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遼寧蒙醫院江麗艷老師在全國形態學診斷學術交流群與大家分享的一個精彩病例,引起群內專家、老師們的極大興趣。現將討論精華整理成章,方便大家收藏與學習。簡要病史:患者,女性,35歲,三個月前因乏力、胃疼,入住當地醫院,以胃痛治療1個月,貧血待查,輸血治療,病情未見好轉;現病情加重,因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來我院診治;B超示:脾大。江麗艷-遼寧蒙醫院:該例患者外周血分類:原始粒細胞14%,早幼粒細胞2%,中幼粒細胞6%,晚幼粒細胞6%,中性粒細胞桿狀核6%,中性粒細胞分葉核2%,幼稚單核細胞2%,單核細胞3%,淋巴細胞49%,晚幼紅細胞2個/100個白細胞;骨髓片分類結果:原始粒細胞30%,早幼粒細胞12%,幼稚單核細胞4.8%,單核細胞3%,巨核細胞全片見7個,未見產板巨核細胞,粒紅比3.98:1;MPO染色大部分陽性,NAP陽性率14%,積分34分。因患者家境貧困,建議做MIGM檢查而被拒絕,所以不能提供基因、流......閱讀全文
一. 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 是臨床血液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工作。 ● 血細胞形態學適用于臨床血液病診斷快速簡捷的要求。 ●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學及超微結構、免疫學、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造血干細胞及其細胞因子、
一. 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 是臨床血液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工作。 ● 血細胞形態學適用于臨床血液病診斷快速簡捷的要求。 ●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學及超微結構、免疫學、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造血干細
抗血清的制備 【原理】:用抗原刺激機體可以產生抗體,抗原的性質、純度和活性影響其免疫動物后獲得的抗體的的特異性和效價。在體外有目的的制備抗原,經初次、再次免疫的過程可以獲得高質量的抗體。 【注意事項】 ①制備佐劑時,一定要順著同一方向用勁磨。 ②檢查油包水的方法:培養皿內加水,滴入混勻液
臨床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 過敏性疾病,如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食物及藥物過敏、血清病、蕁麻疹、枯燥熱等。 寄生蟲病:常見于血絲蟲、鉤蟲、包囊蟲、肺吸蟲、蛔蟲、 呂弗 氏( Lofllers )綜合征、蟯蟲、旋毛蟲、瘧疾(偶見)及血吸蟲等。&
從主任給我一個題目,讓我向大家介紹一下臨床檢方面的進展和談談我們的差距,確定我們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想進展方面有三個,一個是各種自動化檢則儀器的升級和使用一個是檢測標準化的問題:再一個是一些新的檢測項目陸續進入臨床應用。 差距,我和各位主任的想
在應用血液分析儀后,我們堅持在遇見疑問時,于顯微鏡下復查血片,經過確認、修正或補充后再發出結果報告。現根據我們的實踐和體會,對復查血片的標準、內容、方法和程序總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儀器:Abacus血液
傷寒(typhoid fever)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持續高熱,腹部不適,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對緩脈.本病又稱為腸熱病(enteric fever).但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系病原經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并非腸道局部病變所引起.本病的病原是傷寒桿
1、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RF)是由于細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因為這種炕體首先發現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并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所以被命名為類風濕因子。其實,凡是存在變性IgG,并能產生抗變性IgG自身抗體
1、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RF)是由于細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因為這種炕體首先發現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并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所以被命名為類風濕因子。其實,凡是存在變性IgG,并能產生抗變性IgG自身抗體
3.RBC形態及其臨床意義:(1)正常紅細胞 為直徑7.2~7.6mm,厚度2mm圓盤狀,兩面凹陷,中央較薄,著色較淺,在涂片中形態基本一致。 正常RBC在體內能經受通過微血管的嚴重變形而不受損害。在高度粘稠血液中的RBC變成橢圓形,紅細胞膜圍繞著所含Hb旋轉,像坦克的踏板(Tread)。脾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