⑸棉花基因組研究棉花是重要的天然纖維和油料作物,也是研究多倍體進化和作物馴化的重要模式植物。南京農業大學張天真等課題組通過將栽培棉與野生棉對比,繪制出了棉花表觀遺傳基因的“甲基化基因圖譜”,對野生棉和栽培棉之間超過1200萬個的差異甲基化胞嘧啶進行分析,鑒定出519個表觀等位基因(epialleles),這些基因可能在異源四倍體棉花的進化和馴化過程中發揮作用。同時本研究還重點分析了光周期敏感基因COL2在野生棉和栽培棉中因甲基化水平的差異,而導致不同的光周期敏感性和適合種植區域,表明了DNA甲基化在棉花馴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育種上的用途。棉花甲基化基因圖譜展示了棉花基因組在進化過程中的DNA甲基化變化的一系列特點,為幫助研究人員選育出高產、優質、多抗的棉花新品種提供了重要參考線索。通過對318份棉花地方品種和現代改良品種(系)的全基因組重測序,分析了基因組的遺傳變異和種群結構,揭示了現代改良棉花品種高產優質的遺傳基礎和演化規律......閱讀全文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第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11月16日在深圳大梅沙拉開帷幕。這次大會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特拉華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美國康乃爾大學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舉辦。來自各國的400多位基因組學專家和學者出席會議。 當日(11月16日)上午9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教授
“作為生物技術領域最基礎的學科,農業基因組學研究不僅需要國內外科學家同行的協同創新,更需要與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需求無縫銜接,才能發揮出農業基因組學的最大潛能。基于這種認識,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框架下,建立農業基因組學的協同創新聯盟就顯得十分迫切。”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局長梅旭榮表示。 7月24
安徽中醫學院中藥標本中心收藏有藥用植物蠟葉標本7萬多份,數量居全國醫藥院校之首。除一般的標本外,還有許多地道藥材和特色藥材的專題標本和珍稀瀕危的模式標本,為研究安徽和全國中藥材資源,以及普及中藥知識提供了豐富的實物
為了慶祝成立40周年,《細胞》期刊(Cell)邀請了全球40位40歲以下的生物領域科學家,共同探討科學見解、個人哲學、研究樂趣、面臨的挑戰和他們實驗室外的生活。華大基因院長王俊也受邀分享他對科學的見解。 Q1:哪些問題在激勵著你的團隊? 王俊:最關鍵的一點是,基因組技術如何造福社會。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
基因組編輯是對基因組進行定向改變的技術,其中CRISPR/Cas9最為有效。目前基因組編輯在醫學中非常熱門,已在治療白血病上獲得成功。專家預測,該技術將在作物育種上呈現出更加廣闊的前景。1月27日,《自然—遺傳學》發表了一篇由中美德3國科學家聯名撰寫的文章,旨在為促進該技術在作物育種上的應用提出
11月18日下午,為期3天的第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Ⅴ)在深圳圓滿閉幕。 這次大會為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他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基因組學在不同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應用方面的成果。會議期間還同步舉辦了水產基因組學、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研究與基因組學、園藝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在蕪菁(Brassica rapa)和甘藍(Brassica oleracea)中亞基因組平行選擇與形態多樣化和作物馴化有關聯。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1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第五屆國際農業基因組會議暨深圳國際食品谷研討會上獲悉,現代農業研究已邁入生物組學大數據時代,特別是基因組學及其衍生技術在生物育種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基因組學是對生物體所有基因進行集體表征、定量研究及不同基因組比較研究的一門交叉生物學學科。基因組學主要研究基因組的結構、功能
實驗概要植物生物學研究數據庫實驗步驟http://bioinf.scri.sari.ac.uk/cgi-bin/plant_snorna/home 英國 Top 植物種的snoRNA基因數據庫。 綜合 http://bioinformatics.psb.ugent.be/webt
目前,中國農業面臨著三方面的重大挑戰。首先耕地銳減,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次,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占有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左右。再次,病蟲害、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環境惡化。 發展轉基因技術可以有效地緩解或解決這些問題。第一,轉基因農作物品種能夠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發表于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的論文稱,該所研究團隊已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制。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制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并發表于《自然》之后,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
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吃的蔬菜水果可沒有現在這么豐富多樣。 葫蘆科作物的千變萬化更是印證了這一點。很難想象,冬瓜、黃瓜、甜瓜、西瓜、葫蘆、南瓜、絲瓜等葫蘆科作物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是什么導致他們在歷史長河里發展成不同形態大小和風味的?科學家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探究葫蘆科作物“變異”的脈絡
為深入貫徹《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做好2013年農村領域備選項目公開征集工作,按照科技部關于《農村領域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暫行辦法》,制定本指南。 一、推薦領域與方向 專題1:生物種業 (一)研究方向:超級稻新品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本文綜述了2018年度主要農
TILLING 技術是于上個世紀 90年代末期,美國 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基礎科學研究所的 Steven Henikoff領導的研究小組發展起來的( 1)。目前, TILLING技術作為種研究方法已經應用于多種生物中,如擬南芥、玉米、水稻、百脈根、小鼠、斑馬魚、果蠅、線蟲等。對
基因組編輯是對生物基因組進行定向改變的技術,目前在醫學中非常熱門。有專家預測,該技術在農業作物育種上也將呈現更加廣闊的前景。然而,對于這一技術,世界各國尚處于觀望狀態,也無相關的管理標準。日前,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遺傳》上與國外科學家聯合撰文,對基因組編輯在作物育種上的應用提出了管理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公示了第57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獲得者名單。第57批面上資助決定北京大學張清正等2670人進行資助。其中一等資助868人;二等資助1762人,“西部地區博士后人才資助計劃”40人。現對獲資助人員名單予以公布,軍隊系統獲資助人員名單另行公布。 第57批面上資助一等資助
吃瓜總是讓人愉悅,因為它們的甜美味道。作為世界上非常受歡迎的水果作物,甜瓜和西瓜來自于葫蘆科。 近日,《自然—遺傳學》發表的兩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國內外優勢單位協作完成的瓜類作物基因組研究成果顯示,甜瓜和西瓜經歷不同的馴化過程,同樣完成了令人著迷的“甜蜜基因”的進化,可謂“
吃瓜總是讓人愉悅,因為它們的甜美味道。作為世界上非常受歡迎的水果作物,甜瓜和西瓜來自于葫蘆科。 近日,《自然—遺傳學》發表的兩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國內外優勢單位協作完成的瓜類作物基因組研究成果顯示,甜瓜和西瓜經歷不同的馴化過程,同樣完成了令人著迷的“甜蜜基因”的進化,可謂“殊
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及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6年,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并揭示大戟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及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6年,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并揭示大戟植物基因組的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及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6年,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并揭示大戟植物基因組的
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生物燃料乙醇利用量將達到400萬噸,但2011年我國燃料乙醇產量僅為169萬噸。發展生物燃料如何破解不與民爭糧、不與糧爭地,日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高立志博士接受采訪時指出,大多數木本油料植
橡膠樹(Hevea brasiliensis (Willd. ex A. Juss.) Muell. Arg. )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在植物界大約2,500種產膠植物中(如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和橡膠草 Taraxacum kok-sagh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發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0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