有一定的診斷意義,并可排除后尿道瓣膜等先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病因分析
其原因主要為脊髓發育不良,包括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脊髓縱裂、腰骶椎發育不良等。其他原因包括外傷、腫瘤、經骶尾部或盆腔的手術、神經系統炎癥和VATER綜合征等。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并發癥的治療介紹
(1)尿路感染 最常見的并發癥,主要由于殘余尿積聚或留置導尿造成。間歇性清潔導尿可明顯降低尿路感染率,該方法不主張應用抗生素或化學殺菌劑作為預防用藥,以防耐藥菌產生,僅主張有明顯感染癥狀時用。 (2)尿路結石 由于尿潴留、尿路感染、組織碎片和上皮細胞脫落等為結石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多見于膀胱結
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
(1)保守治療方法 ①導尿術; ②藥物治療; ③神經阻滯療法; ④其他方法如生物反饋技術、排尿訓練等。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包括: ①降低膀胱出口阻力的手術,如神經根切斷術、經尿道外括約肌(膀胱頸部)切開術等; ②增加膀胱出口阻力的手術,如膀胱頸懸吊術、特氟隆等生物材料注射手術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基本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由于中樞或周圍神經部分或完全性損害造成的膀胱、尿道貯尿或(和)排尿功能障礙,也可將其稱之為下尿路功能障礙。其原因主要為脊髓發育不良,包括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脊髓縱裂、腰骶椎發育不良等。其他原因包括外傷、腫瘤、經骶尾部或盆腔的手術、神經系統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尿路感染,但癥狀多不典型,如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則可能加速腎臟的損害;在新生兒或嬰幼兒可能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腎功能衰竭等,威脅患兒生命。因此,進行尿常規和尿培養,尿素氮和肌酐,以及血鈉、鉀、氯和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檢查,對了解神經源性膀胱患兒的上尿路損害程度與
概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治療原則
(1)原發病的治療 原發神經疾病可治愈或能恢復者,首先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如脊髓外傷、脊膜膨出和脊髓栓系等患兒,膀胱尿道功能可能隨著原發病的治愈而恢復。 (2)依據藥動力學檢查對癥治療 若原發病不能治愈,則針對藥動力學分型進行對癥治療,以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3)注意康復訓練
治療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目的簡介
根本目的是降低儲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內的壓力,保護腎臟功能。其次是盡可能的使膀胱在低壓足夠容量條件下具備控尿和有效排空的功能,改善排尿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關于神經源性膀胱的檢查方式介紹
1.體格檢查 (1)肛門括約肌張力試驗 肛門括約肌松弛,表示脊髓中樞不活動或活動降低,肛門括約肌收縮過強,表示脊髓中樞反射亢進。 (2)肛門反射試驗 刺激肛門周圍皮膚,如肛門收縮表示脊髓活動存在。 (3)球海綿體肌反射試驗 刺激陰莖頭或陰蒂,引起肛門括約肌收縮,表示脊髓活動存在。 2.冰
概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
NBD臨床表現一般與病因、神經損害程度及病變時間有關。 1.臨床癥狀 (1)排尿異常 ①尿急、尿頻;②尿失禁,以混合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多見,但伴有尿潴留者常表現為充盈性尿失禁,白天失褲和(或)夜間尿床,也是大多數NBD患兒就診的原因;③尿潴留表現。主要為排尿困難、費力,尿線無力。 (2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病理病因分析
1.分類方法 在泌尿外科疾病中,神經源性膀胱是分類方法最多,也是最復雜和概念最混淆的一種疾病,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分類能將神經源性膀胱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癥狀特點結合統一, 都不能滿足臨床預后與治療的需要。現有的分類基本歸納如下: (1)以神經的病變部位分類:第一種是以神經的病變部位為分類基礎,
關于神經源性膀胱的鑒別診斷介紹
1.前列腺增生癥 發生于50歲以上男性,有排尿困難,尿潴留,嚴重者引起腎,輸尿管擴張積水,直腸指診,膀胱鏡檢查,膀胱造影可明確診斷。 2.膀胱頸梗阻 女性有排尿困難和尿潴留,肛門周圍皮膚及會陰部感覺正常,膀胱鏡檢查或尿流動力學檢查可鑒別。 3.先天性尿道瓣膜 多見于小兒,有排尿困難,尿
概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癥狀體征
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病因主要為先天性的,故大多可于生后早期發現,而如外傷等獲得性者也可通過病史得出結論。 神經源性膀胱有多量殘余尿,合并泌尿系癥狀及并發癥和無殘余尿,尿失禁兩類,以前者為多。由于膀胱的運動神經及感覺神經都有障礙,故當膀胱充盈時可無尿意,又因內外括約肌協同失調及膀胱壁有不規則和微弱
用藥 治療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概述
正如尚無單一的分類一樣,迄今為止對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也沒有一種簡便而單一的方法,常需要進行個體化的綜合治療。 1.原則 不同患兒的治療方案因病情可以完全不同,但又存在著一些根本的治療原則: (1)保護腎功能。 (2)防止、控制尿路感染。 (3)盡量避免留置導尿和尿流改道。 (4)盡可能
概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發病機制
1.逼尿肌反射亢進合并尿道括約肌協同失調 這類病變的共同特點是:有逼尿肌反射亢進的表現,排尿時可有逼尿肌收縮,但尿道括約肌[內和(或)外]不能協調性的松弛,甚至反而加強收縮。見于骶髓上神經病變患者。可有3種情況: (1)逼尿肌反射亢進合并尿道外括約肌協同失調。 (2)逼尿肌反射亢進合并尿道內
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介紹
治療神經源性膀胱主要是保護上尿路功能,防止發生腎盂腎炎、腎積水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其次是改善排尿障礙癥狀以減輕患者生活上的痛苦。治療的具體措施是采用各種非手術或手術方法減少殘余尿量,殘余尿量被消除或減至很少(〈50mL)之后可減少尿路并發癥。 1.非手術治療 (1)導尿 無論是以促進儲尿還是
簡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并發癥
由于逼尿肌收縮無力或不能持久,逼尿肌和外括約肌或膀胱頸部協同失調以及尿道阻力相對地過高,使膀胱排空不全,發生尿潴留。此時膀胱內壓上升,常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新生兒期罕見反流,到10歲時50%以上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導致輸尿管積水,腎積水和泌尿系感染,最終引起腎功能不全以及慢性尿毒癥。神經源性膀胱
如何診斷神經源性膀胱?
1.病史 (1)排尿功能障礙伴排便功能紊亂(如便秘,大便失禁等)者,有神經病變的經源性膀胱的可能。 (2)注意有無外傷、手術、糖尿病,脊髓灰質炎等病史或藥物應用史。 (3)注意有無尿意,膀胱膨脹等感覺的減退或喪失,如膀胱的感覺有明顯減退或增喪失,即可確診為神經源性膀胱。 2.檢查 (1
神經源性膀胱的病因分析
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稱為神經源性膀胱。尿不暢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由此誘發的泌尿系統并發癥,如上尿路損害及腎衰竭等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有可能影響儲尿和排尿神經調控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礙。 1.中樞神經系統因素 包括
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臨床檢查介紹
對四肢損傷,應進行神經檢查,以判斷有無神經損傷以及損傷的部位、性質和程度。 (一)傷部檢查 檢查有無傷口。如有傷口,應檢查其范圍和深度、軟組織損傷情況以及有無感染。查明槍彈盲管傷或貫通傷的徑路,有無骨折及脫位。如傷口已愈合,需觀察瘢痕情況和有無動脈瘤、動靜脈瘺形成等。 (二)肢體姿勢 橈
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肌電圖檢查介紹
用同心圓針電極刺入被檢肌肉,記錄其靜止及不同程度自主收縮時所產生的動作電位及聲響的變化,分析肌肉、運動終板及其支配神經的生理和病理狀況。 臨床意義: 1.確定有無損傷及損傷的程度 完全損傷時肌肉不能自主收縮,記錄不到電位,或出現纖顫電位、正銳波等;部分損傷時可見平均時限延長,波幅及電壓降低
關于神經源性體位性低血壓的檢查診斷介紹
1、檢查 檢查可見皮膚劃痕癥試驗減弱或小時,Valsalva動作試驗在正常人出現血壓升高,心律變慢,但對于神經源性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無反應。 2、診斷 起身站立或久站后反復發生暈厥,測量臥位及直立位血壓,每分鐘一次,連續測定5-10分鐘,如果直立位收縮壓下降達40mmHg以上,并出現臨床癥狀
關于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檢查化驗介紹
1.胸部X線:所見神經源性腫瘤表現基本相似,良性和惡性表現往往無明顯差異。正位X線片示胸腔內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均勻的陰影,偶爾可見三角形或分葉狀,內緣常位于縱隔影內。側位片示:腫瘤位于脊柱旁溝區,界限清晰。相鄰的骨骼也可能發生變化。 2.CT掃描顯示:腫瘤位于后縱隔,多靠近椎旁,腫瘤邊界清楚。呈
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電生理檢查介紹
電生理檢查是近50年發展起來的診斷技術,它將神經肌肉興奮時發生的生物電變化引導出,加以放大和記錄,根據電位變化的波形、振幅、傳導速度等數據,分析判斷神經、肌肉系統處于何種狀態。最初應用直流電變性反應,檢查強度-時間曲線(時值)。50年代針極肌電圖開始應用臨床,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廣泛采用誘發電位方法
簡述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表現
1.泌尿生殖系統癥狀 (1)下尿路癥狀:包括尿急、尿頻、夜尿、尿失禁、遺尿、排尿困難、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尿痛等。 (2)性功能障礙癥狀:生殖器區域敏感性,勃起功能障礙、性高潮異常、射精異常、性欲減退等。 2.其他癥狀 除排尿癥狀外,可伴有腸道癥狀、神經系統癥狀等:便秘,大便失禁,會陰
神經源性膀胱有哪些并發癥?
尿路感染是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并發癥,10%~15%的患者可發生尿路結石,膀胱輸尿管反流在神經源性膀胱中發生率為10%~40%,通常為可逆性,當排尿情況改善,剩余尿減少,膀胱壓力減低時有自行好轉的可能,還可并發腎盂腎炎,腎衰竭,腎積水等。
關于神經源性肺水腫的影像學檢查
NPE早期X線及CT表現不明顯,可無異常或者僅有肺紋理增粗模糊等表現;典型X線及CT表現為雙肺彌散型肺泡浸潤,兩肺可見散在片狀陰影;晚期可表現為雙肺呈斑片狀或者云霧狀陰影,以及典型的蝴蝶形陰影。NPE臨床癥狀出現后可通過彩色超聲與心源性肺水腫加以鑒別,也可通過彩色超聲反應肺水情況。
神經原性膀胱功能障礙的鑒別診斷
診斷依據 1.病史:排尿障礙伴有便秘史者,有神經病變的可能。患者有外傷或手術所致的神經損傷、糖尿病、脊髓灰白質炎等全身性疾病或藥物使用史。注意有無尿意,膀胱膨脹等感覺的減退或喪失。 2.查體:除一般檢查外,應注意有無會陰部感覺減退、肛門括約肌張力減退或增強,腹壁及提睪反射等情況。有無脊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